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卷阿献赋钦睿评——李翰林再考
《大清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一: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笔者注,下同)。癸未。又谕大学士九卿等。前日李钟峨奏称、翰林为储材重地。自康熙四十五年至六十年七科、每省俱有庶吉士。查雍正元年癸卯科、汉军、及河南、四川进士、无馆选者。雍正二年甲辰科、蒙古、及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湖南、广西、云南、贵州进士、俱无馆选者。请广储才之路等语。朕即位之后。以培养人材、最重翰林。故加意详慎。隆科多曾奏称圣祖时、馆选、每省俱有庶吉士。所以朕于雍正元年癸卯科馆选时、试其文义。观其人品。于僻远省分之人、亦酌量选取。又每谕教习之臣、尽心训迪。迨后历经简择、及考试文章、其中惟江浙人文义、实较各省为优。因将各省人员、分用于内外各衙门。而江浙人留馆独多。雍正二年甲辰科馆选、亦详加考试。朕因以文义优者、选为庶吉士。于是山西河南等省进士、遂多不得与选。盖翰林职司文章。若以文义不及者处之、则用违其才。而其人或有他长、及无以自见矣。朕凡于用人行政、无不审慎筹画。务求当理。而选择翰林、更为留意。实欲使人人勿枉其材。各效所长。庶国家得收器使之效。岂计及于各省翰林之多寡有无也。今览李钟峨所奏、是必外人有此议论。故遂以入告。朕甚嘉之。大凡国家政事、朕有不及见闻者。若臣下不言、朕何由而知。朕正欲尔等尽心陈奏。朕因得以察其所奏之是否。是则改而从之。否则亦可以朕意宣示尔等。使天下之人、晓然共白。不致妄生议论。嗣后馆选庶吉士、或应考试文义选取。或应每省额选几人或应分为南北两院。向来教习、止派满汉各一员。今若按省分各选庶吉士、或亦按省分各设教习可乎。至各省未得馆选之进士中、或有文义可充翰林之选者。尔等确有所知、即行举出。毋使人有逸才之论。尔大学士会同九卿详议具奏。寻议、皇上振兴文教。储养英才。因人器使。馆选之法、尽善尽美。更无遗逸之才。李钟峨条奏、应无庸议。从之。
这是雍正皇帝给太常寺少卿李钟峨上的奏疏的批示,同时发给大学士九卿等。从雍正皇帝的批示分析,李钟峨上的奏疏内容有三:一是请圣上广开储才之路;二是酌量选取僻远省份之人;三是所选之人勿枉其材,各效所长。
李翰林就是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年)第三甲二百三十七名中排第27名的进士,四川通江人李钟峨。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五: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乙卯。谕翰林院、选拔庶常、原以作养人材。今科进士、特加简阅。俞兆晟、吴士玉、彭廷训、乔崇烈、蔡学洙、邹奕凤、王之浚、顾秉直、赵士英、祝翼机、俞长策、吴关杰、戴思讷、嵇曾筠、熊本、杨开沅、宫鸿历、庄令舆、查嗣庭、索泰、郑任钥、王謩、汤之旭、卫昌绩、王兆凤、陈均、刘青藜、彭维新、钱荣世、李钟峨、马豫、邵起新、张懋能、王思训、李掌圆、史尚节、潘楷、李日更、杭宜禄、常生、韩凤声、洪晨孚、王□每、蒋纲、寿致润、谢王宠、尚彤庭、徐能容、王俊、朱标等五十名、著改为庶吉士。并修撰施云锦、编修吕葆中、贾国维、分别满汉书教习。
李钟峨考取进士后,入翰林院,即著改为庶吉士。庶吉士,亦称庶常。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七: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壬子。谕吏部、庶吉士介孝瑹等教习已久、今加考试应分别授职。除王云锦、贾国维、已授修撰编修外。满书庶吉士马汝为沈翼机、彭维新、吴相、卫昌绩、戴思讷马、豫熊本、杨绪、张懋能、彭廷训、谢履忠、林之浚、嵇曾筠、万民钦、洪晨孚、郑任钥、陈均、王謩、柯乔年、邹奕凤、涂天相、万经、李钟峨、庄令舆、蔡学洙、介孝瑹汉书庶吉士,吴士玉、钱荣世、宫鸿历、俞长策、李日更、王迈、王思训、李掌圆、贾兆凤、王士鈀、诸起新、西库查嗣庭、伊泰俱照例授为翰林院编修检讨,李堂顾、秉直、杨标、韩凤声、尚彤庭、杭宜禄、董泰、徐能、容才住、常生满汉文俱劣著革职。尔部即遵谕行。
翰林院编修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位次编修。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四: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以翰林院编修嵇曾筠,提督山西学政;编修查嗣庭,提督河南学政;检讨觉罗逢泰,提督陕西学政;编修缪沅,提督湖广学政;检讨王思训,提督江西学政;检讨李钟峨,提督福建学政;检讨陈均,提督广东学政;编修邹奕凤,提督广西学政;编修沈翼机,提督贵州学政。
提督学政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乡试之官,三年一任,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任职期间,均保持提学任职以前的品级,但与布政使、按察使等同,与督抚平行,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此期间皆按钦差待遇。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六: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兵部右侍郎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阿克敦、刑部尚书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励廷仪、詹事府詹事伊都立、翰林院侍讲学士岳色、涂天相、左庶子常保、何国宗、侍读王国栋、侍讲王传、吴襄、右中允张廷璐、编修刘于义、任兰枝、吴家骐、检讨觉罗逢泰、德龄、李钟峨、巩建丰、俱充日讲起居注官。
“日讲起居注官”:康熙二十五年,停日讲,起居注官仍系衔“日讲”二字。康熙五十七年,省起居注馆并归内阁。雍正元年(1723年),复置日讲起居注官,此后,日讲与起居注合而为一,由翰林院、詹事府官以原衔允任。凡皇帝御门听政、朝会宴享、大祭祀、大典礼、每年勾决重囚及常朝,皆以日讲起居注官侍班。凡谒陵、校猎、巡狩皆随侍扈从。按年编次起居注,送内阁庋藏。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十三: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翰林院检讨巩建丰,为四川乡试正考官;户部主事许隆远,为副考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王国栋,为广东乡试正考官;编修胡彦頴,为副考官;左春坊左庶子李钟峨,为广西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读德新,为副考官;侍讲文岱,为福建乡试正考官;右春坊右庶子张照、为副考官。
此时李钟峨的官职为“左春坊左庶子”。《通典·职官》载:古时“天子庶子之官”掌教导诸侯卿大夫之庶子。庶子即众子之意,有大事则率众子为太子所用,因此秦汉以来,都以庶子为太子宫官之一,掌东宫讲读笺奏。康熙后期不立太子,故詹事府职官无辅导东宫之职事,从事记注、纂修,充文武殿试掌卷官、廷试阅卷官等。《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载,大清亦有此官,隶属于詹事府,无专设官署,设左、右庶子均满汉各一人,为正五品官,汉员兼翰林侍讲衔,掌记注、撰文等事。
众皇子在“左春坊”读书、学习,后成为乾隆皇帝的弘历就读其中。因此,有人说李钟峨是乾隆皇帝的老师,也是由此而得出的。
清朝的乡试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份中的八月举行乡试。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四十八:
雍正四年(公元1727年)。戊戌。上御乾清宫西暖阁。召皇子、诸王、大学士、学士、各部院寺堂官、詹事府、翰林院、科、道、及武大臣之能诗者九十四员。至乾清宫。赋柏梁体诗。钦定八庚韵。朱书黄签。分给诸臣各一字。授几赐坐。笔墨灿陈。酒肴并列。内侍传谕曰。今日赋诗式燕。用昭君臣一体之谊。诸臣毋得过拘礼节。能饮者不必限以三爵。诸臣聆谕。方共持杯染翰。御制先成。命大学士张廷玉、捧示诸臣。涵盖万有。义蕴精深。诸臣诗句、次第构就。书于分韵黄签进呈。皇子、诸王、及大学士、九卿等、至御前进酒上寿。上亲赐皇子、诸王、大学士、尚书、都统等饮。命皇子诸王、分赐诸臣饮。诸臣叩首跪饮毕。趋候于乾清门外。少顷、复召至乾清宫。上升宝座。皇子、诸王、及文武诸臣、分东西两班序坐。作乐。进膳。赐食。演剧。宴毕。王以下诸臣、叩头谢恩。趋出。复颁赐糕饼瓜果等物有差。上亲制序文。宣示诸臣。序曰。朕继大统。惟朝乾夕惕。兢兢仰法皇考。期贤哲盈廷。民康物阜。永承至隆之圣治。尝思古之明良、赓歌喜起。君臣一德同心。旷代为之欣慕。今在廷臣工。协衷以资赞理。顾瞻济济。皆我皇考数十年教育栽培之所诒也。是以庶政具举。兆民乐业。朕实嘉赖焉。康熙二十一年春。圣祖于乾清宫开昇平之。振赓扬之歌。盛称一时。美冠千古。今丙午九月。节届重阳。览百谷之斯登。忻三农之有稔。光风溢目。海宇澄清。爰集王公卿尹。用陈几筵。笑言勿禁。威仪不拘。相悦于一堂。弗限夫三爵。然礼著享燕之义。诗有嘉宾之咏。古君臣于饮食燕会间。即具献纳拜扬之典也。唐虞文武之世。休风如昨。朕与诸卿、宜则傚之。今用柏梁体。朕为倡始。诸卿递成篇什。今日也。非徒命酒徵歌。扬华摛藻。盖欲昭圣祖养育之深恩。朕廷泰交之雅会。垂之奕世。永传斯事云尔。
御制:天清地宁四序成,赓歌拜手颂昇平。和硕诚亲王臣允祉:卿云旭日映金英。和硕恒亲王臣允祺:恩覃九有仰文明。和硕怡亲王臣允祥:普天率土庆时亨。和硕庄亲王臣允禄:愿抒愚忱体维城。多罗果郡王臣允礼:湛恩渥泽周群生。皇四子臣弘历:太和景象弥寰瀛。皇五子臣弘昼:九族敦睦沐恩荣。多罗顺承郡王臣锡保:御筵陪侍玉瑽琤。镇国公臣德普:一庭和气庆丰盈。保和殿大学士臣马齐:素餐帷幄愧调羹。文华殿大学士臣嵩祝:皇衷感召惟至诚。文华殿大学士臣田从典:老臣瑶席献寿觥。文渊阁大学士臣高其位:梯航万国歌永清。文渊阁大学士臣张廷玉:黜陟维公玉衡呈。吏部尚书臣查弼纳:均平九式百度贞。户部尚书臣蒋廷锡:仁风四洽天宇晴。礼部尚书臣李周望:声灵赫濯昭鸿名。兵部尚书臣蔡珽:求厥明允先平情。刑部尚书臣塞尔图:虞廷弼教忝秋卿。刑部尚书臣励廷仪:职司水土任匪轻。工部尚书臣李永绍:圣德刚健符乾行。都察院左都御史臣福敏:千八百国胥朝正。都统臣巴颜德:珠联璧合佳瑞并。都统兼刑部侍郎臣高其佩:锡寿兆民齐篯彭。侍郎授为一品臣登德:恪襄六计声教宏。吏部左侍郎臣查郎阿:澄清官叙在铨衡。吏部右侍郎臣王沛憻:版图恢廓周八纮。户部左侍郎臣常寿:蔚兴文教广汇征。礼部右侍郎臣塞楞额:天章烂漫云霞赪。礼部右侍郎臣魏方泰:止戈偃武靖鲵鲸。兵部右侍郎臣杨汝谷河海清晏环神京。
工部左侍郎臣郝林、蓬莱佳、张锦棚、内阁学士臣胡煦:阴阳调和奏六茎。
内阁学士臣何国宗:佐持风纪严章程。左副都御史臣杭奕禄:大化翔洽绥烝氓。左副都御史臣刘师恕:九重乾乾日励精。副都统臣马喇:凤城佳气拂霓旌。副都统臣李淑德:宫酝香浮翡翠罂。宗人府府丞臣唐执王:琪花璀璨光兰蘅。通政使司通政使臣缪沅:彤廷仙乐谐韶韺。詹事府詹事臣鄂尔奇:声香昭格洁牺牲。太常寺卿臣邹汝鲁:嘉禾叠产供粢盛。顺天府府尹臣刘于义:宣扬德化人欢迎。署理江苏巡抚臣陈时夏:天厨惠赐饫珍烹。
右通政兼光禄寺少卿臣罗其昌:承平雅颂音噌吰。
大理寺少卿臣吴隆元:梧冈翙羽来凤鸣。少詹事臣伊尔敦:桥门璧水波澄泓。
少詹事署国子监祭酒事臣张廷璐:蓼萧燕誉莪菁菁。
太常寺少卿臣李钟峨:卷阿献赋钦睿评。……
此卷可以看出,李钟峨的身份为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官名,北魏始置太常少卿,北齐称太常寺少卿,正四品以上,祭祀宗庙时由其率太祝(太常寺的官名,主管祭祀)、斋郎(属太常寺的官名,分太常斋郎、祀官斋郎,均为七、八品的小官),安排香烛,整理揩拂神座与幕帐,迎送神主。祭礼时,与良酝署令(官署名,掌供应宫廷所需之酒)共同斟酒。
雍正皇帝招集群臣“赋诗式燕”,李钟峨的文章题为《卷阿献赋钦睿评》,在群臣比试中列第四十八,足见他文采斐然。
根据《(民国)通江县志》记载,李钟峨《芝麓自志行略》,可概出其年谱生平:
芝麓李氏,名钟峨,字雪原,生于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中宪公仲子,家世详元修先生墓碑。伯兄字麓岚,季弟字又庾,各有碑。
芝麓幼多病,六岁未能行,又庾少二岁,每随侍,又庾辄前行,惟我父我母恒负于背。
七岁病愈,自后少疾。随东牟任授书。耽嬉戏,不嗜学。
十五岁:稍读书。
十六岁:入成均授室。娶井研雷氏,始略通之无。
十八岁:中宪公被郡倅诬,里吏议擬流逮至京。芝麓奋死控西衙门,未减。城旦榆关,自此,侨寓芜湖四五年,间趋侍先严左右,观慰慈帏。侍伯兄往返道路,辄万余里,艰苦备尝,素非嗜学,竟废业矣。
二十二岁:娶副室王氏。二十三岁:随侍二亲旋通。二十四岁:析居芝坪。
二十六岁:伯兄中丁卯科乡试,门庭改观,心乐之,复试举业,且耕且读。
三十二岁:叨列四川葵酉科举人。
三十三岁:先严见背。值邑令坐以人命,令折赎,家贫如洗,连际随歉,仅延残喘。三十五岁:子昱生。三十七岁:先慈见背。三十九岁:子昺生。四十一岁:侄夏入府庠。四十二岁:任仁怀教谕。是冬,弟又庾卒。
四十五岁:中康熙丙戌科三甲进士,叨入庶常。伯兄是年任平南。
四十七岁:授职翰林院检讨。
五十一岁:恭遇覃恩,授文林郎,翰林院检讨。妻雷氏授孺人,赠父母同官阶。子昱入保宁府庠。伯兄陛刑部督捕司主事。
五十二岁:充康熙壬辰科会试同考官,取中查云标、吴翊等十三人。
五十三岁:雷孺人卒,子昺入成均。
五十六岁:提督福建省学政,岁科取入文武生二千七百余人。孙:其霖、其份生。侄:夏,中丁酉科副榜。
五十七岁:子昱援例附贡生。侄升弼、侄孙其椅具入成均。
五十九岁:侄乔中庚子科乡试。六十岁:子昺殇。
六十二岁:充日讲起居注官,加一级。是岁五月升翰林院侍讲。七月升右庶子掌坊,兼翰林院侍讲,九月,转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俱兼日讲起居注官。屡次叨从,谒陵微劳,特恩加一级,为从前未有。十一月,钦典广西省乡试正主考,取中陈朝坦等四十八名举人,副榜十人。恭遇覃恩,诰授中宪大夫,日讲起居注官、左庶子掌坊,兼翰林院侍读,加一级。妻雷氏赠恭人,赠父母同官阶。是岁,子昱中四川葵卯副榜。
六十三岁:转太常寺少卿。六十五岁:子昱中四川丙午科乡试。
芝麓司铎仁怀,冒叨京职二十二年屡充三朝实录官,及方舆、路程、国史、分韵、近体唐诗、一统志各馆纂修官。黽勉尽职,幸无陨坠累沐圣恩,赐书、赐砚、赐貂、赐贡新茶、赐五爪龙縀。值侍班,及祭祀启奏,办事日期。每加赐克食,颁自天厨,湛恩汪秽,笔难尽纪,涓埃未报,抚衷悚惕私心,痛前母吴太恭人终余明末,未克修營葬,因请假葬母。年迫崦嵫,目昏耳重,健忘日甚,不堪供职,养疾乡居。
七十四岁:曾孙桂林生。
七十七岁:孙虞文生,侄孙其椅中乾隆戊午科举人。
七十八岁:孙右文生。
今年七十九岁矣,粗识行略于右,使后人知芝麓。沗冒荣宠,皆我祖宗、我父母,盛德福荫所至。其坎坷则芝麓浅躁,自取举措和平得当,于姻戚裡党,皆得自我父我兄训诲,其过失则由芝麓懒惰积成。我子孙念之哉。
李翰林告老还乡后,在梓里广植桃、李、梅、杏、桂、茶等,早已成林,当地政府将原旧居,修葺一新。现一年四季游人如织,他们拜谒翰林墓,乘凉园林中。
李钟峨卒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享年88岁。墓葬在通江县兴隆乡紫荆村西山上,为土冢圆形条石墓,直径4.5米,高1.7米,墓前立神道碑,碑身镂空精雕五龙捧经,正堂竖刻:李钟峨之墓,左下侧刻:大清嘉庆二年立。碑两旁各有一四角攒尖顶亭阁式碑亭,碑文记叙生平业绩。
李钟峨一生,任职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翰林院编修、检讨,提督福建学政;历翰林院讲读,左右庶子掌坊,日讲起居注官,太常寺少卿,康熙壬辰科会试考官,雍正癸卯广西乡试正主考。文史方面任《三朝实录》《方舆路程》《国史》《分韵近体唐诗》《一统志》等各馆纂修官,主编《盛京志》《保宁府志》《通江县志》等,尤长于赋律,为清初该体之肇端,影响深远。著述甚丰,钟峨父子三人之所作,俱名《雪鸿堂文集》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李钟峨有《垂云亭》文集二卷。
(作者:向溥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