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驻巴中的老将严颜
一、生前任巴郡太守 降飞后常驻巴中
严颜,东汉末年人,生年不详,公元219年卒。最初,严颜在益州牧刘璋幕下任巴郡太守,镇守江州(今重庆)。212年,刘璋慑于曹操的威胁,迎刘备入川以抗衡曹操。严颜认为刘璋这样做是“留虎自卫”。结果确实如此,刘备刚入川便大肆攻打刘璋。张飞率军逆流而上,来到巴郡,与严颜军大战。便有了“张飞义释严颜”这一典故的广泛流传。
我们不能肯定当时双方大战是否在巴中境内,但是可以肯定一点,严颜降张飞后直到他去世,都常驻巴中。有史料为证,据《巴中县志校注》载:“严颜,为刘璋守巴郡,抗节不屈,张飞义释而引为宾客,后居属县汉昌,卒葬于此。”古汉昌即为现今巴中,可以得知,严颜降飞后常驻巴中,死后亦葬在巴中。
二、严公墓地存千年 如今却已然尽毁
据明《保宁府志》载:“严颜祠在(巴)州治西一里,汉建兴十二年(234)立祠于墓旁。”《巴州志校注》记载:“道光九年(1829),知州陆成本增修前殿,重镌石像。二像皆高大庄严,祠宇阔敞,神威凛凛。”
从众多志文当中,可以得知,严颜将军死后确是葬于巴中。地址就在严公庙街99号,记者在“汉昌县城示意图(东汉至萧齐)”地图上看到,严公庙赫然在列,所在地在巴师校正东方,大概就在现在的草坝街。不过经过一千多年的多次修葺、毁坏,严公墓和祠堂已然尽毁,不复存在。自小在严公庙街长大,刘先生回忆,在他小时候,便经常出入严公庙捉迷藏,那个时候,严公庙面积很大,前殿是墓地和严颜石像,后殿是严颜祠堂,“严公的石像很高大威武,端坐在石椅上,白色的胡须,披着铠甲,左手揽须,右手抚膝。”后来,严公墓和祠堂慢慢被毁坏,文革尤盛,“破四旧,严公石像和墓碑都被拆除了,墓地被填平了。”
刘先生说,他从小听过很多关于严颜的故事,“自小就听祖辈说,严将军英勇善战,后来读了《三国演义》,知道了严将军和张飞的故事,也知道严将军竟然和我们巴中有关,也知道他死后葬在巴中。”
据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蔡东洲说:“从乾隆到道光期间,严颜祠数次维修、扩建。严颜祠墓的毁坏同其修建一样有一个过程。”1933年,严公祠堂的戏楼厢房被改作民居。1950年,正殿内的“万年灯”被撤除。1951年,戏楼前面的双斗桅杆因街道扩展而被撤走。1955年,正殿被改作打米房,石像、墓碑被拆毁,冢墓被夷为平地。据说,墓移后露出一天井,井中有一特制油缸。油缸正对面就是墓室门,用石板封死。因担心内有“机关”而不敢开启,遂用土填平天井。《巴中县志》记载:1976年,因修粮站拆除庙宇,石像埋于地下,仅存墓碑。1980年公布为地级保护文物单位。
三、诗歌赞严颜
严颜将军高风亮节、宁死不屈的精神不但闪耀在巴中大地,其精神也被世人称许。历来赞许严颜的诗词不胜枚举。
有诗赞严颜曰:
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
忠心如皎月,浩气卷长江。
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
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
苏辙《严颜碑》:
古碑残缺不可读,远人爱惜未忍磨。
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讹。
严颜平生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
被擒不辱古亦有,吾爱善折张飞豪。
军中生死何足怪,乘胜使气可若何。
斫头徐死子无怒,我岂畏死如儿曹!
匹夫受戮或不避,所重壮气吞黄河。
临危闲暇有如此,览碑慷慨思横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