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3:20:59

[文化]赵巧崖摩岩造像考


      在通江县城西诺江路侧的山崖上,有十余龛唐代佛教摩岩造像,距此不远处又造有一完独立的石像。其象高大伟岸,巍然站立,豹眼园睁,状貌威严,左手擎一浮屠,胯下骑一侏儒,为传说中之地鬼。(现在大搞开发,很难找到了,要多问些人才知道)

      这兔石像是谁?民间一种传说为石大将军,一种传说是赵巧,胯下骑的是鲁班。所以,长期以来老百姓大多把这座无名的山崖以赵巧岩名之。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究竟这尊塑像是谁?《逍遥游》1987年第4期上载文《王建岩前说王建》认为是前蜀主王建,胯下的侏儒是王建的假父田令孜。文中说:“王建……被人骂为“贼王八”,像这样声名狼籍的人,为什么还有石匠给他造像并保存至今呢?文章说“王建任刺史后,火烧洪恩寺,救出八府巡按和良家妇女,受到朝廷的嘉奖和人民的称赞”。
      如此看来,这尊造像似乎就一定是王建无疑了。因为赵巧和石大将军二说只是民间茶余饭后的传说而已。其实,稍如考证,就可知这尊塑像既非赵巧,但也决不会是所谓“王建”。

      王建(847—918),五代时期蜀国的建立者。公元907-918年在位.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今属河南省)人。少年时以屠牛、贩私盐为业。唐末从杜审权镇压农民起义军,后领璧州刺史。唐大顺2年(891)攻取成都,后杀陈敬瑄、田令孜,继攻取东川,有今四川全省。天复3年(903)封蜀王.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建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像王建这样一个封建割据的小皇帝,壁州的百姓或是“石匠”,为什么要给他塑像?这种塑像又有什么意义?是否真正存在这种可能?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首先从时间上说,不具备这种可能性。造像下题款时间是景福元年(892),而此时的壁州与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下同)、集州(今四川省南江县,下同)等同属山南西道辖。百姓或是石匠纵然“怀恩”又岂敢置山南西道节度使,壁州刺史的威严于不顾,在州治西侧的山崖上,在众目睽睽的大道侧为“贼王八”王建造像?大顺3年(891)王建依“阿父”田令孜之力才得以进驻成都,“移敬瑄于雅州安置,仍以其子为刺史”“令孜仍旧监军事”。(《旧五代史》卷136)从积极图谋霸业出发,王建在斯时还必须借田、陈二人之力以收取两川州县,直到景福二年(893)西川平定之后,才杀却田、陈二人,怎么有可能在景福的造像中就把王建依以为父的田令孜置于胯下?事实上,塑像工程浩大,非三四年工夫不可,倘要计算这段时间,就更不可能了。

      其次,从王建与壁州的实际关系上讲,也没有给王建塑像的可能。“及唐僖宗还宫,(王)建等分典神策军,皆遥领刺史”,(《旧五代史僧伪列传第三》)这就是说,王建的壁州朝史是遥领而不是实授。因此,王建是否到达壁州也还是悬案。《通鉴》:“光启2年(886)正月”,“上以传国玉玺授建,负之以从”,“王建扶掖上自烟焰中跃过,夜宿坂下,上枕建膝而寝……解御袍赐建”、“三月车驾至兴元,……遗王建帅部兵戍三泉,晋晖及神策军使张造帅四部兵电水,修栈道以通往来,以建领壁州刺史。将帅遥领州镇自此始。”当时,王建实际上是奉命戍三泉(今陕西宁强),而三泉距壁州尚近千里之遥,王建不可能既戍三泉又任壁州。据诸史记载,王建从典神策军起,一直未有赴壁州刺史任的记载。《王建崖前说王建》中所说的王建在壁州办了些“体察民情、顺乎人心的好事”不知是指什么!也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如果把民间传说的“火烧洪恩寺”列为“王建在壁州”的治绩,很显然是不应该的。传说中的王建救八府巡按一事。只能算作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绝非历史。因为在唐代还没有“八府巡按”这种官的设置(按:此职之设在洪武24年即1391年之后),当然无法作为依据。

      再说,象通江的这种摩岩造像又绝非当时的壁州一处,仅在四川也还有巴州、昌州(今大足县)等多处。考其造形风格、技法几乎同出一辙.甚至,在巴中的南龛所塑的毗沙门天王像,群众也一样称作是“赵巧夹鲁班”由此产生的民间传说与通江无异。莫非巴州、昌州的黎民百姓或是“石匠”也感“壁州刺史王建”的“洪恩”而为其摩岩造像吗?
      而且,通江赵巧岩摩岩造像如果真是王建造像的话,那么,其造型当然应与永陵石室出土的王建像多少有一些相同、相似或相近。可两相比较却无任何一点相同、相似或相近之处。永陵的王建石像,安坐轮椅,其浓眉深目,隆准高颧,薄唇大耳,头戴幞头,身着赤袍,腰系犀革玉带,与通江赵巧岩造像的赳赳武夫相较,完全两样,这又该作何解释呢?

      还有,《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新唐书》、《旧唐书》、《前蜀后蜀史》和《资治通鉴》上均无王建看破红尘,饭依沙门的记载,而通江赵巧岩上的“王建”像却左手高擎浮屠,是史籍阙漏?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呢?
      综上可以断言:通江县城西赵巧岩上的石像既非鲁班,也绝不是王建,而应是中唐佛教造像毗沙门天王。
      毗沙门天王,俗称托塔天王,是唐代著名战将李晟的化身,是佛门崇奉的战神和财神。从这里可以看出,民间传为石大将军还是有些道理的。“唐玄宗天宝七载(748)赦全国诸道州府于城楼西北隅置天王象”。(((大正藏》第二十一卷第227页),因而,说赵巧岩造像是毗沙门天王不管从时间和方位上说,都提供了佐证。如前所述,造像左手擎一浮图(文革半损,今可窥其大概),亦可证明其为佛教造像无疑。
      中唐以降,佛教密宗造像风靡一时,毗沙门天王和千手观音是当时统治者最乐意洪奉的偶像。史载,唐时壁州、巴州、集州、昌州、沪州的僚人不堪压迫,经常聚众反抗,所以会昌元年(846),巴郡太守荣阳郑公在巴州南完山(坡)造天王像,并立碑志其事。
      东川军阀韦君靖割据昌州,也在大足龙冈山造天王像,为自己助威壮胆。这些都足以说明,通江赵巧岩石像是当时统治者,为镇压人民反抗,为自己撑腰壮胆,而奉敕建造的毗沙门天王像。
      由于通江城西这座摩岩造像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对研究唐代通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艺术都是重要的参考材料,所以,愚以为还是审慎一些为好。尽管“赵巧岩”这个名字于史实不合,但已流传数百年,早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作为一种文物标记,最好不要随便改来改去,即使根据臆想改为什么“王建岩”,也未必能把王建拉进石窟之内。(作者:曾星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赵巧崖摩岩造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