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3:20:23

[文化]巴中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是民间最普遍、最热闹、最喜庆的节日。民间过年风俗多样,节前节后礼仪最多,有不少古老的风俗,传承至今。春节过年,尤以孩童最为欢喜,故有“大人望挣钱,细娃望过年”之说。
      办年货:小寒、大寒天,家家户户杀年猪,烘腊肉、香肠,做豆豉、臭豆腐、血丸子。到腊月下旬,还要磨豆腐、做灰菜(魔芋)、灰水馍、汤圆,烘豆干,做醪糟、年糕、麻丸子,炒米花,做米花糖、苕干,炒花生、向日葵、瓜子等。旧时许多农民还要烤酊缸酒(烧酒)。要备办的年货,主要是饮食。同时,大人小孩都要做新衣、新鞋一套,作过年穿。杀年猪时,还要请左邻右舍的人和至亲“吃庖汤”,酒肉招待。但贫苦农民家庭,就没有多少钱办年货,有点肉吃就算过年。祭灶:在巴中一些地方叫“过素年”。相传灶有“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监视黎民百姓的天使,是“人间司命主,天上引月神”。腊月二十三,灶神要升天向玉皇大帝交差,反映一年来人间为善作恶的情况。人们害怕灶神在玉皇面前说坏话,招致灾祸,于是家家户户或到街上买一张灶神菩萨的画像,或用红纸写成灶神牌位贴在靠灶的墙壁上。灶神菩萨画像画着一男一女,据说是灶神爷、灶神婆;两侧写着“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横额写“隐恶扬善”。祭灶时间是当晚点燃香烛,备素食、瓜果、麻糖(但无芝麻),虔诚叩拜,请求灶神在玉皇面前多说好话。腊月二十四,新灶神下到人间,人们又像头一晚在灶房那样焚香祭祀,表示欢迎新灶神。祭灶这天,全家老小不得在灶房发脾气、打人、骂人;猪肚、猪大肠和脏臭之物不得在厨房淘洗;不得烧不洁净的柴火。此俗建国后不传,今又有所复生。

      扫尘:腊月二十四后,家家户户都要搞一次大规模的清洁卫生活动,把屋内外、房上房下、墙里墙外灰尘(俗称“扬尘”)、蛛丝扫得一干二净,同时还要彻底清除屋后阳沟的污泥浊水。有的地方老人还教小孩唱:“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具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扫走;一派新气象,除尘把岁守。”
      贴门神:家家户户在门板上贴门神。旧时所贴的是门神,有秦琼、尉迟恭、关羽、张飞等被神化了的古代武将,人们认为那是避鬼驱邪的“保护神”。大户人家还用丹青将这些神像画在门板上。买不起门神的农家,书以“开门大吉”、“启户迎祥”以充作门神。建国后,所贴的门神,多为英雄人物画像,以及“寿星献桃”、“年年有鱼(余)”、秀丽风光画等。贴春联:腊月底临近大年三十天,家家户户都将有关表达喜庆和美好愿望的联语,用红纸写成对联贴于柱和门的两侧,内容多为生财有道、人寿年丰、春色满园、福喜盈门、人口康泰、家兴国强等吉利话语。

      团年:腊月三十天中午,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同桌共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午饭,叫“团年”、“吃团年饭”。外出的家人都要从远处赶回团年。饭前要放鞭炮、敬祖先。旧时在团年前还要先送“刀头”(猪肉或鸡头)到离家距离远的祖坟上敬祖宗,在神龛前摆上“刀头”、“敬酒”,作揖磕头。团年的食品一定要有鱼,意表“年年有余”,有猪头肉、猪尾巴,意表“有头有尾”、“有始有终”,一些地方把猪尾巴叫“节节香”,意表“越吃越香”。一定要多煮饭菜,吃了有剩,使之能吃到正月初一,意表年年月月吃不完,说剩得越多,来年就多。吃团年饭时,晚辈要向长辈敬酒、奉菜;长辈要封赠晚辈吉利话。

      除夕:腊月三十晚除夕夜,家家户户的人不走亲戚、不串门,人们说:“讨口子(乞丐)都有个三十夜。”除夕夜普遍有三项礼仪:一是守岁,三十晚上通夜不能熄火,意表“火红兴旺”,故有“腊月三十晚的火,正月十四日的灯”的谚语。在农村,一般是在过年前就在山坡上挖树疙篼,以备三十晚上在火炉房烧来烤火,而且把烧树疙篼称“烧猪脑壳”,树疙杚蔸越大,来年的猪就长得越大,当晚全家人围着熊熊炉火或火堆,边吃干果品或糖食糕点,边叙家常,摆故事。而今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改善,绝大多数家里是围着火炉看电视、听音乐。二是给“压岁钱”,就是老年人要给未成年的儿孙们过年钱。三是出天行,在腊月三十夜半零点,即旧岁已送走,新年即迎来,各家各户要燃香秉烛放鞭炮,叫出“天行”。

      挑金银水:无论除夕夜睡得再晚,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得早起。凌晨起床后,要到水井或河里挑两担水,第一担叫“金水”,第二担叫“银水”,意表新的一年有“金银水”往家里流。过去在城镇中,以挑水卖为生的人,初一早晨会忙碌地往顾主家挑水,一边走一边喊:“送金银水啰!”主人即以红纸封上比平日买一挑水多一点的钱或者加倍的“喜钱”给送水人。挑金银水至今在农村依然存在;城镇已有自来水用,俗已不存。初一早餐吃汤圆,意表招财进宝,一家团团圆圆。并且初一,乃至到初三不得打人骂人干坏事,人们认为这三天天上诸神下界,看民风,察善恶,如果打人骂人,做了坏事,会受到神的惩罚。
      拜年:从正月初二到十六为拜年时间。姑、舅、姨、表亲戚要相互上家里去拜年,岳父岳母家是必去的。至亲家里一耍就是三五天,一般是耍一两天。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慢慢行,初三初四拜乡邻”的俗谚。拜年时兴送刀菜(一条形猪肉块)或猪膀(猪腿与猪身相接的一块肉)、粉条、挂面等物。还要准备拜年钱,遇到晚辈给长辈、小弟妹给大哥大姐拜年,长者要给小辈拜年钱。旧时晚辈给长辈拜年须拱手作揖、磕头跪拜。而今是行礼,说:“新年好”;见到老人则拱手祝“新年快乐”、“健康长寿”。

      游乐:从正月初一到初八,除了拜年就是游乐。边远山村,大人、小孩到附近风景名胜地和庙宇耍,年轻人喜欢吃瓜果、花(劈)甘蔗(把一根甘蔗立着不用手扶,用刀从顶端劈成两块,以比输赢)、荡秋千。在乡下,有龙灯、狮子游乡串户闹新春、拜年。在场镇和城里,有龙灯、狮子、闹花灯等大型游乐活动,且有龙灯、狮子到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拜年。游乐期间,城乡都十分热闹。

      破五:正月初五这天,商店开始营业,工人上班,农民下地生产,但除了商店营业外,工人、农民这天上班、下地生产仅是象征性的,一般不认真干。俗称“破五”。
      过小年:正月十四(有的地方十五)中午过小年,家家户户又要团聚一起设宴聚餐。少数地方把腊月三十中午称为过大年,把正月十四日中午称为过小年。过小年时,农村有很多风俗:一是“喂果”。一边用刀将果树根部砍上几个口,把饭、肉、汤等灌进去,一边用唱歌的强调吼,“我给你吃个饭,你给我结一担;我给你吃片肉,你给我结个够??”

      二是烧土蚕。在自家的菜园子里点燃一把谷草,一边烧一边说:“烧啥子?烧土蚕。烧死了没有?烧死了。”

      三是吼麻雀。吃过午饭,沿着自家的田埂,一边走一边大声吼:“吼啰嗬!吼啥子?吼麻雀,吼到河那边去吃谷子??”

      四是送跳蚤。傍晚在山坡里砍回一抱柴火,扫去屋里的渣滓,将柴火堆放在火炉房边烧边说:“跳蚤公,跳蚤母,河那边请你过十五,酒也有,肉也有,爬到他床上就莫走”!

      五是赶老鼠。晚上手拿小铁锤或木棒和烂瓜瓢一把,在屋里边敲边走边说:“十四敲破瓢,老鼠下儿不长毛,落窝!落窝”!六是赶毛狗(狐狸)。傍晚时,一人倒披蓑衣从屋后开始绕住房一周,一人拿响叫棒(将竹子砸破做成),一边追赶毛狗一边摇着响叫棒,以示赶走了毛狗,使家禽免遭其害。

      六是“偷青”。未生未育小孩的年轻妇女,在十四日夜晚,悄悄地在别人家的菜地里“偷”一点带青色的蔬菜,以此求子,称为“偷青”。除此之外,这天晚上有的人家请“火姑娘”、“七姊妹”、“筷儿神”、“鸡毛神”、“扫把神”,还请神“打林拳”。这些既带有娱乐性、又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建国后不传。

      过元宵:正月十五称“元宵节”,要闹元宵。这天人们有吃汤圆的习惯,闹元宵有观花灯的活动。晚上龙灯、狮子、彩船、花灯,城镇有时还有“社火”、“烟火架”、“烟花”,都一齐出动。人们用鞭炮、烟花烧耍龙灯的人。还有放彩船的,沿河住的人家用纸制彩灯、彩船,将点燃的彩灯放在彩船内,置于河水上,看谁漂得远,灯燃得久。旧时县城内除各大庙宇的火龙出动外,“烧拜香”的也要在这天晚上赶热闹。耍龙灯、狮子的,烧烟花的,放彩船的,来来往往的锣鼓声、唢呐声,此起彼伏,狂欢半夜之后,各种花灯均拆除烧掉,称“倒灯”。登高节:农历正月十六登高后,春节活动到此结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巴中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