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旷继勋与川陕苏区
旷继勋(1897年–933年),男,汉族,贵州省思南县人,中共党员,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他的一生与四川革命下不解之缘。早年入川参加反对清政府的四川保路同志军,投身民主革命。后又在川军中当兵,任连长、营长等职。1926年在崇宁县(今属郫县)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冬,旷继勋代理川军邓锡侯部黄隐部江防军第7混成旅旅长职务,于1929年6月领导全旅在四川蓬溪县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任总指挥,建立了四川第一个红色政权溪县苏维埃政府。起义失败后,1929年秋,由四川省委护送,旷继勋到了上海党中央工作,这时期,他主要负责党中央首脑机关的安全保卫工作,后又到洪湖根据地任红6军军长。1930年11月又被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担任红4军军长。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千里又进入四川,在离开四川仅仅3年后的1932年1a月,时任红四方面军12师师长的旷继勋率部攻克通江县城,被任命为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1933年6月,在肃反中被张国焘诬陷,惨遭杀害于通江县洪口场。他短暂光辉的一生,在四川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川陕苏区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一、领导蓬溪起义,推动了四川革命运动发展,为川陕苏区建立打下基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在全国建立了反共反人民的新军阀统治。四川大小军阀纷纷倒入蒋介石集团,成为封建统治压迫四川人民的代表和工具。1927年8月,四川成立临时省委,加强了四川党的领导,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组织农民开展抗捐,在党的六大精神指引下,武装斗争得到较大发展。在这种革命形势下,旷继勋领导了蓬溪县大石桥乡牛角沟起义。
1928年初,杨森等组织“四川同盟军”,准备进攻川东军阀刘湘。邓锡侯与江防司令黄隐密谋,派旷继勋所在的第7混成旅参战,胜可打击刘湘势力,败可消弱该旅。旷继勋将此情势和利用军阀混战壮大混成旅的意图报告四川省委,省委权衡后决定同意参战。
1928年夏,第7混成旅参加“四川同盟军”发动的川东之战,后因失利退驻罗泽洲防区。旅长刘丹五称病未归,由旷继勋代理旅长,率部从广安移李家钰防区,驻遂宁县永兴场一带。旷部驻遂后,在黄隐借口整编和罗泽洲企图吃掉其部的严峻时刻,他毅然报请省委要求批准起义,以保存革命实力。省委即派罗世文、邹进贤(朱三元)到部参与筹划,成立了中共起义部队特别委员会,邹进贤为特委书记,旷继勋为总指挥,罗世文为党代表。他们起草了《暴动计划书》,准备好了起义的旗帜、臂章、帽徽和标语。1929年6月29日下午:,旷继勋带领全旅2000余官兵以野外训练为名,在蓬溪县大石桥乡牛角沟(今蓬溪县大石桥乡牌坊沟)宣布起义,起义军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他们将部队编为两个师8个团,于当夜兵分南门、西门两路攻打蓬溪县城,与边防军一个骑兵团激战4小时之久,击毙守城士兵20余人,敌人于次晨向文井方向撤退。起义军攻占县城后立即没收县政府大印,烧毁征收局的粮册,释放在押犯,成立“蓬溪县苏维埃政府”,以“四川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名义贴出布告,它是四川出现的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起义军当天还在蓬溪中学举行演讲会,宣传革命。起义后,起义军先后转战西充、营山、渠县、达县、梁山(今梁平)之间,所到之处即打土豪,分浮财,建立政权,深受工农群众欢迎。7月4日,起义军在新政(现仪陇县城)成立了四川省第二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召开群众大会,镇压了民愤极大的恶霸。7月30日,在抵达梁山县虎城镇猫儿寨险地时,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寡不敌众,起义失败。省委派人将他送往上海。
这次起义历时20多天,经过12个县,行程500多里。大石桥牛角沟起义,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大旗,建立了四川第一个红色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权。这次起义威震全川,震惊全国,有力地支持了全国革命斗争,为四川革命播下了火种,为川北乃至整个四川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①
二、解放通江城,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立下草创之功
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73师217团占领通江县两河口,21日,主力1.4万人进人通江,23日在苦草坝(今通江县永安镇)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决定在川陕边建立根据地。
为落实上级指示,24日,时任12师师长的旷继勋率部迅速向通江县城攻击前进,占领瓦室铺,歼灭了川军29军3师7旅14团2营6连,俘虏敌1个排。占领当天,国民党通江团务大队潜伏人员纵火焚烧瓦室铺场镇长房子,红军总部1连人奋勇扑灭,受到群众好评。25日,拂晓,师长旷继勋与政委甘景元率领先头部队,在通江从事工作的巴中中心县委书记吕子谦和吴尚德(吴瑞林)的引导下,从县城东北攻入,不到1个小时,歼灭守敌2个营及地方保安大队,红军仅伤7人,并乘胜追击出县境,顺利解放红军人川的第一座县城,并安排总部各大机构驻地,26日,迎接红四方面军总部进人通江县城。
师长旷继勋率领红四方面军12师由陕人川,在解放第一个县城战斗中,是红四方面军的开路先锋,为红军主力及总部顺利进入四川作出了贡献。
1932年12月29日,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在通江城东关帝庙成立,旷继勋任主席,肩负领导和主持川陕省的各项工作的重任,转入到筹建地方政权机构的工作中。
旷继勋旋即开始组建地方党政组织,筹备成立川陕省委和省苏维政府。在总部领导下,组织西北军委机关和后勤人员到第一线工作,又从红四方面军中抽出数千名工作积极、作风正派、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干部战土组成工作队,分赴广大农村,宣传党的政策和纲领,发动群众参加红军,领导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建基层党组织与苏维埃政权及各种群众组织(工会、妇女会、青年团)。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组织成立了赤江、巴中、南江、红江、赤北五个县委和洪口、苦草坝两个特别区,为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做出了艰苦的筹备工作。
在任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期间,旷继勋提出消灭土匪,禁止鸦片,建立地方武装,发动青年参加红军,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拥军运动在川陕地区开展起来,红四方面军红军的总人数直线上升。旷继勋身上那种军人的勇气和果断,与政治工作者的慈爱受到人人敬仰,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他不愧是一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高级指挥将领,不愧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地方政权建设者。
临时革命委员会完成使命后,又立即转入到保卫苏区的战斗中。在1933年5月,关系到红四方面军及川陕苏区是否能建立的关键之战——空山战役和,方面军总部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立即集中主力歼灭冒进到空山坝以南的敌人左纵队的13个团。倪志亮、李先念率11师由空山坝以北向敌左侧迂回,切断敌人退路;旷继勋、甘景元率12师主力由空山坝以东及长坪地区进攻敌左冀;王树声、张广才率73师坚守大骡马、小骡马及小坎子等阵地,伺机转为正面进攻向敌”。
随后的柳林溪战斗、三峰台战斗中,红军坚决完成总部下达的战斗任务。5月29日,旷继勋、甘景元率12师收复了川陕苏区首府通江县城,至此,苏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
三、将星含冤殒落,老区人民永远怀念革命英烈
早在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到陕南城固县小河口时,旷继勋、曾中生、余笃山等对张国焘的逃跑和军阀作风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向中央反映了张的错误行为,迫使张在12月10日召开的师以上干部会议上,表面佯装接受旷继勋等人提出的批评,暗中却伺机报复。
1933年夏,红四方面军刚刚取得反“三路围攻”的重大胜利后,张国焘就借部队不纯,开始对曾向自己提过意见的同志进行打击报复,旷继勋、曾中生等高级干部便首当其冲。1933年6月,张国焘以“右倾机会主义”“国民党改组派”等莫须有的罪名,将旷继勋逮捕关押。据旷继勋生前好友肖永正在《从麻城起义到西人川陕》中写道:“我记得部队到达洪口时候,旷继勋同志长须垢面,形同犯人一样走在队伍后边。可是,离开洪口的时候就不见旷继勋了。以后也就再没有见到他了。因为,在鄂豫皖根据地,我和旷继勋同志在一起,枪林弹雨中度过了几个春秋,所以我惦记着这位勇敢无私的指挥员,我总设法打听他的下落。后来才听说,就是在洪口那个地方,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张国焘密令他手下的人,用绳子将旷继勋同志勒死。”就这样,旷继勋被秘密杀害于通江县洪口场,时年仅36岁,一代将星竟然这样殒落。
1937年2月,在延安纠正张国焘的错误时,毛泽东指出,旷继勋是好同志,应作烈士。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对张国焘反党反中央的错误进行了彻底清算,毛泽东又说:“四方面军一案,错误的是张国焘,大部分干部是好的,对张杀害的同志旷继勋与曾中生等,应予平反。”自此,烈士沉冤得到昭雪。
旷继勋烈士被害后,不知姓名的红军战士当夜秘密把尸体从洪口抢运到麻石镇安葬。洪口距离秘密安葬地麻石有200多里的山路,是谁把烈士送来这里安葬,始终是个历史之秘。建国以后,苏区人民无限怀念他,1984年秋,为缅怀烈士在创建川陕苏区中的丰功伟绩,中共通江县麻石区委、区公所和麻石乡党委、政府自筹资金为旷继勋烈士修建坟墓,建造墓碑。墓前安砌了石栏杆。墓碑高2米,墓碑上刻着“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旷继勋烈士墓”,墓碑左右两则刻有毛主席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墓碑后镌刻有旷继勋烈士生平简历。每年清明,苏区人民都要去悼念英烈。陵园附近一位红军烈士家属动情地说:“青山有幸埋忠骨,英灵长萦兆子孙”。⑤在纪念红军人川八十周年前夕,旷继勋烈士遗骨被迁葬人通江王坪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作者:冉富,来自《巴中文史》,有删节)
注:
①《中国共产四川历史》(1921-1949),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缡,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第一版,第149至150页。
④《艰苦的历程》,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381-392页,程世才《空山坝大捷》。
⑤《历史的铭记》,向思弟著,第69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