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2:51:26

[文化]川东北地区传统寿诞习俗简述


      人的一生从诞生礼开始,以丧葬礼结束。中间较大的程序化的礼俗还有成年礼、婚礼和寿礼。而寿礼所呈现出的地域特点更为明显,一乡之内不同风,一村之内不同俗,一党之内不同仪,甚至相邻院子的寿礼习俗也不尽相同,但体现在这些礼俗中的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本质是不变的。
      一、五十为寿
      人的诞生日叫生日,但只有五十岁以后才能称寿。据《礼记·王制》记载:“老者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意思是说,五十岁以后可以拄杖行于家,六十岁以后可以拄杖行于乡里,七十岁以后可以拄杖行于国都,八十岁以后可以拄杖出入朝廷。九十岁以后,天子若有事询问,就要派人到他家里请教,还要带上好吃的东西。

      在川东北地区民间,祝寿俗称“办生朝”“庆寿”“做寿”。一般以年际花甲为寿,故有“六十大寿”之说。也有的以见孙(孙子、孙女或外孙、外孙女)作为称寿的开始。如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等称作大寿,也叫整旬做寿,其余则为小寿。小寿为自家人相祝,十年一次的大寿则较为隆重。

      所谓逢十做寿,并非真正逢整十,而是指五十九岁、六十九岁、七十九岁等逢九的岁数而起整十的虚岁生辰做寿。民间认为,“十”意味着满,满则溢,溢则损,满又意味着完结。“九”在十个数字中数值最大,有“长久”之意,为讨吉利,便形成了“做九不做十”的风俗。

      旧俗不做百岁寿,因百岁嫌满,满易招损,故不贺。
      整旬做寿,各有称谓。六十曰耆,七十曰耋,八十曰耄,九十曰鲐,百岁日期颐,或称六十曰花甲,七十曰古稀,八十颐,或称六十曰花甲,七十曰古稀,八十九十曰耄耋,百岁日期颐。

      也有特殊年份做寿的。如,六十六岁,取“六六大顺”之意。七十七岁称之为喜寿,八十八岁称之为米寿,一百零八岁称之为茶寿。这些有着特殊意义的寿诞,成了做寿最吉祥的心理需求和理由。也有七十三岁、八十四岁做寿的。在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所以,人们认为这是人生的两道坎。在这两道坎的时候做寿,能以喜庆之气冲晦过坎。但也有七十三岁、八十四岁不做寿,提前两天到女儿女婿家去躲避这两个坎的。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做法。
      若老者的父亲或母亲在世则不敢祝寿,只可做生。有的为了尊重高龄父母,在生日之前外出,躲避祝寿。若老年夫妇同庚,以男者生日为准,一同庆寿,称庆双寿。

      男女寿诞也各有称呼。据《庄子·逍遥游》记载:“上古有大椿者,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大椿长寿,古人用以比喻父亲,故男寿称椿寿。《诗经·卫风,伯兮》中说:“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同“萱”,萱草为忘忧草,古人用以比喻母亲,故女寿称萱寿。

      二、祝寿仪礼
      寿为“五福”之首。民间认为,福、禄、寿、喜、财是人之“五福”,而据《尚书,洪范》记载:五福“一日寿,二日福,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寿被放在了第一位,可见人的一生寿是至关重要的。明程登吉在《幼学琼林,老幼寿诞》中说:“大德之人,必得其寿。”因此,我国自古便对寿诞庆祝十分重视。

      1,祝寿礼俗

      为老人祝寿是传统的道德观念所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其实质是倡导人们敬老、爱老,是家族文化中孝道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家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做大寿前,一般要向至亲好友发寿柬。寿柬是专门用来邀请亲友前来参加自己长辈寿诞的请柬,通常是由子孙或亲友具名,寿星自己不具名。寿柬的格式与写法除了遵循请柬的要求外,还有一些固定的用语,如父亲称“家严”,母亲称“家慈”。一般是在做寿的前三日发送寿柬。亲友接到寿柬,便准备寿礼,届时前往拜寿。主人则要大摆寿宴,款待宾客。

      寿诞前一天,庆寿之家要先设寿堂(寿堂在古代有多层意思,这里指祝寿所用的厅堂)。寿堂一般设在堂屋,堂前正中挂大红金色“寿”字图,或“百寿图”“松鹤图”等,两边挂贺联,诸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前置香案,案上摆香炉、寿蜡、寿桃等。案正前方的地上放置一块红垫子,供拜寿者跪拜时用。

      寿诞前一天晚上,红烛高照,寿星先焚香拜告天地祖先,之后端坐上座,受子孙和晚辈的叩拜礼,俗称拜寿。寿诞当天,亲族好友登门祝贺时,寿星回避,堂上虚设空座,贺客向虚座行礼,儿孙侍立一旁答礼。

      如果拜寿仪式在寿诞当天举行的,寿星焚香拜告后则端坐上座,接受子孙晚辈祝拜。前来祝寿的宾客,乎辈及以上者行拱手礼,以下者行叩头礼。如果有献寿匾仪式,拜寿仪式则在竖匾仪式之后进行。

      开宴席,寿星坐正席首位,年龄相仿的老者作陪,众晚辈分别敬酒。寿宴上首先上席的食品是用面粉蒸制的“寿桃”,如果季节适宜,也有上鲜桃的。或者是用米粉蒸制的“发糕”,“糕”与“高”谐音,有“高寿”之意。

      寿面是必不可少的,因面条之形状长而瘦,与“长而寿”相谐,取其“长寿”之意。民间认为,寿诞日忌喝米汤、稀粥等黏性的饮食,不然会整年糊糊涂涂。
      家境富裕的人家,寿宴过后,还会请戏班子唱戏、演皮影,甚至通宵达旦。

      2.祝寿仪式

      川东北地区民间传统祝寿,一般都要举行寿仪。寿仪虽有简有繁,但程序大孙致相同。寿仪大多由知客司或专门的司仪主持。其程序是:

      ①司仪:“内肃外静。”
      ②司仪:“来宾就位。”

      ③司仪:“请寿星XX老大(安)人就位。”

      ④族中或者亲戚中与寿星同辈的长者可陪 坐寿星之侧。司仪:“有请本族XX老人上坐,有请寿星亲家XX老人上坐……”
      ⑤司仪:“老寿星XX老大(安)人膝下子XX媳XX 女XX婿XX 孙男 xx孙女 X X……就位。”位秩以长子居中,其余左右对称顺次排列,也可从左至右顺次排列,恭立。

      ⑥司仪:“鸣炮。炮止。奏乐。乐止。”
      ⑦司仪:“寿星子女献寿酒、献寿面、献寿桃,献毕。献寿衣、献寿帽、献寿鞋,献毕。”
      ⑧司仪:“来宾献寿联、献寿幛、献寿屏、献寿词、献寿匾。”

      ⑨献寿匾仪式:

      司仪:“今天是XX老大(安)人X 十(晋 X)荣庆之日,XX、XX或众亲族为他(她)敬献寿匾。全体肃立,向老寿星献寿匾。行三鞠躬礼,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请XX 先生(一般为族亲戚朋中有名望之人,有头衔者加称头街)吉言加赞。”

      以“寿比南山”匾文为例。加赞者:“恭祝xx大人X 十(晋 x)大寿而颂日:寿高彭祖八百春,比过千载老松青。南极仙翁再添寿,山寿海福留后恩。”

      司仪:“请来宾加赞。”此程序,可一人加赞,也可多人逐次加赞,可复赞、连赞、再赞。赞词不一定要严谨,亦可诙谐,或谐音成趣,造成欢悦喜庆的氛围。

      司仪:“献匾已毕,祭匾当行。请工匠师傅祭匾。”
      工匠师傅:“此鸡不是寻常鸡,王母娘娘报晓鸡,X氏堂前把匾祭,祝愿老人享期颐。”

      司仪:“祭匾已毕,竖匾当行。请起匾,请工匠师傅竖匾。赞竖匾。”
      工匠师傅:“一把斧头一对钉,老君炉内炼就成,X氏堂前把匾竖,祝愿老人享遐龄。”

      司仪:“请来宾加赞。”

      献寿匾、祭寿匾、竖寿匾的过程中,凡有人加赞,寿星子女都要“揖礼致谢”。
      司仪:“竖匾已毕。向寿星拜寿。”
      族亲外戚依序向寿星行拜寿礼。乎辈及以上者行拱手礼,以下者行三跪九叩礼,或三鞠躬礼。

      司仪:“礼毕。开寿宴。”

      有些寿宴还要举行祝寿酒礼。祝寿酒礼就是给寿星敬酒祝寿,司仪首先倡敬三杯,每敬一杯都要加赞。三杯过后,来宾可随意去敬寿星,敬酒时敬酒人加赞,也可请人加赞。加赞的方式可诗可文,可说可歌,加赞的内容以吉言歌颂赞扬寿星的德行、福寿、子孙等,目的是为了增添寿宴的喜庆气氛,却也不乏逞文斗采的因素。

      三、寿礼文化

      祝寿作为习俗,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增进了长辈与晚辈及亲朋邻里之间的感情,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祝寿要送寿礼,寿礼不在多寡而在于它所体现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寿屏。寿屏即作为寿礼的书画条幅,其中有四条幅、六条幅、八条幅。上面题有吉祥贺辞或画有五福捧寿(五只蝙蝠围绕寿字)、龟鹤齐龄(龟和鹤)、松鹤同春(松、鹤,又称鹤寿松龄、松鹤遐龄、松鹤长春)、长春白头(长春花、寿石和白头鸟,白头鸟又叫长春鸟)、富贵耄耋(一株盛开的牡丹花,飞蝶在花上缭绕,有几只猫正在扑蝶游戏。牡丹花是富贵的象征,而猫与“耄”谐音,蝶与“耋”谐音)、福禄寿(一老寿星捧桃伴鹿,上有飞蝠,鹿谐音“禄”,蝠谐音“福”,寿星暗指被恭贺者,寓其长寿)、麻姑献寿(贺女寿)、灵芝仙桃(“仙寿”之意)、福寿双全(由篆书寿字和两只蝙蝠衔双钱组成,铜钱古名泉,谐音“全”)、福寿三多(石榴、佛手、仙桃,喻意多子、多福、长寿)等。

      寿幛。寿幛也叫礼幛,有直式、横式之分。它是大幅或整幅金色或红色的布帛,上题有吉语贺辞,在整幅的红绸缎上,则多是剪贴喜纸,如蝙蝠、仙桃等。寿幛上多为赞颂或祝福性的话。以四字为多,如“寿比南 山”等;也有一个字的,如“寿”字。所有寿幛均挂在院中的天棚四周,以便向客人展示。

      寿联。寿联即祝寿用的对联。最常见的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人歌上寿,天与遐龄”。寿联要根据性别、年龄、功德、家庭、子女等不同情况,分清对象,确立主旨,多用典故,区别拟定。
      寿面。祝寿必吃面条,因其形长而瘦,与“长而寿”相谐,取“长寿”之意。寿面要备送双份,并以红绳封束,贴上红底金色“寿”字签。
      寿酒。祝寿是离不开酒的,因为“酒”谐音“久”,“祝酒”就是“祝久”,所以祝寿时很多来宾都要送酒。送寿酒需备双份,一般为两瓶,也有送四瓶的。用红绳套着两瓶或四瓶的瓶颈作为一提,酒瓶需贴上红底金色“寿”字签。酒以桂花酒为上品,民间认为月中桂树是不老不死的仙树,用桂花酒祝寿有祝福寿星长生不老的美意。
      寿桃。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蟠桃枝蔓蟠屈三千里,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人们称之为仙桃、寿桃,是长寿的象征。相传,每年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的寿诞,这一天王母娘娘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各路神仙,以庆其寿,于是民间便用桃来祝寿。如果季节适宜有送鲜桃的,但多数是用面粉蒸制而成,而且桃嘴也会用植物色素染成红色。寿桃陈放在寿堂香案上,一般是九叠(层)盛作一盘,三盘并列摆放。

      桃成为寿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吉祥物,除王母娘娘蟠桃会的神话外,民间还有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以桃为母亲献寿的传说。

      相传,孙膑十八岁时离开家乡齐国,到千里之外的云梦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这一去就是十二年。一天,孙膑猛然想起自己母亲八十岁寿诞将至,于是向老师鬼谷子请假回家给母亲祝寿。临行时,鬼谷子顺手从树上摘下一颗桃送给孙膑说:“你在外学艺,无法报答母亲养育之恩,把这颗桃拿回去给你的母亲养育之恩,把这颗桃拿回去给你的母亲祝寿吧。”

      孙膑回到家时,家里正在大摆酒宴为老母亲祝寿,于是急忙拿出老师鬼谷子给的桃献给母亲:“今日告假回来,老师送我一颗桃孝敬母亲。”老母亲接过桃吃了一口说:“这桃比蜂蜜还甜。”桃还没吃完,母亲的容颜就变了。以前雪白的头发变成了如墨的青丝,昏老的双眼变得明亮了,掉了的牙又长了出来,脸上的皱纹也不见了,全家人非常高兴。
      人们听说孙膑的母亲吃了桃变年轻了,也想让自己的父母健康长寿,便纷纷效仿孙膑,送鲜桃给父母祝寿。但是鲜桃的季节性强,于是人们在没有鲜桃的季节时,用面粉做成桃的形状给父母祝寿,此俗延续直今。
      寿匾。寿匾指祝寿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多用木制,匾面上题写褒扬或祝福性的文字,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挂在门或墙的上部。匾文以四字居多,如“大德必寿”“日永椿庭”“中天婺焕),(‘椿萱并茂”等。寿匾内容一般分四部分:匾文(正文)、寿者名讳尊称、送匾人、送匾日期。
      近几年,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不少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寿匾,仅以通江县为例,慎录于后,与读者分享:

      “杖国风度”匾(男寿)。此匾没有年款,题额为“四川保宁府通江县正堂加三级口口口口口口口”。

      “福德兼优”匾(男寿)。上款“署四川保宁府巴州正堂”,下款“右给耆老成虎。嘉庆十六年辛未中浣吉旦。”

      “荣扶玉杖”匾(男寿)。上款“钦加同衔特授四川保宁府通江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尹为”,下款“右给长三甲耆民陈良荣。光绪拾叁年十二月望八日谷旦。”

      “永庆遐龄”匾(男寿)。上款“特授四川保宁府通江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蒋为”,下款“奉给二舅大人千秋。田思盛祝。道光十九年孟冬月吉且。”

      “巾帼先生”匾(女寿)。上款“淑范姑母段府老安人七旬荣庆”,下款“大清光绪八年春三月上浣谷旦。”
      “永享高年”匾(女寿)。有“皇清例诰淑范马府杨老宜人八旬晋五志美”题款。

      “婺焕瑶池”匾(女寿)。上款为“口口知御赏戴花翎署理保宁府通江县补口口口补县正堂加三级口加一级口”,下款为“右给寿妇口杜氏准此。大清同治十四年岁次乙亥季夏月甘日。”

      “德高寿永”匾(男女双寿)。上款“大齿德陈公字 良荣(安氏)大人六旬寿诞志禧”,下款“亲友仝赠。光绪二年岁次丙子季冬月下浣日。”

      “极婺齐辉”匾(男女双寿)。上款“储君次章载德(淑范字宣三伏)老大(安)人千秋寿诞之禧”,下款“光绪辛丑年黄钟上浣谷旦。”

      “偕老延禧”匾(男女双寿)。上款为“恭维大盛(淑)德李公(母)讳口口老大(孺)人双寿之禧”,下款为:“门婿朱仕华、朱仕庭,男鸿雁、鸿珠敬立。民国十二年五月初五日吉旦。”
      (作者:彭从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川东北地区传统寿诞习俗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