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额勒登保巴中行迹考(上)
额勒登保是嘉庆朝名将。二百多年前,因平息白莲教乱,多次入川,足迹几遍巴中。《额勒登保巴中行迹考》一文,探赜索隐,钩稽剔抉,旨在对其巴中境内的行军路线做大致追踪,勾勒粗略轮廓;对行军途中所经关卡、要塞等,做简明的地望考释;对相关人物、事件一并梳理,做简单的历史考证。因篇幅较长,本报分上、下篇陆续刊载。敬请垂注。
一
公元1798年(嘉庆三年)春,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清代武官中最高品级)、威勇侯瓜尔佳·额勒登保在湖北敉平白莲教期间,因“以蒇事缓”,夺爵职、花翎,予副都统(清代正二品武官,与“总兵”品级同)衔;四月,赴荆州会剿白莲教襄阳蓝号张汉潮部,败张于竹山,蹑追至陕,由陕入川。
额勒登保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移师湖北平乱。刚到荆楚,获小胜。但白莲教分支众多,击败一股,另一股又出现;一股击散,遂逃入另一股,不能斩尽杀绝、铲草除根。皇帝戡乱心切,失望之余,诏斥额勒登保纵贼,降为三等伯爵。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春,又因平乱进展缓慢,时间迁延,不能速战速决,额勒登保被夺爵职、花翎,降为副都统。祸不单行,雪上加霜。额勒登保被降职降级,再次受处分。
额勒登保入川的原因,一是嘉庆三年四月在荆州会剿白莲教襄阳蓝号首领张汉潮,张败于湖北竹山县,向陕南、川东北逃窜,额勒登保乘胜追击;二是当时川内亦出现多股白莲教急需弹压,奉朝廷之命挥师入川。
额勒登保平乱期间,安营扎寨、行军打仗,其幕僚作有《经略大臣额威勇公往来川陕楚边境督剿路程日记》。嘉庆间先后任过陕西洵阳(今旬阳)知县、定远厅(今镇巴)同知、汉中知府、陕西兵备道及陕西按抚使的严如熤评价这些日记的价值:“此真山内行军之标准也!”并将《经略大臣额威勇公往来川陕楚边境督剿路程日记》,收入道光初年刊刻的自编文集《三省边防备览》。入集时,改名《额威勇公行营日记》。在日记前,严如熤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写道:“经略额威勇公天与忠诚,忘身为国,其平时劳不乘舆,暑不张盖,食无二味,衣无重裘,与士卒同甘苦者,不待言矣。而愤逆匪之虔刘我边邮也,匪所窜匿之区,虽穷岩邃谷,人迹所不到,公必督众前捕。盖自二年,苗疆奏凯,移兵施宜,扩清荆江以南之贼。至三年夏,由房竹至夔达保顺、西凤兴汉巩阶秦陇各郡,往来督办,贼势稍重者,公身往当之。即各元戎分办之股,亦必亲示机宜或遥做声援。六七年举三省边境,猿岩猱壁,鸟道羊肠,悬絙以登,裹毡而下之险,公亲历且遍,有一至焉者,有再三至焉者,盖自古督师之勤劳,日久未有如公者也。公所经过营垒,均有法度。正路间道,途径之险夷,里数之长短,山峦之向背,林木之浅深,指示诸将或攻或伏,虽生长其地,或未能如公之明晰也。而要非忠诚所积,公能生明不至此。”
严如熤对额勒登保的敬仰、赞美溢于言表。
二百多年来,诸如自然灾害——地震、水灾等引发局部地方滑坡、坍塌而导致地形地貌及道路的变化变迁,因国家治理需要,行政区划屡次调整致使一些地名更改、重复及谐音造成的误读误写在所难免,今天要读明白《额威勇公行营日记》并非易事。本文旨在对额勒登保巴中境内的行军路线做大致追踪,勾勒粗略轮廓;对行军途中所经关卡、要塞等,做简明的地望考释;对相关人物、事件一并梳理,做简单的历史考证。
嘉庆朝,在今天的巴中市辖区内只有巴州、通江县、南江县这三个州县并存。“巴中”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名是民国初年的事,建地设市是更晚的事。本文标题中的“巴中”,涵盖今巴中市所有区县。
二
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五月初二日(日记中日期均为农历),额勒登保从湖北襄阳启程,风餐露宿,马不停蹄,经过湖北西部、陕西南部部分州县后,于七月十六日抵达四川太平县(今万源市)地界。经过两个多月的跋山涉水,长途行军,兵马劳顿,额勒登保与将士在太平县休整了半个月。八月初三日,率军向巴州境开拔。
……(八月)初三日,七十里,巴州,鸡喉坝。初四日,八十里,至通江。亭子庙。初五日,六十里。乱石子。初六日,一百二十里大山。九子坡。初七日,七十五里。毛峪镇。初八日,住。初九日,七十里。烟溪。初十日,七十里,入大山。宜溪场。十一日,八十里。罗家坝。十二日,七十里,大山。白阳关。入陕西西乡县界,巴山下。……
鸡喉坝,今名“鸡河坝”,在万源市长石乡鸡河坝村境内。相传此地住姬姓、侯姓大户,故名“姬侯坝”,后讹为“鸡喉坝”。《明史·食货志》载,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以私茶之阑出多,皇帝责“川之保宁川北道督之,府佐一人专驻鸡喉坝,率州、县官兵防守”,设卡于此。时属巴州。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划归太平县(今万源市)。
亭子庙,在万源市虹桥乡亭子庙村境内。时属通江县。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划归太平县。
乱石子,在万源市竹峪镇蕨村坝村境内。时属通江县。道光二年划归太平县。
九子坡,在通江县至城镇九子坡村境内。
毛峪镇,今名“毛浴”,通江县毛浴镇治地。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在此置“通巴营”,设守备一员、把总二员、马步兵三百名;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后,绿营兵额设及守备、把总职数配备几易其变,属川北镇(驻今阆中市)总兵统辖。
烟溪,通江县烟溪乡治地。宜溪场,通江县泥溪乡治地。
罗家坝,在通江县原檬坝乡鞍子村境内,今属两河口镇。
白阳关,又名“白杨关”,今名“铁炉垭”,在汉中市镇巴县永乐镇白阳村境内;原属白阳乡,1956年合并入永乐乡,2011年改永乐镇。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析西乡南24地,取“汉定远侯封邑”之意置定远厅(今镇巴县)。额勒登保经此地时,属西乡县辖,故日记中记载为“入陕西西乡县界,巴山下”。
梳理额勒登保首次入巴中的路线,他先是从今万源市出发,西行入巴州(今平昌县)境,然后入通江县境,再向西南行至毛浴,而后沿通江河(宕水)北上,入陕西境。他走的是一个状如”V”型的路线。值得留意的是,八月初八日,他在毛浴停留一日。战事告急,他为何在此驻留一天?此地当时是“通巴营”驻地,大致是听取守备汇报,介绍通江“匪”情,并与之谋划对策吧。另外,急行军后在一地驻扎,除了休整,更重要的原因是等待粮草。“追敌之难,故限于地险,然亦多由军粮之不能接济。贼匪随劫随食,不须持粮,官军不能也。贼军日走百数十里,官军亦日追百数十里,而负粮夫马日只能行数十里。往往兵行一日,粮两三日始达。”(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
在崇山峻岭的通江县境内,此次最高日行军里程一百二十里。这样的速度并非最高纪录(额勒登保后来在陕西境内创过日行军二百里的记录),但在道路曲折、坎坷的山区如此暴走,实属不易之事。
……(十一月)十九日,九十里。兰草渡。二十日,一百二十里。木寨子。蓬州界。二十一日,一百里。六山寺。二十二日,十五里。代黄寺,官山寨打仗。二十三日,住。苟方贤投出。二十四日,住。二十五日,六十里。走马岭。二十六日,五十五里。风孔背。通江界。二十七日,七十里。三官堂。二十八日,住。二十九日,七十里。罐子岭。三十日,一百二十里。须风寨。打仗。十二月初一日,一百三十里。达州。方山坪。巴州界。初二日,打仗,生擒首逆罗其清父子及罗老五。住至初八日止。……
兰草渡,平昌县兰草镇治地。时属巴州。木寨子,应为“小寨子”,在南充市蓬安县境内。六山寺,在巴州区境内,地望不详。代黄寺,在巴州区清江镇境内。
官山寨,《校注》卷十注释五十八:名“观山”“关山”,位于柳林镇八村深渡河东岸官子山北五里。此注释误。应为巴州区清江镇观山村境内的观山寨。
走马岭,位于巴州区花溪乡东南。风孔背,在通江县境内,地望不详。
三官堂,在通江县原曲滨乡九龙庙村境内,今属铁佛镇。
罐子岭,在平昌县驷马镇插旗村境内。时属巴州。
须风寨,《(道光)巴州志》为“需风寨”,《清史稿》为“遂风寨”,《校注》卷十注释六十二疑为“嘶风寨”“嘶峰寨”。位于平昌县鹿鸣镇东北二公里处。时属巴州。
方山坪,位于平昌县岩口乡方山村境内。时属巴州。境内方山寨为白莲教巴州白号首领罗其清大本营。
额勒登保此次入巴中境,是从今达州市通川区经渠县向东行军,至南充市蓬安县(营山县),再北上入巴州兰草渡,随后又西南行,至蓬州大鹏寨(今营山县太蓬乡境内)会剿白莲教巴州白号罗其清部。罗溃逃,败走巴州方向,额勒登保又北上,先后在官山寨、须风寨、方山坪与罗交战。
关于这几次战斗,《(道光)巴州志》卷十《杂纪志·襄阳教匪齐王氏至巴州、苟文明坠岩、方山贼平段》如此记载:“官军尽舍贼,独围大鹏寨,断其汲道。十一月十九日夜,星陨如雨,官军夺卡而入,斩首两千余级,擒刘士序二百余人。其清溃围出。十二月十六,由官山窜至巴江,复击败之。武举苟芳贤逃归。其清将还方山,据灯盏窝。额参赞、朱射斗兵追至白垭子,败之。窜走马梁,奔需风寨。其弟其书、子詠福弃众匿于蔡家梁。参赞绕道截杀,副将德宁、游击喜明等搜获之,皆伏诛。其清逃鲊鱼洞,生擒之。”
《清史稿》卷三百四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一的记载:“其清踞营山之箕山,已为德楞泰所破,窜大鹏寨。额勒登保与德楞泰、惠龄、恒瑞四路进攻,十月合围。其清突走青观山,树栅距险。额勒登保鉴于黄柏山、芭叶山顿兵之失,议主急攻,亲逼栅前,席地坐。令杨遇春督兵囊土立营,且战且筑,诸军继之,攻击七昼夜。贼不支,窜渡巴河,踞遂风寨废堡。德楞泰同至,围之数重,势垂克。薄暮,忽传令撤围,贼倾巢夜溃。迟至黎明始驰追,贼四路逃窜,至方山坪已散尽。获其清于石穴,逸匪数日内并为民兵擒献。”
为了围堵、截击罗其清,额勒登保的行军路线忽东忽西、忽南忽北,迂回往复,不可捉摸,这就是《(道光)巴州志》说的“绕道截杀”。额勒登保入川时,带有由黑龙江地区的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人组成的索伦兵。索伦兵擅长骑射,冲锋陷阵,舍生忘死,是清军中的劲旅。时人评价:“额侯索伦马队至,尽锐冲杀,边兵勇猛善射,一皆当百。贼死伤大半,逃遁入山,自是不敢轻窥平原。”(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威勇公额勒登保讨白莲教时,继福文襄为经略,贼甚畏之。每战,张左右翼,以降贼居左,张红旗,乡勇居右,张白旗,皆为前锋。贼望见红白二旗,则群相惊曰:‘额爷兵至矣!’皆奔。”(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二笔》卷十五《额威勇公将略》)
苟方贤,《(道光)巴州志》卷六《选举志》、卷十《杂纪志·襄阳教匪齐王氏至巴州、苟文明坠岩、方山贼平段》均作“苟芳贤”,乾隆戊申(公元1788年)武举出身。巴州白莲教暴动,率乡勇平息,出力甚勤。此次观山寨之战,苟方贤截击罗其清失利,临阵脱逃。
将日记中的日期与《(道光)巴州志》中关于合围大鹏寨、官山寨之战、须风寨之战及方山坪擒获罗其清的日期对照,多有不合,出入甚大。到底谁的日期准确?当然是日记日期准确。《巴州志》编撰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成书于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编撰志书时,已离事发时三十三年。日记为当事人记录,耳闻目睹;志书则是编撰者根据一些文献摘录,或他人转述记录,错讹之处在所难免。
额勒登保此次入巴中境,最大的战绩就是生擒了白莲教巴州白号首领罗其清。“是役(指须风寨之战),贼趋绝地,无外援,开网纵之,饥疲就缚,士卒不损,竟全功焉,复花翎。”(《清史稿》卷三百四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一)额勒登保被恢复“双眼花翎”(插在帽子上的装饰品。皇帝赐给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花翎是孔雀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五品以上官员赏单眼花翎,级别高的官员赏双眼花翎,亲王、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勋的大臣赏三眼花翎),并为其后嘉庆帝提拔重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罗其清,巴州新恩乡二甲永安场(又名“永兴场”)方山坪(今平昌县岩口乡方山村)人。年轻时,曾随舅父织布谋生,人称“罗机匠”。其父罗定国、兄其贤、弟其书、子詠福、女詠梅皆习白莲教。教徒多为外地盲流于川东北的无业游民(史称“棚民”)。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罗聚徒于方山寨,发出“兴汉灭满”口号起事,苟文明、鲜大川等人应之,一时聚教徒数千,推罗定国为“老教”、罗其清为“元帅”。为区分其他派别白莲教,后将教军命名“巴州白号”。
起事初,罗即组织教徒在方山寨及周边险要处,垒筑寨墙为屏障,并与达州徐天德、东乡王三槐、通江冉文俦、太平龙绍周等白莲教头目密切联络;起事后,相互配合,与清军及地方乡勇周旋,转战川东北各地,最后败逃,匿身鲊鱼洞(在今平昌县岩口乡鲁班河一侧石崖上),被官兵擒获。
……(嘉庆四年四月)二十七日,五十五里。竹峪关。通江界。二十八九日,住。五月初一日,住。初二日,十五里。见口垭。初三日,七十里。傅家岭。初四日,八十里。宜溪坝。初五日,四十里。老庵山。初六日,四十里,大山。大菜子寺,又名老虎硐。初七日,六十里。小骡马坝。初八日,四十里老林。空山坝。初九日,住。初十日,三十里,老林。铁炉了。通江属。十一日,八十里。坝溪。十二日,住。十三日,一百里。大山。山平。南江属。十四日,九十里,大山。青磁子。通江大山。十五日,住。十六日,九十里大山。平溪坝。十七日,住。十八日,六十里,木通观侯爷住;八十里,木老坝杨提督住。十九二十二十一日,住。二十二日,七十里。城隍庙。通江属。二十三日,八十里大山。石岭子。二十四五六日,雨,住。二十七日,四十里大山。南岭。通江县。二十八日,八十里。红闪塘。二十九日,七十里。红口。三十日,八十里。竹峪关。白土坪打仗,通江属。六月初一初二日,住。初三日,一百二十里巴州。锅团圆。……十二日,五十里险山。石窝场。十三日,八十里大山。镇龙关。十四日,一百一十里,巴州分州。竹子坎。通江属。十五日,住。十六日,四十里。三官堂。十七日,住。十八日,八十里。土门。十九日,八十里。尖山坪。……
竹峪关,万源市竹峪镇治地。是自秦入蜀的要塞。时属通江县。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拨归太平县。
见口垭,即“箭口垭”,在通江县朱元乡木关坝村境内。
傅家岭,即“付家岭”,在通江县泥溪乡柏垭口村境内。
宜溪坝,见上文“宜溪场”。老庵山,在通江县境内,具体方位不可考。
大菜子寺,即菜子寺,在通江县原会家乡境内,今属沙坪乡。
小骡马坝,在通江县原临江乡境内,今属于诺水河镇。
空山坝,通江县空山镇治地。
铁炉了,应为“铁炉子”,在通江县长坪乡云雾山村境内。
坝溪,即“坝溪场”,汉中市南郑县原前进乡治地,今属碑坝镇。时属通江县。1954年8月划归南郑县。
山平,今名“山坪上”,在南江县关田乡云顶村境内。
青磁子,应为“清池子”,在通江县铁厂乡境内。平溪坝,通江县原平溪镇治地,今属诺水河镇。木通关,在通江县板桥口镇境内。木老坝,在通江县境内,地望不详。城隍庙,在通江县陈河乡境内。石岭子,在通江县原赤江乡境内,今属诺江镇。 南岭,即“南较城”,在通江县瓦室镇境内。《(道光)通江县志》:“宋人避金兵处,山城基址犹存。”
红闪塘,即“洪山塘”,通江县原药洪乡治地,今属至城镇。
红口,即“洪口”,通江县洪口镇治地。
白土坪,在万源市竹峪镇境内,时属通江县。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拨入太平县(今万源市)。
锅团圆,在万源市长石乡锅团圆村。时属巴州。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拨入太平县。
石窝场,万源市石窝乡治地。时属巴州。道光三年拨入太平县。
镇龙关,在平昌县镇龙镇老鹰村境内。时属巴州。《(道光)巴州志》卷二《建置志(上)·关隘》:“在州东三百六十里。通太平县,旧设州判,分驻于此。道光二年移驻江口镇。今设千总一员,带兵五十名,分防弹压。”
竹子坎,在通江县春在镇竹子坎村境内。
三官堂,在平昌县喜神乡三官村境内。时属巴州。
土门,在通江县文峰乡土门村境内。
尖山坪,在平昌县鹿鸣镇尖峰村境内。时属巴州。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四月,额勒登保从今万源市进入通江县境,首站是竹峪关——这是他第二次路过该地,并扎营驻留三日。第一次路过该地是上年八月初五日,住今竹峪镇蕨村坝村境内的乱石子。然后西行至泥溪——这也是他第二次路过该地。第一次路过该地是上年八月初十日。接着北上又西行,入南江县境,最后又折回通江县境,沿诺水南下,至今诺江镇石岭村又东北行,再到竹峪关——此次是他第三次到竹峪关,在白土坪与白莲教徒交战。此次行军路线曲曲折折,绕了一个大圈,耗时一月余。
为何不辞劳苦地往返折腾呢?原因在于白莲教徒于深山密林中神出鬼没,与官兵藏猫猫、捉迷藏。要与白莲教徒遭遇,并非易事。当时民间流传“贼至兵无影,兵来贼没踪。可怜兵与贼,何日得相逢”“贼来不见官兵面,贼去官兵才出现”的歌谣,这正是官兵与白莲教徒长期周旋的真实写照。难怪严如熤说:“贼匪奔窜山谷,不由路径。官兵尽力穷追,相距总隔一二日程,以其前无阻截之者也。……盖贼匪之用以劳我师者,我兵必分道架梁。而贼匪翻山逾岭,其来如虎,其去如鼠,跟追倏无踪迹也。”(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
六月初,额勒登保又率军南下进入巴州境,然后进入今宣汉县境;六月十二日再折回巴州境,一周后离开巴州境,东去入达州境。
“十八日,六十里,木通观侯爷住;八十里,木老坝杨提督住”此段记载中的“杨提督”即杨遇春。
杨遇春,字时斋,四川崇州人,十七岁时因家道中落转而习武,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武举,任督标。曾随福康安(乾隆朝大臣、名将)到甘肃、台湾、贵州平乱,参与廓尔喀(今尼泊尔)之役,屡立战功,赏戴花翎,赐“劲勇巴图鲁”。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参与平定川楚白莲教暴动,深受额勒登保倚重。尝言:“诸将中惟遇春谋勇兼优,可当一面。”《清史稿》记载:“遇春结发从戎,大小数百战,皆陷阵冒矢石,未尝受毫发伤。”他一生交战数百次,身上却没有一处伤口,连嘉庆帝也很惊奇,称其为“福将”。
“五月,子聪复合冉天元窥陕境,扼御之。子聪窜通江,追败之于苟家坪,又败天元於木老坝。”(《清史稿》卷三百四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一)在通江县木老坝,额勒登保与杨遇春击败白莲教通江蓝号首领冉天元,史书与日记记载时间相符。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额勒登保被朝廷授予“参赞”。(战时常常临时置参赞大臣,辅佐统帅、助理军务、分统军队。职级略次于将军)
……(七月)二十一日,一百零五里大山。阴背岭。巴州境。二十二日,九十里大山。白家坟。二十三日,六十五里大山。喻家坪。巴州属。二十四日,五十里大山。吕家桥。二十五日,九十里。滥泥了。打仗。通江属。二十六日,住。二十七日,八十五里。亭子庙。通江属。……
阴背岭,又名“鹰背岭”“鹰背梁”“鹰背场”,万源市鹰背乡治地。时属巴州。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划归太平县。
白家坟,在平昌县镇龙镇境内。时属巴州。
喻家坪,在通江县原喻家河乡境内,今属芝苞乡。时属巴州。
吕家桥,即“吕家坝”,在通江县龙凤场乡石婆山村境内。时属巴州。道光三年划入太平县,后又划归通江县。
滥泥了,应为“烂泥子”,在通江县至城镇鸳鸯村境内。
亭子庙,在万源市虹桥乡亭子庙村境内。时属通江县。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划归太平县。
额勒登保此次是从今宣汉县隘口进入今平昌县境,然后再入通江县境。从东往西,在今平昌县境北上,然后在通江县境往东北方向行军。至亭子庙,北上入陕西西乡县境。这是他第二次路过亭子庙。第一次经过该地是上年八月初四日。
在通江县烂泥子与白莲教通江蓝号冉天元部遭遇。交战中,将冉击溃,然后在此休整一日。额勒登保指挥作战,奋不顾身、临危不惧,尝谓诸将曰:“兵条条生路,惟舍命进战是一死路;贼条条死路,惟舍命进战是一生路。唯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一法。追贼必穷所向,不使休息。师行整伍,仓促遇贼,即击。每宿,四路侦探;临敌,矢石从眉耳过,勿动。”(《清史稿》卷三百四十四《列传》一百三十一)时人评价说:“公既善用兵,尤喜以身先士卒,临阵,辄以两人肩竹兜乘之,铳炮矢石,常从肩耳过,左右失色,公不少避,督战益力。”(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二笔》卷十五《额威勇公将略》)这样不怕死的统帅亲临一线指挥,没有打不赢的道理。(未完待续)
(作者:周书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