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3:13:05

[文化]不应被遗忘的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


      “那批机器就埋藏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在过去七十多年时间中,不断有人按照这条线索去寻找传说中的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制造货币的机器,却一次次无功而返,但是92岁的程自珍却从不怀疑这则传言的真实性。

      1932 年 12月,红军入川。1933 年 2月,在通江县正式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设立工农银行,任务是“制造苏维埃货币,统一币制,流通苏区金融,实行对工农的低利和无息借贷,帮助合作社的发展。”承担“制造苏维埃货币”重任的川陕省工农银行造币厂于1933 年 1 1月成立,地点就选在程自珍生活的得汉城村“城坡里”大院。
      1979 年出版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筒史(初稿)》中记录着这样一则故事:通江县农民陈昌德,因无力上缴粮款,借了5 元“觔斗利”,利上加利,只20多天的时间,就被逼得卖地卖房,债主只给陈昌德剩下一个沙罐。
      由于高利贷的猖獗,红军初到川陕边界地区,便展开了反对高利贷的斗争。在1933 年5月公布的《中央土地法令》中,明确宣布一切高利贷者的债务无效。“取消一切高利贷”“穷人不还富人债!佃户不缴地主租!”至今,在通江、南江、宣汉、剑阁等县,都留下了当时红军反对高利贷斗争的石刻标语。

      川陕边界地区,地僻道险,加之军阀割据,商旅裹足,经济十分落后,而地主豪绅、大小军官的层层剥削,又使得当地民众生活极为艰辛。在这一背景下,工农银行想方设法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工农银行给村民发放过担保贷款,还发放过一些贷款用于修建水库。”得汉城村民委员会主任李国甫依稀记得村中老人对他讲起的有关工农银行的事情。通江县永安镇文化站站长王光庭在分析工农银行的业务特点时表示,作为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的川陕苏区在建立之时,就有被作为长期、稳定的革命根据地打算,而根据地的长足发展必须依托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才有工农银行对农户、基础设施以及工厂的贷款支持。
      史料记载,在川陕苏区,工农银行发行了纸币、布币、铜币、锡币、银币等 5类15种货币。为支持农民生产,工农银行发放过耕牛、牲畜、种子、小型水利等农贷。例如,为了疏通巴河三百里河床,工农银行支付了一笔足够60万民工需要的水利基本建设款。此外,为了帮助农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工农银行除发放农贷外,还发动群众,成立互助性的低利贷组织。1933 年川陕苏区通过的《苏维埃区域土地农民问题解决议案》中,就明确提出“苏维埃政府应该提倡和组织信用合作社”。

      无论是农业贷款还是信用合作社,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形式也仅处于雏形阶段,但却都是革命先辈筚路蓝缕,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创举。
      程自珍老人很喜欢坐在屋前消磨时光,她的家是一座刚刚建起不久的两层楼房,偶尔见到几个游客,她便会很热情地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来坐坐。与程自珍老人的楼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四方面军银币铜币厂(旧址)”的牌子被挂在“城坡里”大院门口处的一棵大树上,码放院墙的大部分石块早已不知去向,因此石条搭成的大门也形同虚设;由于年久失修,四合院北面的一间房屋,仅剩下几根木梁、木柱支撑;一块牌匾挂在堂屋门梁上,牌匾上“通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早已模糊不清。

      虽然对旧址环境熟悉,每次过来王光庭还是会拿着相机四处拍照。“我用了十年的时间试图完整地拼凑出那段历史,但是随着当事者的陆续离世,部分旧址的毁坏,这段历史也渐渐模糊不清。”如今他能做的仅是通过拍照的方式,尽可能将旧址“保存下来”。
      “1934 年,工农银行从通江县随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迁往巴中县,红军走时,将不便搬走的用来制造货币的机器埋在了山上,听老人说就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如今这里的村民依然没有放弃对那批机器的寻找,他们寻找的不光是机器,还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 留下的那段历史。
      (杨洋、别凌、周杨、夏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不应被遗忘的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