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3:43:56

[文物]南江大河镇文化古迹


      一、郑家沟小坝子古墓群
      整个郑家沟村的建筑分布特点为:民居建筑的分布特点:郑家沟村民居建筑分布特点是:一是分布广泛,二重点分明。民居建筑的保存情况:目前保存情况主要由于务工潮流影响,部分缺乏管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大部分保存完好。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全楔式木结构的川东民居广泛采用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村、随势而筑,以石下基础,以木制梁、楔、柱、椽,以竹隔墙夹楼,以砖或土、石砌墙,以草、瓦盖顶,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宛似天成,其抗震防水性好。农村房上层存放粮食,下层为住房、堂屋、厢房、厨房等。

      二、郑家祠堂

      祠堂位于郑家沟村二社猫儿寨下,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始建于光绪年间,民国三十三年因火灾烧毁,后人对其进行修复,祠堂基本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和风貌,现保持完好。该祠堂雕琢精细,结构坚固,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历史价值。

      三、园宝山庙宇                                                   
园宝山庙宇位于郑家沟村6社园宝山上,占地1000平方米。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庙宇正殿上层是观音殿,下层是三圣殿,对面是老君殿,正面还修有戏楼。惜在民国二十年冬遭火焚。嗣后只修了正殿,既现在庙宇,现保存完好。该庙宇曾是清末民初,郑佐周等发动和组织“保路同志军”的基地。是南江的民主主义革命史上首屈一指的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四、郑南生故居                                                      
房屋位于郑家沟村1社,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占地180平方米,现保存完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曾任田颂尧部上校。
      五、龙门溪石拱桥

      龙门溪石拱桥位于郑家沟村一社。修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当地开明绅士郑秀文组织60名技艺精湛石工,耗时3年修建。全石头建造,桥长200米、款5米.,桥面精美手工石板铺设,桥上古亭建筑群,花草雕刻工艺精致。两条手工雕刻石龙栩栩如生,至今保存完好。

      六、小坝子古墓群

      郑家沟小坝子古墓群位于郑家沟村三社,该古墓群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墓主人郑怀元,武举人,道光皇帝钦封江南守备。死后安葬于此后,当地俗规,凡入该墓地安葬的必须是有名望的郑氏姓人死后才能安葬于该墓地,该墓地现安葬有30余位有名望的郑性墓主人,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古墓群。

      七、小祠堂古石号

      小祠堂古石号位于郑家沟农村三社,距村活动室直线距离500米,至今声音洪亮震撼,自然形成,据传说该石号为天将杨戬神征战邪恶指挥战斗发号工具,在征战作恶多端的 邺龙途经此地时、遗失于此地。
      八、蛮洞子、猫儿寨红军战斗遗址

      红军战斗遗址位于郑家沟村2社,1932年12月29日,红四方面军七十三师二一七团在占领孙家山时留下的战斗遗址。该战斗遗址至今石壁上弹痕磊磊,清晰可见。战壕痕迹明显。红色文化氛围浓厚。
      九、红军拐杖
      红军拐杖长1.6米,直径2公分,是1932年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对决尖山战役时,驻扎在猫儿寨的红军叫我村一社肖友祥老人带路奇袭国民党军队时,留给肖友祥老人作纪念的红军遗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现陈列于南江县文化馆,

      十、碰碰石
      碰碰石的基本情况:位于郑家沟村五社和六社交界处,该石头长10米。高5米。在该石头距地约2米处有一洞口直径2公分的小洞,洞深30公分。过往行人都要用石头对准洞口投掷,据传说:投掷石头碰击的声音越清脆运气越好。

      十一、马鞍石
      马鞍石的基本情况:马鞍石位于郑家沟村五社,该石头长5米,现身地上部分形似马鞍,据传说该马鞍属属八代王剿四川时留下的遗物。

      十二、明代古柏五子树

      明代古柏五子树位于郑家沟村六社,此树是明朝时期生长,距今500余年历史。树的主干胸围5.5米。高2.5米处又分发子树5根,故称“五子柏树”,五根子树平均胸围5.1米,高16米。据传说明代此地住着一户人家,父亲英年早逝留有五个儿子和一位母亲,在一个晚上,突然山石坍塌将这六个人全部埋葬于此,后来在此长出了一颗奇型柏树,五子树,此树此树虽属古柏,但枝叶繁茂,行人一见,无不称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物]南江大河镇文化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