[文物]巴中远古遗址
自古以来,巴中这个地方,即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20世纪70 年代以后,在巴中境内发现了3处远古遗址,分别是南江县阳八台遗址、恩阳月亮湾遗址、通江县擂鼓寨遗址。
一、南江县阳八台遗址
阳八台遗址,位于南江县城东部碾盘乡白鹤村,1977 年冬,当地农民搞农田基本建设,在距地表 5至7 米深处,掘出了大量的史前遗物,农民不识其物,又将这些文物埋人池塘的堤坝内。幸有当地一名正在南江中学高中部读书的学生拣了一件磨制石斧,并立即递交县文化部门,这才将100多件文物清理出来。1979 年冬,四川省文物考古队通过对这个遗址的现场挖掘,清理出石锄、石斧、石凿、石壁、石珠等(磨制)石器以及夹沙灰陶、刻划纹红陶、无纹细泥红陶、炭核等100 余件。据考古专家测定,阳八台原始人群大约生活在距今5000 年至9000 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
二、恩阳月亮湾遗址
月亮湾遗址位于巴州区(现恩阳区)西南 54 公里的酒店乡方池垭东侧80 米处。其文化遗存南北长270 米,东西宽100 米,总面积2.7万平方米。
1976 年,当地农民在整地中发现,部分文物遭到破坏,仅收回磨制石器和一些陶片。1983 年,通过文物保护政策的宣传教育,农民王文章主动献出磨制石斧两件。其后,省、地、县联合组成文物普查队,前后挖掘、采集陶片、石磨制器等标本170余件。经文物专家鉴定,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三、通江县擂鼓寨遗址
擂鼓寨遗址,位于通江县东南的春载乡擂鼓寨村,距县城约18 公里。这里属大巴山南麓的低山地区,附近有通江支流琵琶溪自西北向东南流过。1984 年,春载乡小学教师赵明皓,在编修乡志时发现这个遗址。当年四川全省进行文物普查,经对所挖出的石器线索追踪,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90 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通江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擂鼓寨遗址首次进行试掘。
擂鼓寨孤峰突起,呈三角形,三面都是悬崖,遗址地处寨西北和南北悬崖下的缓坡上。试掘面积东西面约500 平方米,南北面约600 平方米。遗址现为农耕地,因开垦梯田,曾遭受部分破坏。通过试掘,共掘出文物 20685件(片),其中石器制品812件(片),陶器制品19873件(片)。
擂鼓寨遗址的文化内涵较为复杂,出土陶器可分为三个阶段,其问是连续发展,没有明显的缺环,陶质以夹沙陶为主,陶色以黑灰陶为主,次为橙陶、褐陶、黑陶、灰陶。器物所施纹印饰,在第一阶段就较为发达,在一件器物上常为两种以上交合文乡饰。出土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器形主要为斧、凿、镞、矛、石球、盘状器等。细石器共出土4件,均为刮削器。擂鼓寨遗址年代,相当于我国“龙山文化时代”,经测定数据为距今4480±120 年,校正为距今4995土159 年。从绝对年代比较,该遗址略书早于广汉三星堆一期文化,而与绵阳的边堆山遗址大致相同。它的发现,填补了四川“龙山文化时代”文化谱系和类型上的空1自,或可命名“擂鼓寨文化”。
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最后一个阶段,开始于约8000年——9000 年以前,已发明农业和畜牧,生活资料有可靠的来源,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广泛使用磨制石器,能制陶和纺织,3个远古遗址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生活,繁衍生息。巴中历史悠久,史前文化辉煌,古代文明灿烂。
在四川,早年有“野巴州”之说。人们一般认为,巴中地处偏远,山高路隘,非常封闭,史前发现迟,人类聚居迟,史后开发迟,人文开化迟。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从3个远古遗址发掘的文物看,巴中一带的史前文化并不落后,其地理位置,与秦(陕西)、陇(甘肃)、鄂(湖北)、湘(湖南)较近,处于黄河、长江中、上游文化区。古人类可从黄河流域越秦岭达汉中,进而向大巴山南麓移聚繁衍。以中原为中心的远古文化在向西南推进中,经江淮、过洞庭到荆楚,可溯江河进入巴山。
三个远古遗址无疑是中华古人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在巴中一带留下的实物见证。可想而知,在远古时代,人类还处于蒙昧时期,人口数量稀少,聚居密度十分稀疏,在那样的情况下,巴中一带便有古人类遗址,说明这个地方早就是一个利于人类生息、繁衍而富有生气的地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