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郑义斋在川陕苏区的故事
郑义斋,原名郑少文。1901年生,河南许昌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春奉命赴鄂豫皖苏区,任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财政委员会主席兼工农银行行长,红四方面军经理处处长。
他是一名出色的后勤工作者。1933年2月起任中共川陕省委委员,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财政委员会主席,省工农银行行长,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部长兼兵工厂、造币厂厂长。
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主要领导人的郑义斋,在发展苏区的经济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同志们誉为“红色理财专家”。1935年参加长征。
1936年6月任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部长。1937年3月14日在赴西路军总指挥部途中,于临泽康龙寺以南的石窝被国民党军包围,在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36岁。
一、一包盐巴见深情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翻越风雪大巴山进入川北,在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根据地,根据地建立不久,便遭到四川军阀田颂尧的“三路围攻”,围攻中敌人截断了从南部运往通江的盐路。盐巴是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必需品,不能缺,郑义斋赶紧召开会议,动员根据地军民自己开盐井、取卤水,以应急军需民用。
一次,地下交通站通过敌人封锁线运回一批盐巴,郑部长喜出望外,吩咐经理部人员及时分配下发。分发中,郑义斋取了半斤盐巴装在一个小袋中带回家去,然后,他把警卫员小曾叫来:“你把这包盐送到徐总指挥那里去,他跟大伙一样,也在唱旦(淡)角呢。”
郑义斋和徐向前总指挥是亲密战友,三天前两人在一起研究部队后勤保障工作,晚上,徐总留他宵夜,炊事员端上两盘小菜,菜倒新鲜,吃起来却淡而无味。郑义斋嘴里不说,心里不免一阵难过,徐总指挥身上担着那么重的担子,日夜操劳,生活上也和战士们一样在苦熬着。如今,有了这批盐巴,给徐总指挥送点去,也是理所当然的。不一会儿,小曾回来递上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义斋同志,谢谢你的好意,我这里已经有了卤水,盐巴还是留着你自己用吧。郑义斋凝视着字条,眼泪润湿了眼睛,他想了想,又命令小曾将这包盐送到战地医院,院长向伤员讲了这包盐的经过,大家深受感动,当场就有一批伤员要求重返前线投入反围攻战斗。
二、千方百计保障红军供给
红四方面军刚入川时,军事工业比较薄弱,在通江城南苟家湾只有由鄂豫皖根据地迁来的随营兵工厂,且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很难保障部队武器弹药的供给。战士们在前线作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将弹壳从阵地上一颗一颗地捡回来再次利用。
郑义斋面对军需供给困难的局面,心里焦急万分,千方百计发展根据地的军事工业,以摆脱供给困境。1933年10月,红军解放了川东北一座最大的中心城市–绥定(今达川市)。郑义斋星夜赶到绥定,组织上万名军民将刘存厚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和物资迅速搬到通江苦草坝,在罗坪山建立了一座拥有1400多名职工的大型兵工厂。郑义斋大胆启用原刘存厚兵工厂的厂长何阳渊任红军兵工厂厂长,负责该厂技术工作。一些“解放”过来的技师有吸食鸦片的恶习,郑义斋采取灵活的政策,每月给他们发几十块大洋津贴;还根据个人烟瘾的大小,每天分别发给一二两烟土。郑义斋从政治上爱护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常同他们促膝谈心,教育他们在红军队伍里再不能过那种半人半鬼的生活。同时还招呼伙房的大师傅给他们开小灶,增加营养,让医生为他们定期检查身体。这些技师深受感动,不仅很快戒了烟,而且在苏区军工生产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由于郑义斋领导有方,促进了苏区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成批的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战士们特别喜欢刻有“消灭刘湘,赤化全川”字样的地瓜手榴弹,一些红军指挥员翘起大拇指夸奖说:“郑部长真有办法,部队有了这样的红管家,我们打起仗来就有劲啰!”
郑义斋作为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部长,为了保障川陕苏区的物资供应,对驻陕南的国民党38军孙蔚如部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建立了一条由陕南到苏区的红色交通线。地下党员武老平利用38军参谋为掩护,在汉中采购了无线电器材、药品、医疗器械及一些紧缺的生活用品,通过这条红色运输线进入了巴山深处。一次,20多个“挑夫”正走在密林小道上,突然遭到土匪头子徐耀明等的抢劫。郑义斋接到情报,迅速带领一支红军部队赶到羊圈关,夺回了这批物资。为确保这条红色运输线的畅通,郑义斋决心除掉徐耀明这帮土匪,他利用另一土匪头子袁刚与徐的矛盾,让武老平去曲江洞与袁刚结为拜把兄弟,在徐耀明生日那天,武志平、袁刚带了几名彪汉抬着礼物去祝寿,酒过三巡,掷杯为号,将徐耀明击毙,收编了徐的“兄弟伙”,从此排除了这条运输线上的干扰,也为巴山百姓除了一害。
三、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
1934年,郑义斋30岁了,在戎马倥偬中,一直没有解决个人问题。这年,他与红四方面军妇女工兵营教导员杨文局由相识到相爱,俩人情投意合,结为伉俪。
结婚那天,同志们在山坡上采集了一些野花、枝叶,把经理部大院打扮得漂漂亮亮。警卫员小曾想,首长结婚总该穿戴得象个样子,便到军需科给他领了一套衬衣衬裤。郑义斋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小曾,叫他马上退回去。婚宴的伙食为荞麦面疙瘩,等大家入席后,义斋同志讲了个笑话:“通江人给荞麦面编了首歌,‘荞麦面,冷水和,气死公公饿死婆。’这是说荞麦面吃起来满口钻,我今天请大家来吃的是‘喜沙’呵!”一席话把大伙都逗乐了,客人们一面津津有味地吃“喜沙”,一面以茶代酒表示祝贺。
此时,红军在物资供应方面虽然还有许多困难,但比刚入川时已有很大改变。1934年川陕苏区农业获得了好收成,在总经理部的仓库里便堆满了肉类、禽蛋和黑白木耳,要办一顿丰盛的婚宴是不成问题的。况且,郑义斋为红军把守着金银库,把自己的婚礼办得热闹一些更是有条件。但是,郑义斋不这样想,更不这样做,一心想部队和人民所想,急部队和人民所争,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婚宴从简,不搞丝毫特殊。做到了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婚礼举办得既简朴又隆重,新娘唱了“送郎当红军”,新郎在大家的鼓掌声中,来了一段河南梆子,喜庆的气氛更加热闹非凡。
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长征结束后,他又担负了西路军的后勤领导工作,历经艰难困苦。1937年1月,西路军进入甘肃省临泽城下,遭到马家军5个团兵力的围攻。城内只有郑义斋领导的总供给部和一个警卫连,形势十分严重。他立刻按战斗需要,把全体人员编成班、排、连,委托秦基伟为守城前线总指挥,经过5昼夜激战,在主力红军的策应下,突破重围,转移到总指挥部所在地倪家营子地区。3月,西路军向祁连山转移,战斗部队大量减员。总部鉴于局势严重恶化,遂决定召开军政委员会,讨论以后的行动方针。13日凌晨,郑义斋率领10余名警卫战士,带上包好的金子和银元,奔向总指挥部所在地。刚走不远,就被尾追的马家军包围起来。他临危不惧沉着应战,指挥战士们奋勇杀敌。当马家军不断增多,包围圈越来越小时,郑义斋当机立断,命令战士小张骑马突围,把金子送到指挥部,他带领其余战士奋力掩护,小张终于将经费安全送到。然而,郑义斋和担任掩护的全体战士,为了保护党的财产,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36岁。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在甘肃省高台镇烈士陵园为郑义斋等烈士建立了纪念碑,朱德题词中写道:“伟大的革命先驱的事业和英名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里。”徐向前题词:“你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我军无上光荣。”深切表达了党和人民对郑义斋等烈士的怀念之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