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巴州区关渡乡灵江古桥的来历
关渡乡位于巴中市巴州区东北边陲,距巴城44公里。关渡乡古称“黄梁垭”,因在米仓古道的重要支线上,过往行人常在此歇脚住店,买卖逐渐兴隆,人口逐渐密集,场镇日趋成型。至明清,场下有一条河,名灵江河。相传清朝本地有一佘姓官员由此渡过,故称“官渡溪”。坐落于官渡溪之上的是一座古式廊桥,名为佘家桥,也称灵江桥。
一、灵江古桥为何命名为佘家桥?
据《巴中县志》记载,古桥建于光绪辛卯年(1891),由关渡乡八家坪秀才佘必昌倡建,故名“佘家桥”。1984年,巴中县人民政府正式命名该桥为佘家桥,属于县级文物,并在桥头立碑纪念。佘家桥是当时巴州境内规模最大、建技最高、式样最美的山溪双拱石面青瓦木架的古式廊桥,为双孔石拱桥,拱高9.5米、宽5.5米。古桥利用河中自然凸出的石包做桥墩,桥长59.6米、宽5.94米、高12米。桥上建有穿斗木结构青瓦顶盖桥廊,长51米、通高5.6米,两旁立柱48根,木栅栏408根,栏高1.35米。桥面有72根木柱,属瓦格木楼建筑,长约18丈、宽约1.6丈。桥拱正上方各雕刻了一条石龙。龙头面朝上游,里面有龙珠,一遇风吹动时还能听到响声。两拱之间刻有簸箕一样大小的两个字,分别为“顺”“流”(桥的上游为“顺”,下游为“流”)。桥拱里面由土石填充,桥墩建在河中一块自然的大石头上。
相传,当年佘必昌为修该桥自家捐了三仓粮食,还四处组织募捐,历时三年才建成。佘家桥成为当时巴中到汉中背运食盐、布匹、土烟的重要通道,是关渡乡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二、佘必昌缘何不惜财力物力修建此桥呢?
据说是因为佘必昌过六十大寿时,远嫁曾口的女儿、女婿回家拜寿,恰遇大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女儿、女婿在灵江河岸跪下,向八家山叩了三个头,含泪离开未能回娘家,也未能为父拜寿,这令佘必昌倍感失落,他联想到还有许多乡亲们同自己一样,因灵江河水而阻碍了至亲间的往来,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自此下决心要建桥,造福一方百姓。为建此桥,他捐了三仓粮食,并组织四处募捐,最远募到了汉中。桥造好后,佘必昌还从八家坪到曾口秧田沟铺了一条石板路,便于骑马。至今,八家坪丘耳嘴下的青石板路都还掩映在荒草之中。
一百多年来,佘家桥历经风吹水冲,墩石开始出现自然爆裂,尽管曾用钢筋水泥不断加固,但一遇发大洪水时,桥体抖动极大,要派人值守才能保证百姓出行安全。出于安全考虑,1996年,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拆除佘家桥,新建公路桥。拆桥于1996年10月动工,历时十四个月,于次年八月建成公路桥,即灵江桥。现在的灵江桥已成为连接关渡东西两岸的必经通道,也是关渡的重要出口通道之一,助推了灵江河东岸六个村的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