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巴中传统民居柱础(磉礅)说略
柱础在川东北地区民间又叫磉礅。磉者,柱下石也。礅者,石之可踞者。直白地说,磉礅就是”柱子底下的大石礅子”。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历史中,其等级、形制、式样、内容等丰富多彩,难以尽述,本文仅以巴中地区民居柱础为主要对象,以蠡测海,简而述之。柱础的功能
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但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如木材易受潮、易腐朽、易受白蚁侵蛀等。巴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属亚热带湿润地区(我国亚热带面积大,情况复杂,又可划入亚热带秦巴区),水量充沛,氤氲湿气,更胜于他处,木结构建筑的缺陷也就尤为突出,柱础的出现就是为了弥补这些缺陷的。从柱础发展的历史看,其主要功能有二:一是为了防止柱子移动下沉,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石柱础既可防潮,且高出地面,可避免柱脚腐蚀或碰损。从这个意义上讲,柱础是为柱子服务的。从外形的观感上看,柱础是柱子终结的表示,同时也是屋基和阶沿台础的延伸,形成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
柱础的形制
3.柱础的结构
4.柱础的纹饰
在川东北巴中地区,传统民居柱础的纹饰,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刻,令人叹为观止,笔者先后采访了通江县的梨园坝村、二郎庙村、大营里村、得汉城村、火天岗村、罗家坝村、石板溪村、方山坪村、迪坪村、紫荆村、诺水村、赵村、平昌县的东龛村、巴州区的玉井村等,今就所见部分柱础纹饰胪列于后:
动物类:喜上眉梢(喜鹊、梅花)、事事如意(双狮,或加如意云纹边饰)、马到成功、鹿鹤同春、松鹤延年、一鸣惊人(雄鸡高唱或铜锣挂高枝)、蝙蝠(福)、鹿(禄)、瑞兽(寿)、双鱼(年年有余)、五福(蝙蝠)献寿、鱼化龙(其意类似于”鲤鱼跃龙门”)、锦上添花(锦鸡、牡丹)、麒麟献瑞、三鱼共首、野鹿衔花、凤穿牡丹、三羊开泰、丹凤朝阳、松鼠吃葡萄(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时,寓”子”之意;葡萄果实堆叠繁密,有”多”的含义,是”多子””丰收”和”富贵”的象征,”松鼠吃葡萄”有”多子多福”之意)、猫戏蝶(谐音”耄耋”,寓意长寿)等。
故事类:刘海戏金蟾(民间有”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之说)、二十四孝、家族故事、戏剧故事等。
以上仅是巴中部分村落传统民居柱础的纹饰情况,对于全市2354个行政村落中来说,也只是管中窥豹、沧海一粟耳。
柱础的地域特色和艺术特色
巴中地偏川东北一隅,传统民居柱础不拘泥于形制、不拘泥于法度,随意性较强,形式灵活多变,工艺或精或糙,实用与美观并重,地域特色鲜明。工匠们善于把高浮雕、浅浮雕、多层立雕、透雕、线雕等手法相结合,注重装饰性与写实性相比衬,使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相统一,追求质朴的审美情趣。在雕饰内容上注重家族文化的渲染,注重生产活动的写实,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注重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注重对传统道德的弘扬。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展示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体现了屋主人的情趣和愿望。
古人说”隔行如隔山”,非古建筑研究行内之人,而事其说,虽有”瓜田李下”之嫌,然奉命而为,只能勉强了事。本文有些观点尚显幼稚,或失偏颇,有些提法也未必妥帖,鲁鱼亥豕之误在所难免,诸如此类,还望方家教我。
作者:彭从凯,本文来自《巴中日报》http://www.cnbz.gov.cn/xxgk/1/4/1/2016/11/147960845080399.s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