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江梨园坝(犁辕坝)村旅游解说词
在通江县泥溪乡,至今遗存着一座独具特色的古村落——梨园坝。
梨园坝,又称犁辕坝。前者源于“梨园起教”的历史传说,更多的是人们对农耕文化的领悟和解读。
犁辕坝,传统农耕文化厚重,民风朴实淳厚,村人勤俭持家。这里,富有巴山传统的民居村落与田园风光自然相融。这里,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而依然完好的传统四合院落,依山就势,傍山而建。全村80多户600多人的马氏后裔在此繁衍生息。
一座座吊脚楼,木质板壁墙,雕梁画栋门窗门楣,一条条朴拙的石梯散布山间,横陈院落,与周围的群山碧树,茂林修竹,良田平畴,鸡鸣犬吠交相辉映。
漫步其间,恍若隔世。田园风光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形成天人合一的人间美景,堪称巴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著名文化学者、省委党校孙和平教授考察犁辕坝村时,赞叹道:“这是我研究村落民居20年来见过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村落,可以称得上川东北第一古村落遗存”。
第一部分 犁辕坝古村落
犁辕,也叫犁、犁头,中华五千年农耕生产最基本的工具之一,是最具农耕文明的符号意义和文化象征。在世界历史上,牛的驯化耕作与犁的设计制作发明,具有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里程碑意义。
入口处景点:眺望犁辕古村落
让我们感受犁辕古村落特色吧,它堪称四川村落民居的经典景观。
在巴蜀地区,无论乡村场镇,民居建筑的突出特点是公母榫穿逗木柱,形成支撑框架,以青色瓦顶覆盖而成天庭,以泥灰敷衍而成四壁。整体格局上三方或四方围合而成院落。
青瓦粉墙,木柱架梁;吊脚为楼,山河依旁;
围合格局,四水归堂;石砌院坝,天圆地方。
这也是参观该村落古民居建筑的四个文化要素所在。
四川民居的一般特点,按传统规制,基本建筑格局类型为三合院为主,四合院较少,多有长三间。院坝几乎全为石板镶嵌,很为讲究,以适应摊晒谷物粮食、生活活动的需要,而且体现着主流文化的诸多理念。此中最主要的理念,则是“天圆地方”。“天道圆,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上下”(《吕氏春秋》)。建筑有“不立规矩,不成方圆”之说,体现为民居建筑尤其是三合院、四合院的一个根本所在,就是适应环境,营造宁静和谐、安稳舒适的居家生活。
犁辕坝古村落的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风水环境选择的特点
成都城市格局的风水特点是“龟城走向、二江环保、三城相套”。
文献记载古代传说,秦惠王时张仪修筑成都,“城屡坏,不能立,忽有大龟出于江,周行旋起。巫言:依龟行处筑之,城乃得立。”所以成都古时候又叫龟城。
犁辕古村落,其风水环境与成都市惊人相似。
该村院坐落于犁辕坝北坡之上,分三处相对集中、分散,该山坡游缓地铺散开来,下部斜斜地落到马家河与铁林山寨一条流水山沟交汇处,形似龟头。整个北坡形成极为奇妙的龟形地貌。龟,为神兽基石,古村落坐落于龟背之上,于是有了稳固、安定等风水理念的解读。
该村落祖山地名叫“北坎上”,坎,是风水堪舆的一个方位概念,指正北方。此一地名,即标识了该地的风水朝向。如此地势,背风向阳,为居住的最佳选择。其祖山山脉险峻连绵,孤峰耸立,古代建造巍峨山寨于其上,谓曰“铁灵古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北坡具有风水选择极为难得的“上下三停”气象。
所谓“上下三停”,可联想南京中山陵的风水地势。是阴宅阳宅都很理想的舆地环境,在大巴山中,更是难得。村落建筑采用分段跌落的台阶形地基方式设计,分别建于三层台基或多层台基上。这样的民居建筑格局和样式,高低错落,颇富立体感。每日起居作息,从院坝作山水眺望,层峦叠嶂,气象万千。
朝山(亦名案山)尤绝,位于七里之外,切近明堂,不远不近、恰到好处,空间开阔,有容纳千军万马之势。视野所至泥溪乡镇郊,名“猴子坡”。朝山看似陡峻,但不歪不塌,传说孙悟空拿三根金箍棒支撑其间,永固也。从13号院正堂屋中轴线望去,该山形乃是极为精彩的风水文化象征:屏风走马。俗语有云:“伸手摸着案,财源立可现,不出州官出知县”。再加更远的群山连绵,烟霞生机的景观,生动寄寓了族群聚居连绵不绝、生生不息的人类本性愿望和追求理念。
大石桥
巨型条石组合,应是明代遗存。桥,在风水意义上,圆形(拱桥)为金,主富;波浪形(跳墩桥)为水,主秀、贵;直长形,为木,主秀、贵。
故“小桥流水”的诗词名句,是对秀美乡村景观元素的精致勾勒,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父子守望树
也是马家村落风水树
犁辕坝银杏树众多,村口的父子银杏树,正是风水培植的人格化象征,高高矗立于坝子旁侧,是犁辕坝人世代的心灵瞩望和形象展示。
有大树就有历史,有文化就有文明。父子银杏树也成了千年犁辕坝的历史见证人,呵护人。
(过去古树名木众多,大多被砍伐一尽。)
第二,聚族而居,耕读传家
古有族居之习,所谓“掘井作庐,聚族而居”。还有所谓“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百代祠堂古,千村世族和”,写照了农耕文化背景下的宗族社会面貌。
犁辕坝古村落有着600余年的居住历史文化,600余人的马姓家族。
据多座残存的石刻碑记所述,马氏入川始祖马青钱罗氏,湖广德安府麻城县人氏。特授四川顺庆府知府,落业于保宁府通江县龙蛇坝(今毛浴镇)陈家营。
子马郡泽,移业于中子山下。从此,不断有马氏亲族陆续集中落居于此。到马氏第四代,有弟兄四人,长泗龙、特授广信府(今江西上饶)知府;次益龙,廪生;三腾龙,进士及第;四某龙,官仪陇知县。明正德年间,有当朝老将军之誉的马光祚其人。
聚族而居,既是一种文化的本体,又是重要的形成机制,使不同的家族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心理和风俗习惯。有两句古话可证其美好人性和美好的群居理想。
“望衡对宇,相隔不出十里。岁时往来相对,不胜亲爱。”
“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外来之忧患艰危,亦莫不和衷共济……”
乡土社会,较之工业的狂热与高速发展,它始终以一种缓慢的、平稳的牛耕状貌,演绎着“恬静美满,安全永恒的田园牧歌式幻梦”(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
站在村落对面东南方马家岩坡上俯瞰,出现在视野中的河流、树林、田园、炊烟、阡陌、小路,还有犬吠、鸡鸣,无不让人产生温馨田园的感受。令人想象祖辈们“耕读传家”的生活。在当今世界性的城市化浪潮中,当我进入这一人居环境,更强烈感到它与自然的和谐,它的优美宁静的牧歌风情,甚至它的落后也莫不浸润了某种诗意化韵调。
第三,民居建筑群落及其特色
现存传统穿逗木结构房屋56套,平均300平米一套,总计17000平米。依山而建,掩映于绿树之间,错落有致。其中明清四合院5座、三合院23座,共计28套。
三合院、四合院正堂屋及拥堂设计
千年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是成功地将国家意识形态畅通无阻地向民间社会传导,有效地变成平民百姓自己的思想理念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在民居建筑上,就有丰富多彩的体现。
比如说体现封建君王威权神圣的君君臣臣关系,在民间凝结为父父子子的关系,其民居三合院、四合院正堂屋的设计建造,就是这一理念的最直接反映。正堂屋居于中轴线上端,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所在,其神龛的设计状貌,更直接体现了家与国的所有思想理念,比如威权神圣、天地君亲师的神圣地位、祖先图腾信仰崇拜、家居祥和宁静等。
再比如说石砌街面上的官道(甬道)或院落天井中的“拥堂”设计建造,传统大户人家四合院石砌天井,依中轴线横嵌长方形石板作为甬道。甬道即官道,中间石板为横砌,长三尺,即车轴的宽度;左右竖砌,供车轮滚动。在院落天井中,此一格局有严格讲究,左右延伸所砌石板或为11块,或为16块,即以阴阳五行所对应象征的“生老病死苦”要轮转后落到一个“生”字上。民间玄学认为,此格局表示其上下左右可自由延伸,不能封口,封口则会遭遇灾祸。甬道石板数量也有讲究,为七的倍数,最常见的是二十一块。院坝很大,则为二十八块。
西方国家迎接客人用红地毯铺甬道,以示庄严隆重,而中国式的甬道则是拥堂。拥堂以其精致、规整、独特、美观的几何造型设计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而形成中国特色,是东方“红地毯”文化的精彩展示。
犁辕坝古村落,随处可见吊脚楼,或为走廊、或为房间、或兼而有之,构成为披檐(民间也说“耍檐”),均由上下穿枋承挑,使之悬于岩坡。吊脚楼建筑的悬柱,起着重要的拉扯作用和外观装饰作用。
犁辕坝的吊脚楼系列,形式各异,丰富多彩,乃是不可不看的一大景致。
民居建筑,大凡临坡临河而建者,必吊脚为楼,开窗为望,形成特有的人与自然的无语交流,心灵沟通。开窗面河,阳光与月光纷来,清风与青云纷来,人们以慢生活的悠闲节奏,观览河山胜景,流连溪河流波,心记世事沧桑。颇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梁山好汉们游走江湖,一见如故,其程式化的行为方式就是邀入酒楼茶肆,来在窗軒明丽处,一声吆喝“拿酒来”,“坐着,慢喝”。如是人生品味涤虑,禅语冲茶清心,实现人与自然的终极和谐与宁静。(详见后面编号院落解读说明。)
第四,自然生态特色价值与保护性开发前景及措施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
四川乡村社会的民居建筑多为单家独户形态,像梨园坝这样数十个老院子成片聚落的形态遗存,又有极好的风水环境和家族群体活态居住其间,极为少见。数十年来,传统民居建筑遭遇严重破坏、损毁,尚能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极为难得,价值更加宝贵。
第二部分 古村落编号院落解读说明
1号院(4组马朝忠、马朝山院子)
应是四合院格局,青瓦屋顶穿斗木架构支撑。建筑年代应在百年以上。正堂屋面阔五间,左右厢房各横列三间。前院已毁。
屋檐转角间瓦槽检水为当地较为普遍的“天转地不转”形式,其四水归流(堂)的形态意义,象征了家族同心(向心)、财富积聚与共享(水寓意为财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基石材质的选取,普遍讲究。
正堂屋前的“地落檐”门槛石条尤其考究,都是罕见长条整石,长达一丈五尺,外侧呈半圆形,打磨细致,工艺高超。
石砌天井“地坝”,按方正规制,沿中轴线设计为“拥堂”格局,庄严肃穆,彰显尊卑秩序,无言传输着特定的正统之礼仪,威权之震慑。如此拥堂,乃是东方中国的“红地毯”文化形态。拥堂上呈方正形的“镇宅石”设计镶嵌,笃实稳健,从心理上给主人以鼓动安抚等暗示,堪称微妙,应是中国文化经典性的人性化细节。
堂屋前列安装6扇半截花窗活动门,与厢房六扇花窗照应,做工精致,风格统一,整体协调。该院落融入周边自然环境,协调而适宜,又自成天地,方便而“紧圈”。“紧圈”,四川方言之说,居住生活活动空间紧凑集中,领域感强,私密性好,是传统聚落环境文化选择的地域性条件之一。
如此院落,设计严谨,建造讲究,若无功名地位,断不可有。
该建筑的青瓦、粉墙、绿树等符号元素的色调选择,是四川民居千年传统的结果,特具本土建筑艺术美感,也在文化心理上建构了乡村社会必须的敞亮与深幽、明朗与私密、苍茫与归宿的人性与人道要求。
3号院(4组马太师)
这是一个十分规正的川东北山区农村三合院。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阁楼设计,绕正堂屋三间到左右厢房各二间,建造通楼子(亦即走马转角楼)。如此一来,使得本不很高的房屋高度显得尤其低矮。而低矮,恰是川东北山区民居建筑的一个特点。
怎么看这个低矮?需要从审美心理上去分析。
(1)大山区,人们生产生活在山顶上,山野开阔,天空高旷,如此一来,居室的低矮,可让寂寥空阔的心灵收拢,紧圈,踏实。
(2)农耕时代,人民对大地天空的敞亮光明,有很多享受,进得家来,不存奢侈要求,开一个小窗,也很满足。再说,乡村民居注重向阳,吊脚楼通风,即使一个小窗户,那也非城市建筑采光可比照。
4号院(4组马胜勇)
这是一个不规整三合院格局的特例,几乎是四川民居建筑的唯一。最值得悉心珍惜和严加保护。它的奇特在于:
(1)左右厢房(民间叫“横堂屋”)不对称。右边厢房三间,而左边厢房横出一间之后,因其地势临丈余高的坎子,遂朝院坝内侧后退约一米,再修一间。墙壁外则顺地势绕吊脚楼一段建弯弯石阶,以便进出上下。
(2)从左边厢房后面一直到堂屋后面,均是吊脚为楼,层叠蜿蜒,高古壮观,极为罕见。形制式样古旧、木柱脚架长短错落,特具观赏和研究价值。(亟需维修加固,细心保护)
(3)右边偏厦后屋空间,放大凸出至后坡堡坎,煞费苦心地建造为小小四合院,十分隐秘,成为房主人私密享受、安全隐蔽的一方小天地。
(4)正堂屋左右两扇门幅,雕花窗棂嵌“三阳开泰”、“五福临门”等图案内容,充溢乡村社会祥和宁静的生活气息,特具历史沧桑之感。整个犁辕坝古村落都讲究门窗的雕花装饰,图案内容丰富多彩。
木结构的三合院,穿斗架梁,五柱四挂,单檐,双坡式屋顶,显得开敞通透,轻巧自如。远远看去,一大片林木阴翳,景深丰富而多层次,掩映着小青瓦屋面和穿斗白粉墙,无不轻盈精巧,却也朴素淡雅。
特别要提起,根据文献记载,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成立于1932年12月,地点就在泥溪场(犁辕坝)。次年3月,迁泥溪场竹子坎。5月,迁往他地。1934年1月,第五次迁移到王坪。红四方面军重要女干部之一张琴秋,是总医院院长,多次来过犁辕坝,她的音容笑貌,至今还存在于老人们的鲜明记忆中。数十年过去,一面白粉墙上留下的红军标语“一切为了伤病员”,无声传达了当年战争的残酷和作战的英勇。
(进院门的石板小路,有两块古墓碑拆毁搬来的两块石门,宽边框嵌三丘田形式,不可多得,应予保护。)
5号院(4组马永华)
三合面院子。正堂屋一列三间,为上下二层,上为走马转角楼。楼面低矮但工艺精致,开窗。窗棂设计左右对称。正堂屋门左右各两扇半截雕花窗门,做工精细。这些年,传统木雕门窗越来越值价,为避免被盗,四扇半截雕花窗门平时都被主人卸下来,收藏好。有客人参观,才拿出来装上。
犁辕村三合院民居普遍讲究阶檐的建造,大多以河口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出檐大而长,阶沿宽而高。宽大的晒坝三面各筑石梯接上阶沿。马家世代以此遮阳避雨,码放粮草柴火,搁置农具杂物或供家人歇息、妇女手工、小儿读书嬉戏、农闲玩纸牌、年节婚丧摆设筵席之用,成了劳作休憩的共享空间,显得开放自由,那些细细碎碎的充满繁难但却不无温馨的农家生活,每天每日便在这里演绎,不愠不火,平淡从容而又自得其乐,更富人情意味。屋檐一角置大石磨和椿米的石碓窝。在寂静荒寒的乡野之上,那悠悠的石磨转动声和不紧不慢的椿米声,连同猪牛羊的叫声和鸡鸭的鸣声,让人感应生命的快乐和岁月的悠长。院外坝子里,阡陌相交,田平似镜,竹林轻霭,绿禾如茵。如此景观,别具川东乡村风味,可谓古意悠悠。
走进院子,正屋面阔3间,每间宽4.2米,进深2间,共8.4米。左右两侧厢房又被叫作“横堂屋”。这正是清初移民以后南方民居建筑以“院”为基本组合单位的形式特征。
石质阶条,大且长,长丈余者随处可见。总体上分析其房屋、石雕等建筑,颇具秦汉之风。尤其是祠堂前一对石狮,体量巨大,造型威武雄豪,工艺精湛,明显得源于地理上靠近陕西、古长安,历史上,工匠世代深受主流建筑文化影响。
楼子粉壁上遗存文革时的赭红色标语,3个“忠”字组合书写,左右共6组,成品字形。每一忠字内又套若干小忠字。
8号院(4组马白泉)
特具经典价值的吊脚楼子,建造简朴,设计精巧。
吊脚楼,从大路上仰望之,特具川东北山区吊脚楼景观效应。为常见的三层楼屋,最下层吊于土坎之下,可不是通常那样作猪牛圈栏,而是辟为住居屋子。
颇为讲究地设计为一间通窗的屋子,二层与地坝平接,三层与后侧土坎相吊;二、三层阳台出挑,交错构成“滴水”长檐;每一阳台设“腰栏”(栏杆),既作晾晒谷物需要,也作凭栏晒太阳远眺之用。
一般三合院子,多顺应地势,精心设计建造成吊脚楼。楼为伞架形的屋梁结构,楼下作猪圈、牛圈,或堆放农具;楼上作开敞性设计,外挑跑马回廊,配以齐腰栏杆。这一设计建造,可以说是寄托了马氏先辈的良苦用心。
11号院(4组马兴胜)
四合院建筑,特别承载了最高封建统治的政治伦理文化内涵,以坐北朝南、正北正南确立坐标,划出中轴线,正堂屋及其神榜的统一设立和神主排位的陈列,体现皇权的神圣与威严,宣示皇位的至高无上与端庄肃穆。
千年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根深蒂固,家即国,国即家,皇权纲常伦理的核心就是国分君君臣臣、家道父父子子。金銮殿,成了皇权神圣与威严的象征。由此引申出的诸如庙堂、中堂,无一不是其纲常伦理的体现。民间家庭房屋的堂屋设计建筑,当然也是如此,以其中轴线为起点建堂屋,左右对称建厢房,从而形成家的纲常伦理架构。
如今时兴使用“顶层设计”的概念,民居建筑的堂屋设计,也就是顶层设计。
如此传统方正的四合院形制文化形态,在地方,则符合官家身份、地位以及正统规范的皇权伦理。马氏一族祖先来自麻城移民家族,其民居建筑造型多带原籍地风格,总体追求正统气派,布局严谨规范,充分体现“齐家治国”的政治理想。但历史演化数百年,如今早已失去官家应有的富丽堂皇。
此院最突出特征是风水环境的选择。
第一,坐北朝南,按严格规制,确立玄武、朱雀神位,划定中轴线,天井所嵌石地板建“拥堂”,整体上有天造地设之庄严神圣;北南东西的四方守护神灵与之天人合一,人神相通,是获得神灵护佑的基本保证;
第二,正堂屋门庭凹进去一尺,成外八字朝南开形势。既展示有根之家堂而皇之的气象,又内敛家族文化精神,修炼家族品格,铸造马家中庸冲和的文化形象。
第三,环境宜人,充满自然生机,山环水抱,花木扶疏,营构了人间仙境般的绿色家园。
如前面所述,北边祖山为北岩坎下,龙脉深远厚重。前堂屋为吊脚楼形制,打开门窗,站立阳台,但见南边案山尤其出彩,有猴子坡屏风走马,气象万千,有向口山层峦叠嶂,源远流长,昭示心中发祥的美好愿景,祈祷世代繁育的无限生机。
作为家族大屋基,其家庭伦理文化的深厚传统,至今可见端倪。
正堂屋门框以行楷书木刻一联:
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此门框已毁,可惜)
此楹联的重要性还在于,它集中概括了乡村社会家庭家族人文精神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属性特征。
忠厚,是就家风而言,待人接物,以感情质朴淳厚为主体;
和平,是就人格说的,说话做事,以态度平静谨信为根本。
故此,现代条件下可作如下表述:忠厚家风留有余地步,和平人格养无限生机。
此联不同于一般人家习俗的纸质对联张贴,而是镌刻于左右门框。主人特别讲述了先辈人的一个故事。其祖父一代,家道中落,不识文字,早已中断了耕读续家的古老传统。每至年节庆典,都要求人书写对句楹联。多有不便,甚或有被戏弄而不自觉的尴尬。恨气不过,于是,请人刊刻于门框以志不忘,施教于后人以示警醒,以营建忠厚之良好家风、塑造和平之文化人格为家庭文化传统。
马氏一族的最早落居地,被称之为马家老屋基。马氏家族落居此地是在明代,作为全村最中心最古老的院落,其建筑选址年代自应是明代中期,历经变迁,现今的穿斗木建筑应是清代。其古旧沧桑的历史文化气息,氤氲充盈其间,可感可触。
12号院(4组北坎上马胜凯)
是三合院格局的特例,横长方形,极为少见。正堂屋面阔五间,而左右厢房仅为各一间。
数十年作村落民居调查研究,这是我所见第二例。如此民居建筑,全因地势所迫,是为因势利导也。虽然不合营造格式之定规,也不具方正形制的审美景观效应,但其日照周期长而光线好,即使如这一建筑之低矮,也因采光好而有所弥补。其三合砖角楼,更是窗明几净,为舒适家居提供了不错的阳光温暖。
这一院落的文化符号寄寓尚多。比如本院内檐口下的横梁出挑,均为讲究的马头形雕凿。与其走马转角楼的设计建造,不无内涵的统领性、符号的一致性考量。马氏族人聚族而居,其家族文化呼号的设计与表达,事涉家族权益、家族形象、家神护佑诸等大事,不可忽视。因此,在马家村落,诸如马家河命名、屏风走马象征、走马转角、马头挑梁、跑马回廊等元素,无不鲜明展示着昭示着成为马氏世代传承的文化形态。
雕梁画栋,为一般民居所无。但在马家村落,却是随处可见。此院落就是一个例子。大梁的太极图彩绘、窗户的木雕彩绘、甚至有固定之彩绘门神,而非年节张贴。
本院的石砌天井,由于横长方形的扁窄,尤其显得紧圈,有着特别的围合感、私密性、温馨感、亲和性等诸多居家要素。要是今后经营农家乐,四五十人在此休闲住宿餐饮,一定有说不出的快意享受。笔者与主人、村文书老马在此作过深度访谈,又在他家美美吃了一顿午饭,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去的心情,还直想搬过来住上一宿。但愿下次能行吧。
马朝唐,村苏维埃主席。文革中,其委任状贴于墙上,后被毁。
13号院(3组马太福)
在马家村落,马太福院子的选址,堪称典型个例。
中华殿宇式建筑群落,选址方面总结形成“上下三停”的风水堪舆意识,极为宝贵。所谓三停,也可称之为三台,是指建筑物整体上选取开阔平缓之向阳坡地,设计为上下三级台地式建筑物分布,诸如前台、过厅、大殿,其间各间隔一级宽平的台地。如此建造格局,大有高屋建瓴、俯瞰世界的恢弘气象,四时风景。在建筑艺术方面,景象之由近及远、意境之渐次展开、节奏之平缓冲和、景深之丰富多彩,无不是人的行为规律的顺应及体现,而登堂入室的威权与堂皇,更是主人的极大心理满足。
马太福院子虽是民居建筑,但由于所选屋基地势的宽大平缓,与传统上下三停的建筑方式暗合一致。
14号院(马宏安)铁林古寨
传说马宏安家娶一女,陪奁有嫁衣100套。四近邻人羡慕之余,尽皆前往帮工助力,但求一借甚或讨赏。久之,衣物尽尽,再无人殷勤相助。感慨系之,幡然悔悟,在正堂屋檐下夹壁粉白石灰墙,上写“勤俭持家”四个大字,嵌以碎瓷片,工艺精致优美。
该院朝门的风水设计颇为独特,是民居建筑的罕见个例。山区民居建筑,受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制极大,该院朝门下为陡坎,无从修造高石梯将其不利因素加以避免。怎么办?主人于是终年封闭朝门,另开辟左右两道侧门,建石梯绕厢房外侧以供进出。如此营构,既保持了三合院建筑风貌的完整美观,又解决了三合院格局的方正规范问题。
业主几代乏嗣,最终以“抱儿子”的方式传宗接代。
龙王爷沟泉水
那是一泓汩汩而流的山泉,为各家各户提供饮用水,则是一大自然天成的佳话。该工程可谓简单粗放,在泉眼出处砌筑一圈石块,高及腰身。如此保护水的洁净,不致牛羊踩踏污染。事体如此简单不过,但蕴含的现代环保意义,可谓多多矣。龙王沟的山泉水,其实是古代井文化的一个特例,值得注意研究。井,是中国易经四十八卦符。井水养人,汲之不尽。井卦将井人格化,通过井水养人的种种善德,比喻君子应自身修美,教人勤劳自助,并相助相养。井卦的卦符——爻—爻组合,构成旷野碧绿图腾符号。符与咒系统外化于井,镇鬼魂而神佑之,人神相通,天地吉祥。龙王爷沟山泉活水,清澈甘甜,滋养着犁辕村世代马家人。俯临之,泉水汩汩入耳;遐想之,天籁幽幽及地,天然生趣无限。
铁林古寨
村落后山有“自明朝扎寨”(清咸丰三年《万古千秋》碑记)的铁林城古寨,建于相对海拔数百米的一座孤峰之上,是古代保境安民的重要设施,也是当地人春秋休闲游览的主要目的地。笔者撰联记写其历史文化,谓曰:
罗众志成城,结党治乱据
孤峰之险,保境安民
古村落民俗欣赏 “火儿坑”文化堪称山区村落民居一绝,也叫“火塘子”,当地则叫“火佬”,是四川盆周山区家居生活的基本设置之一,必不可少。山区天寒,柴火便利,农家将灶前的火灰坑做得很大,四四方方像塘似的,围坐取暖,火气更大更上身。为防止小孩掉进火坑,有的还精制了富于装饰性的木栏杆,以保安全,也可以此作休闲撑持依靠。
在火塘对着的屋梁上,悬空吊着麻花铁杆的可上下活动的吊钩,当地叫“罐大钩”,要煮饭烧水,便将铁鼎罐系或铜壶挂在火担钩上,还可根据火势大小和操作需要而自由升降。由于柴火不缺,塘里整日有暖气,壶里随时有热水。
有了火,就有了生气,就有了温馨和暖和。枝丫的油脂在火塘燃烧,散发出一股股香气,掺和了屋梁上挂着的老腊肉香气,充满整个屋子。连一双烤火的手也浸满了香气,出了门,时不时嗅一下手的香气,感觉特好,特提神,因此,手也不想洗了,老让它那么留下生活的芬芳。
火儿坑是一种文化,历经千年而成了农耕时代温柔富贵之乡的重要因子。而全家人围坐火塘,不胜愉悦地聆听父老们讲述过去的事情,讨论历史,传授地方性知识、谈论交流生产生活,摆谈民间传说,倾述情感心曲,更是世世代代农人传承的古老的文化休闲方式和精神享受,让人怀想不已。而如今城市的单元式屋子,冷秋闭秋,了无生趣,连孩子都老是吵着要下楼去,到屋外去玩。
大屋窖
家家户户都至今保留了储存红薯洋芋等的传统形式——“大屋窖”或称“地窖”。地窖之“窖”,《说文》解释“地藏金也”。窖,四川方言方音变音gào。储藏红苕过冬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农家便利用地温,在各个院后的竹林土坎或堂屋开挖了一眼眼土窖。储藏数量大都在千儿八百斤,大者可藏万斤。犁辕坝多将“窖孔”设于自家正堂屋地下或灶屋地下,开挖砌筑而成正方形或长方形,上面以数根小木棒或石板作盖,叫作“大屋窖”。由此民俗事象引发另一个风俗叫“挖窖”:正月初一早上迟迟起床。是农村旧俗。如此舒舒服服睡个懒觉,预示来年的日子能有更好的粮食收成,更多快乐如意的享受。
家先神龛中国素有“敬家先”的传统风尚。家家堂屋正墙上均设家先神龛,神龛正中是“天地君亲师”牌位,两侧是本姓各位祖先和儒、释、道三教各神灵牌位,并撰制对联。神龛上方屋檩横列龙神彩绘图案,下方设置案几,放上香炉、烛台、磬等祭器,以供四时祭祀。凡逢年过节、婚丧大事,必香火供奉,平时食肉必祭。如今,神龛遗迹在犁辕坝老院子随处可见。
敬家先者,祭祖也。以孝敬之心,肃穆庄严,行三牲三献之礼,以期慎终追远,尽报本之诚。在后世看来,祖先神灵对自己生活各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冥冥中保佑后世繁衍昌盛和平安无事,消灾祛病。
昔,马家所设家先神龛,其牌位所撰横批、祭联(包括中联、旁联)文字为:乐安世第 天地君亲师位 马氏昭穆神主 司命廪王府君 祖宗千秋长祀典 子孙万古绍书香
第三部分
犁辕坝马家村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马家老屋,马氏一族世代居住的家,也是社会组织意义上具有亲缘关系的家,但近百年来,随着马氏子孙的不断外迁流徙,老屋已逐渐具有了家族精神的符号象征意义,具有了孙氏子孙心理认可、信赖、心灵追求、寄托的归宿,成为共有精神家园的所在。
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马家人也迫切需要很好建立这么一个精神家园。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自青年时代就远离家乡,六十年一瞬而过,现在,他老不顾千里奔波之劳,不就是要再看一眼生养自己的老屋嘛。精神家园,特别蕴含了马氏一族迁徙入川数百年以来,在马岩河老屋所创造营建的山川人文的历史积淀,这是马家子子孙孙共有的文化根基,是马家世世代代赓续和发展的生命元素和生存依托。
马家人决意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守护好这个传统根基,并翔实记录我们共有的祖先记忆、寻找其点滴历史创造积累,发掘提炼其文化价值、我们共有的诸如历史过程、价值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等的不易改变的认同要素,研究概括我们祖辈凝聚一方民众精神的优秀文化传统,整合我们族群世代创造营建的文化体系。
犁辕坝,马家老屋,我们的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后辈人,在文化自觉意识的驱动下,村落的研究、发掘、保护工作,正在做,正在深入而系统地做。犁辕坝马家老屋——这个共有精神家园所具有的心灵归宿的认同度、文化高度、文化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精神动力等多方面的作用力,必将更为强大,更为久远,直到永恒。
马氏家族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都要积极投入到精神家园的建设上来。了解家族,了解家族历史;学习祖先,学习家族文化;培养自己的家族感情,提升自己的家族文化水准;学习、践行并弘扬家族传统。
我们充满文化底气和自信,我们会做得很好,做得更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