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3:15:51

[文化]红军入川之战


      1932年10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1.4万余人,在中央代表张国焘、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的率领下,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向西作战略转移。12月中旬,进抵陕南西乡县。红西方面军总部在此得悉:巴山南面的川北地区,因军阀田颂尧正率部在成都参加内战,防务空虚;且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确定进军川北,开辟新的根据地。
      12月17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217团奉命从西乡南下,翻越风雪弥漫、巍峨雄伟的大巴山,于18日占领四川通江县北端的两河口。击溃守敌一个营,在此建立了川北第一个临时苏维埃政府。21日,红四方面军主力通过两河口,进至泥溪场。在此正式提出“红军停止转征,在川北创建根据地”的口号。这时红四方面军辖4个师(即10师、11师、12和73师)12个团,约1.4万人。红10师自此向东发展,一路顺利占领洪口、至诚、麻石等地。主力部队南进瓦石铺,击溃由通江来援的两个连。红73师奉命西进南江。红12、11师继续南下,于12月25日晨解放通江。

      此时,正在川西卷入军阀混战的29军军长田颂尧,见其防区被红军攻人,急令李炜如为第一路(缺刘鼎基旅);刘汉雄为第二路分道驰援巴中、南江;第三师罗乃琼部随后跟进。势在夺回通江,赶走红军。其时,国民党嫡系刘茂恩第65师,也从陕南尾随红军进抵万源北境。为了迅速打开局面,红四方面军总部令10师向东北戒备刘茂恩部(刘部不久即退出川境),红12师向西迎击李炜如部,红11师为预备队。

      1932年底,李炜如率所部及罗乃琼师一部,由巴中向通江进犯。红12师在通江城西20余里之鹦哥嘴占领有利地形,构筑工事,严阵待敌。鹦哥嘴镇,高踞山顶,为通江城西的屏障。其西南之杨柏河,是通向巴中的要道;西北的马家坪,亦是军事要点。次日拂晓,李炜如率领陈宗进旅汪朝谦、黄志洵两团赶到后,迫不及待地向鹦哥嘴实施多路攻击。成群的土兵蜂拥而上。红军待其接近阵地前沿时,突然开火,毙伤其一部。不久,敌人又发动第二次进攻,然而锐气不如以前。红军待其“再衰、三竭”之时,发起全面进攻。敌难于招架,纷纷溃败。红军乘势掩杀,歼敌约一个团。
      李炜如在鹦哥嘴被击败后,退至巴、通交界的马家坪、杨柏河、杀牛坪一线占领新的阵地。这个地区,从北向南,层峦叠嶂,山岭绵亘。李炜如企图凭险据守,以待援兵。1932年12月底至1933年1月中旬,李炜如不断遭到红军优势火力的杀伤,士气下降。所部官兵特别害怕红军的轻机枪、冲锋枪等新式武器(田部武器装备,大属土造,未配有轻机枪),被称为“爬山机”。大有谈虎色变之状。在此期间,敌第3师罗乃琼率部进抵巴中,其万选青旅则已先期进驻通江西南得胜山要地。红四方面军以11师33团进取得胜山,以32团配合12师夺取巴中。33团团长程世才率部南下,向万选青部发起攻击,歼敌一个团大部,缴川造枪三四百支,攻克得胜山,乘胜向元山场、江口、驷马等地发展。在正面战场上,李炜如部在红军数次打击下,军心动摇。败退到清江渡,与从成都赶来的17旅刘鼎基都会合,并建立新的防线。李炜如路在罗乃琼师的支援下,集中七个团兵力,大举反扑。红军英勇阻击,挫其锋芒后,发起全线反击,歼敌1000余人,俘敌600余人。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为了尽快攻下巴中城,在川北创建根据地,决定以11师一部在清江渡正面牵制敌人,12师向敌后迂回。12师将此项任务交34团执行。该团团长许世友为了选准插入敌后的道路,亲自带领一个连,在当地群众配合下,通过周密的侦察,掌握了穿插途中的敌兵力部署、火力配备和地形等情况。随后,率全团南出郑家山,绕至清江渡后方之右垭口,一举截断清江渡与巴中之联系。35团、36团迅速跟进,占领了清江渡以南之关山寨、龙城寨等要隘,陷李敌于三面包围之中。李炜如大为震恐,进退维艰,决定向西南方向突围。当所部行之曾口场以北时,遭先期抢占龙城寨的红军截击。部队纷纷南逃,溃不成军。李炜如从曾口渡巴河时,因慌乱中举止失措,竟坠入河中,被红军擒获。罗乃琼见巴中城东藩篱尽失,连忙率部弃城撤退,在城西平梁、炮台垭至恩阳河一线构筑新的阵地。

      1933年1月23日,红军在广大群众的热烈欢呼声中,解放了川北重镇巴中县。
      田颂尧部第二路司令刘汉雄率部于1月上旬开抵南江后,为防止红军从通江方向进入,将19旅杨选福布于南江城东南太平山、元山坪一线,将18旅王耀祖布防于城东北鹿角垭、甑子垭一线。另将张熙率领的县团防大队置于新店子方向,防御可能来自巴中方面红军的袭击。
      1月14日至15日夜晚,二一七团和二一九团分别向尖山子、太平山守敌发起攻击。二一七团派出一个近百人的小分队,在二营营长韩家松率领下袭击尖山子。敌根据尖山子坡陡、山顶不大的特点,判断红军兵力不多,遂将其主力用于堵击红军后续部队过河,以稳住主要阵地。派另一部向尖山子发起波浪式冲击。红军与敌经过彻夜鏖战,终因众寡悬殊,伤亡过大,且弹尽援绝,被迫退回。
      红七十三师指挥部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决定避开敌有坚固设防、且地形于己不利的因素,改变攻击方向。此后,红军除留少数兵力在原地作牵制性行动外,师主力经兴马坎北上,到官路口与二一八团会合,准备从甑子垭、鹿角垭方向突破。这时,驻在县北桃园山进步武装任玮璋部2000余人,在共产党员张逸民、李载溥策动下起义,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独立师。该师在二一八团主力协助下,主攻鹿角垭。二一七团、二一九团及二一八团一个营担负主要方向甑子垭的攻击任务。
      鹿角垭、甑子垭一线距南江城40余里,海拔1000多米,山峦重叠,危崖壁立。是南江东北的屏障。刘汉雄部王耀祖旅两个团在这一带严密设防。从1月26日起,红七十三师主力在大河口方向,及由巴中北上,进窥新店子与红十一师一部配合,连连向敌甑子垭、鹿角垭阵地展开猛烈攻击。敌据险顽抗,战况十分激烈。在马尿溪、崇石寨、老君庙、滴水岩诸要地,双方短兵相接,白刃格斗,反复争夺。为协调部队行动,激励红军战土英勇杀敌,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和七十三师师长王树声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到1月30日,终于将敌全部要点占领。敌军全线溃退。二一八团主力由赶场溪北上,经贵民关,进抵碑坝,防御陕南方向之敌;二一七团经大黑滩、分水岭,直插旺苍三江坝;十一师三十二团攻占长池;三十一团协同二一九团夺取了木门。新编的独立师则经水洞、桥坝,占领了广元楠木、五权。解放南江之役,全歼敌一个团,击溃4个团。

      红四方面军入川仅1个多月,由于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战术运用得当,广大指战员不顾牺牲,英勇奋战;加上广大劳苦群众的热烈拥护,积极支援,迅速攻克了通、南、巴三座县城,解放了大片土地。全歼敌3个团,击溃8个团。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红军入川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