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3:33:17

巴山游击队之名称考证(下)

      这三个意见是否成立和有意义,我们是不能轻率下结论的,应该以史实、事实来判定正误。

      首先,我们来看巴山红军游击队活动的范围是不是大巴山,及其和米仓山的关系。

      据《辞海》记载:“大巴山,简称巴山。广义的大巴山系指绵延川、甘、陕、鄂四省边境山地的总称。为四川、汉中两盆地界山。自西北而东南,包括摩天岭、米仓山和武当山等。……狭义的大巴山,在汉江支流任河谷地以东,四川、陕西、湖北三省边境内”。②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大巴山是一个“地域范围”名称,米仓山是一个“地方地点”名称,米仓山是大巴山的重要组成部份和重要标志。因此说米仓山就是大巴山地域,是符合事实的,是对的。名称为“巴山红军游击队”简称“巴山游击队”,是符合“以活动区域来命名”的规律的。

      “巴山游击队”之名,是不是出于解放初期文艺创作之语呢?不是的,它是有历史文献记录和事实依据的。

      至于“以游击根据地的范围命名”的问题——名称叫巴山红军游击队,简称巴山游击队,就正好符合这个意思。因为当年游击队的活动范围和势力范围,正好是在大巴山腹心地域。

      现往,我们专门来考证“巴山红军游击队”简称“巴山游击队”的历史渊源和依据吧:

      第一,文献记录

      在1934年时,中共川陕省委于5月5日发出的《红“五一”工作的检查与对五卅(sa)工作的决议》中提出:“要加紧陕南的游击运动。……具体训练一批忠实可靠的党团员和贫农雇工到白区去工作,建立白区组织,创造在敌人主力部队中的工作,组织革命的兵变……特别要加紧建立巴山老林中的工作。”③

      由此,可以证明,在巴山老林做好“游击运动”的工作,早在1934年5月5日就提出来了——引文中“陕南”,就正好是大巴山地域;引文中的“巴山”,又把地点、地方给具体指明了一一从这个时候起,“巴山”之名和“游击运动”一词,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如果我们现在据此而作这样的推论:从1934年起,红四方面军、川陕省委,就着手准备和开展“巴山游击运动”的工作一一应该说,这个推论还是可靠的。这就告诉人们,红四方面军在撤离根据地时,为什么要留下一支红军队伍打游击的前因后果和这支游击队叫什么名字了。

      1939年10月《阆南中心县委报告》中记载:“……(1939年)孟文(饶孟文)同志巡

      视巴中时……尽悉所留部队仍留南江边境大巴山桃园洞,军事方面由刘涛、赵元亮负责……”④

      1940年5月9日,阆南中心县委执委王子模,在向上级反映川陕边游击运动的情况时说:“……自红四方面军主力退出通南巴苏区之后,便由刘子才同志领导在大巴山一带打游击……直到今天(1939年),都还在那里。”⑤

      这两个历史文献,是属于“抗战”时期的文件资料,但就是到这个时候,仍然叙述了刘子才和赵明恩“在大巴山一带打游击”的这个地域、地点和其主要任务的问题。如呆,我们就仅凭这两个历史文件资料的记载,就把它的称谓理解为“巴山红军游击队”,是完全可以的。天然,证据远远不止这一点。

      第二,史实记录

      南江县博物馆的展览大厅的玻璃橱窗里,至今还展览了一件极其珍贵的历史事实的文物,其原样是这样的:

      这个《请看》的小布告,是草纸质,深黄褐色,墨笔书写,高24厘米,宽14厘米,落款是“巴山游击队”。这是“白纸黑字”,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史实,也是最早出现的游击队的具体名称。

                                                    data/attachment/forum/2019314/3d901513253126.jpg

      第三,事实记录

      (l)、1952年2月20日,南江县公安局在审理原巴山游击队二队副队长管业元(管青山)投敌叛变一案时,管称:“背叛了党,在出(四)川省就脱离了岗位,贪生怕死,不愿(出川)同敌人作战,强调在大巴山打游击还是一样的,没有服从命令……”⑥

      (2)、1959年10月27日,在公审和枪毙投敌叛变,杀害赵明恩的原巴山游击队通讯班的班长扬芝芳时,《南江县人民法院布告》是这样写的:“一九三五年,该犯(扬芝芳)混入我红军巴山游击部队,窃取了传令兵、通讯班长等职,暗中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⑦

      (3)、原川陕省委书记周纯全后来说:“要把我留下,留在巴山上搞这支游击队,”“坚持苏区,领导这里工作”。⑥

      (4)、1979年5月,南江县文化馆写了一篇文章“《业绩不朽,浩气长存》——记巴山游击队”。专门记叙了巳山游击队的事迹。

      (5)、1982年元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中,专门有一节书叙述巴山游击队,小标题是《巴山游击队的诞生及其初期活动》。

      (6),1950年2月,中央访问团访问南方革命老根据地时,来南江访问的寒风同志,专门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大巴山的骄子》,一律以巴山游击队的名称,记录了游击队的英雄事迹。

      (7)、徐帅(1988年7月)为南江县文化馆何文明创作的电视剧《巴山游击队》,提写了如是的片名。

      (8)、1958年中共达县地委宣传部长僧梁写了《巴山游击队》电影文学剧本。

      (9)、1962年梁上泉写的诗歌《小雪花》中称“巴山游击队”。

      (10)、1986年巴中辛大明、王永明写了历史性的纪实小说《巴山游击队》。

      文艺作品中的情节是可以虚构的,但地名和重大事件一般都是真的。《三国演义》中的魏、蜀、吴之称;《西游记》中的天竺之称;《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之称等等。

      (11)、南江、南郑两县广大人民群众,都称的是“巴山游击队”。

      (12)、原国民党蒋介石,在围攻巴山游击队时,其指挥部称“巴山清剿指挥部”;其命令称“巴山清剿令”;其军事行动称“巴山清剿”;其作战对象称“巴山赤匪”;其结果称“巴山清剿胜利”等等。

      (13)、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同志,于1985年9月来南江视察工作时,当了解到刘子才、赵明恩领导的游击队的名称时说:“人们都知道它叫巴山游击队,不要变来变去的了,应该叫巴山游击队”,以后于1987年7、8月,在成都接见南江县委党史办、博物馆的同志,又曾经三次重复了他的这个意见。而且是专门重复说及此事。对于陈明义同志的这个“四次肯定其名”的意见,我们应该慎重对待和研究。因为,陈明义同志是红四方面军出去的,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曾经在南江境内战斗过,他也基本算得上是当事人了,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

      (14)、现在健在的老红军战士、苏区干部均称的是巴山游击队。

      (15)、自1065年起,直到1988年止,先后有西师、川师历史组、南江现代史组、南江博物馆、南江文化馆、南江县委党史办、南江县志办等单位和组织,对巴山红军游击队的史实作了大量调查,足迹遍布了川陕两省和全国各地,形成了儿百万字的访问记录,均称的是巴山游击队。

      (16),《中国工农红军发展简史编》(1927——1937)一书中称巴山红军游击队(第419页)

      面对上述这一系列的文献、史实、事实记录,对游击队名称的结论,是任何人都可以作出的——那就是巴山红军游击队,简称巴山游击队。

      事情的本身本来是明白无误的。为什么后来又形成和出现了那样多的称谓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知就理。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巴山游击队本身没有任何档案资料;二是党史有一个征集、发掘、深挖、完善、印证的过程,多种名称的出现,正是这个过程的必经阶段;三是有的人对事情了解不全,就匆忙作出结论。四是以前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考证,只凭一时、一事作出结论。

      注释和引文:

      ①、《中共大事年表》第126页(1987年4月版)。

      ②、《辞海》(上)第1437页(1979年版)。

      ③、《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第80-81页。

      ④、⑤原件存中央档案馆、抄件存南江县委党史办。

      ⑥、《反革命分子管青山案卷))-2090,预审案卷,存南江县公安局。

      ⑦、南江县一九五九年法刑布字第二号——院长张永昌。

      ⑧、访周纯全记录,原件存南郑县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党史资料》第五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山游击队之名称考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