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荔枝道平昌段考察记:古道经行尽遗迹
唐天宝年间(742—755),唐玄宗李隆基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从南至北专供运输荔枝的驿道。驿道以唐王朝涪陵郡为起点,经子午道到达京师长安,全长1000余公里。北宋时期,乐史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江南西道十八·涪州》中,把从涪陵“自万州取开州、通州、宣汉县及洋州路至长安二千二百四十里”连接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命名为“荔枝道”,“荔枝道”这一称谓被沿用至今。data/attachment/forum/2019314/1-8.jpg
荔枝道从南向北的线路为:重庆市涪陵区(妃子园)——垫江——梁平——四川省大竹——达县——宣汉——平昌(岩口乡、马鞍乡)——万源——通江(龙凤场镇、洪口镇、澌波乡)——万源——陕西省镇巴——西乡,最后入子午道,至西安。
data/attachment/forum/2019314/2-4.jpg
荔枝道平昌段起于岩口乡与宣汉县马渡关镇交界的沙溪河西岸,止于马鞍乡中营村三组与万源市鹰背乡瓦子坪村任斋公组交界的竹筒沟。地势南低北高,海拔由马渡关镇沙溪河300余米抬升至竹筒沟1000余米,落差700余米。经平昌县岩口乡、马鞍乡辖地,由低到高、从南至北,起伏在两乡盘亘的山脊上,长约35公里。
为了记叙方便,便从荔枝道平昌段北段起笔。
一、马鞍篇
竹筒沟(万源市鹰背乡)——鸡公寨(平昌县马鞍乡中营村三组)——二龙包(马鞍乡小寨村六组)——土地梁(马鞍乡小寨村四组)——大梁上(马鞍乡小寨村五组)——豆鼻(窦壁)寺(马鞍乡小寨村五组)——窑垭口(马鞍乡小寨村五组)——高梯子(马鞍乡小寨村五组)——杏儿垭、城隍庙、石板场(马鞍乡政府驻地)——北山寺(马鞍乡梭岭村)——门垭子(马鞍乡梭岭村一组)——滴水岩(马鞍乡梭岭村)——长地坪(马鞍乡梭岭村)——石香炉(马鞍乡白岩村四组)——学堂塆(马鞍乡白岩村四组)——鹅鼻寺(马鞍乡白岩村四组)——核桃碥(马鞍乡白岩村四组)——风斗(头)垭(马鞍乡白岩村四组)
寨顶现存鸡公寺、土地庙遗址,有坟茔十数座,埋葬着寺里的和尚。其他建筑遗址掩埋在荆棘荒草中,难以辨识。令人惊喜的是,记者在鸡公寺遗址上发现了《鸡公寨碑记》。这个碑记是解密鸡公寨最权威的文献。碑记刻在一张石板上,全文如下:
苟明先拜撰并书
匠师:苟盈□苟朝科
从立碑时间看,是光绪乙未年七月。光绪乙未年即光绪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95年。距今才124年,时间并不久。
土地梁,因有一土地庙得名。土地庙简陋、低矮,由数块石头、几张石板搭成。前边为一农家,一条新铺的水泥路从房舍一角绕过。在土地梁山脊上,有一块匍匐的巨石,巨石底部是两个相连互通的方形石室墓。每个墓室高1.5米,面积约5平方米。当地人俗称“蛮洞子”,实则是僚人墓穴。从时间上看,这两个洞穴开凿的时间比荔枝道开辟的时间久远得多,它是荔枝道平昌段最古老的文化遗存。
data/attachment/forum/2019314/4.jpg
豆鼻(窦壁)寺,寺名怪怪的,不知何意。采访当地村民,也不知所云。1970年代因山体大面积滑坡,寺被掩埋。古道绕寺遗址过。遗址附近,有大量清代中、晚期墓葬。
在窑垭口古道边石坎子长16米、宽6.2米、距离地面0.7米的石壁上,刻有三组横向排列的红军石刻标语,内容分别是:“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是我们的救星!”“穷人不出款,不纳税,不受压迫剥削!”“坚决消灭要打穷人的刘湘!”落款:红四军。三幅石刻标语皆阴刻,行书;字宽0.3米、高0.25米、深0.01米,笔画宽0.03米、字距0.15米、行距0.1米,至今保存完好。
杏儿垭、城隍庙、石板场,均在马鞍场镇所在地。马鞍场镇所在地以前有一棵高大的杏树生长在垭口。杏树已死。在枯死的树身上,如今又长出一棵碗口粗、四五米高的杏树,旁边就是城隍庙旧址。场镇居民介绍,前些年修公路把垭口挖断,场镇下端的一口堰塘里的水半年都是红的;垭口处正是“马鞍”的位置,是“马”流的血。当然这是无稽之谈,姑妄听之。
关于城隍庙,在马鞍乡有一个流播很广的传说——明嘉靖年间(1522—1565),大垭口(今属万源市鹰背乡)人苟大贤(死后安葬于马鞍乡白坪村二组)做官南京,在城隍庙办公。苟清正廉明,告老还乡前夕夜半,城隍给他托梦说:“你如果把我带回四川老家,必惠及一方黎民百姓。”苟大贤问:“我怎么才能把你带回老家呢?”城隍说:“只需带我一只手就可以了。”苟大贤又问:“把你的手放在哪儿?”城隍说:“你的坐骑不愿再走的地方就是我的居所。”苟大贤次日晨拜城隍,城隍一只手突然掉在地。苟大贤按照城隍梦里的嘱托,把这只泥塑的手带上返四川。千里迢迢,风餐露宿,苟大贤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回到家乡的地界上。当行至杏儿垭歇息后启程再走时,坐骑四条腿就像生了根,再不愿前行。苟大贤顿然醒悟,便在此地建城隍庙。因建城隍庙,庙中香火旺盛,加之古道上行旅往来不断,有人便在城隍庙周围搭建了几间茅草房,经营香烛火炮火纸。到了清末,一些富户在此亦农亦商,经营日用百货及小吃,便形成规模较小的集市。到了民国初年,市场逐渐扩大,便议日赶场。城隍庙毁于1967年。2015年,马鞍乡百姓踊跃集资,在城隍庙旧址上又建起一座新城隍庙。
古道经杏儿垭、城隍庙,径直通向北山寺。北山寺已无寺。连遗址当地人也只能说个大致位置。这可能是个古寺,其来历已不可考。
滴水岩,岩下曾经渗水成滴,汇成泉,供行人解渴。泉水今已枯涸。附近有个地名叫“万人坑”,一听名字就使人毛骨悚然。当地人说是川军与红军在附近的“石香炉”激战时,红军吃了败仗,死亡士兵草草埋葬于此。这与窑垭口红军坪的故事大同小异。在滴水岩前面,古道从一面倾斜的石板上穿过。石板上留下了多个方形或圆形的石孔,石孔大多被土填埋。记者对这些石孔十分好奇,不知何用。带路人把石孔里的积土、淤泥掏出来,石孔完整地暴露出来,深约六七厘米,一行人仍不知何用。随后,又在十多米远的路段发现石孔。孔里是石柱,石柱上面铺着石板。一行人恍然大悟——为了使路面在倾斜的石板上平整,打孔栽桩,再铺上石板,路面就平整了。
石香炉,因一块石头长得酷似香炉而得名。石香炉毁于一场战斗,今已不存。据《平昌县乡镇文化资料汇编·马鞍卷》(打印稿)记载,1933年10月某夜,川军某部23团1营2连在当地乡绅苟于田带路下,偷袭红四方面军某部29团驻地。红军发现后,与川军激战五天五夜,红军伤亡惨重,尸体遍布一面山坡(当地村民魏平德回忆,时年98岁;当地村民魏正德回忆,时年92岁)。如今,这里是一大片松树林,战壕、矮墙依稀可见。附近还有一个令人恐怖的地名叫“杀人岩”,说是战败的红军被俘后,被川军砍杀,从崖顶推下山去。
学堂塆,以前办过私塾或建过学校,故名。这里梯田层层,农舍环列,人烟稠密。古道从农舍后的树林、竹林穿过。古道一侧的岩壁上有两处面积不大的题刻。一处是附近鹅鼻寺住持修路碑记,字迹漫漶,模糊不清,大致是某年修路几丈,某年又修路几丈,落款日期及住持姓名皆不可考;一处题刻人为地破坏,文字已无法辨认。这距离不远的两处题刻是了解古道历史最难得、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可是被毁坏了。
《(民国)巴中县志》第四编《志余下(目三)·拾遗》:“鹅鼻寺,在县东三百里城隍庙场,系明龙吟院遗址。清提督张必禄添修,题有‘五百多一’(谓五百罗汉又多一个,此为尊称佛寺僧人有道行之意)四字额,书法秀润。”看来,鹅鼻寺确系明代建筑。
鹅鼻寺正对面下方的十字路口,有一土地庙。促狭、破败。
风斗(头)垭,因垭口一年四季风大,故名。此处是马鞍乡与岩口乡交界处。古道至此进入岩口地界。
二、岩口篇
大山上(岩口乡庄子村)——杨家坪(岩口乡羊洞村三组)——岩口老街(岩口乡方山村)——新场坡(岩口乡方山村)——新场(岩口乡方山村))——沙溪河(河对岸即宣汉县马渡关场镇)
杨家坪,人烟稠密,农舍杂错。古道穿越周围的田畴、房屋,逐渐向岩口老街靠近。
岩口老街长100余米,石板铺成的街面约两米宽,两边的老房子临街一面全是店铺。如今,老街人去街空,居民都搬迁到临公路的新街居住。置身老街,依旧能感受到昔日繁华的气氛,可以想象当年繁华的盛况,它是古道重要的节点场镇。南来北往的官员、商旅在此歇脚留宿,给这个地方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新场坡,又名“卡门”,位于岩口老街左侧,距离老街三四百米。说是“坡”不甚确切,应该是悬崖。嘉庆初年,当地白莲教乱,教民焚烧了老场。教乱平息后,当地居民在老场左侧悬崖下修了新居落脚。房屋一多,便名“新场”。场后的悬崖便名“新场坡”,悬崖间呈“>”型的石梯路便是古老的荔枝道。此段古道尽管在悬崖上,但全是约两米长的石条铺砌,非常牢靠、坚实,多人或人马均可并行。道路顶端傍山的石壁上,即道光七年(1827)任巴州知州的陆成本题写的“永安坪”三个大字。“永安”寄托了他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日晒雨淋,历经一百八十多年的沧桑岁月,今天,三个大字只“永”字完整保留着,“安”字上半部分缺失,余下半部分,“坪”字已完全从石壁上剥离、脱落,不知去向。
在两百多米呈“>”型的石梯道上,今天仍可以看见从道路顶端至中段先后设过四道关卡的痕迹。当地人将这些关卡称为“卡门”,新场坡也沿用此称谓。如今,设置关卡的门杠槽孔完好如初。其实,这种关卡设施不叫“卡门”,准确的名称叫“卡伦”。因为读音略同,便被讹为“卡门”。
嘉庆时期,对于分布式暴乱的白莲教,八旗、绿营战斗力锐减,难以平定。合州知州龚景瀚上《坚壁清野并招抚议》,建议各地设置团练乡勇,令地方绅士训练乡勇,清查保甲,坚壁清野,地方自保。办团经费均来自民间,由总练长掌握。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事后,各地大兴团练防御,巴州也不例外。
站在新场坡山顶俯视,对面的马渡关场镇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场镇楼房星罗棋布、鳞次栉比,为一大集市。场镇后九座挺拔独立又相互牵连的山峰,犹如“九龙捧圣”,令人称奇叫绝。
沙溪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正值初春,河中流水一线、乱石嶙峋。河边以前有古老气派的渡口,已废;现在架设了一座100余米长的石拱桥。过了桥,就是马渡关场镇,宣汉县的辖地了。
三、结语
荔枝道的发轫、拓展和巴文化的兴起、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少在殷商时期汉水上游与川东北乃至鄂西地区的文化交流就开始了。战国以降,长江水路交通的畅通和川陕之间其他道路的开通,这条道路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但其上古时期即已开通而且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史实却不容忽视。
这是一条军事防线。在马鞍乡、岩口乡周围,分布着镇龙关、望星关、漏明关、云城关、黄城关、马渡关等要塞。明清以来,“鄢蓝之乱”“姚黄之乱”“白莲教乱”,都发生在这里。1933年10月至1934年6月,这里也是红四方面军“宣达战役”“万源保卫战”的主战场。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阆中人陈宗虞在《二关记》中写道:“巴州治,控大、小二巴山,故多崭崖折阪,诡壑?峰。望之,屹峣西南,崔崒万状中。黄城者,益称峣屼,嶛刺四绝,郁为贼薮,四方无赖、亡命,逋逃所归。盖时麻沸,突出掠我豢园廪廥,繫掠子女,磔杀焚燎,殆至惨恶。捕之,辄若鼠窜箐莽,乃其溪窦诘曲,人莫知所向。若栅寨巢窟处,却又负固扼塞,居然凭陵,我不可辄得擒缚,即知趸蜮渺细,不足一扑;第其螫人不意,求之既去,殊亦力不易加。嗟!嗟!黄城苦类是矣。……相黄城,介巴达二州间,达州业既筑龙船关,烽堠其东。惟是西偏,当我巴长乐、太平二乡之冲,不为障塞,彼可径取道驰我。……嗟乎!设险守国,王公尚之;彼卫家者,必勤环堵,矧乎领方隅,有疆场之寄者哉?……”[《(道光)巴州志》卷十《杂纪志》]“二关”也在今马鞍、岩口周边。
《(道光)巴州志》卷十《杂纪志》:“方山坪地势绝险。明崇祯末,姚天动、黄龙,同王、冉、鲜、罗等共十三家贼,盘踞方山,将军左良玉讨平之。至国朝嘉庆元年(1796)十二月,教匪罗其清等,复据方山,久之乃定。今改名‘永安坪’,凿三大字与崖上,乃今贵州副将张必禄,嘱知州陆成本所书。”
方山寨为嘉庆初年白莲教巴州白号首领罗其清大本营。罗其清,巴州新恩乡二甲永安场方山坪人。年轻时,曾随舅父织布谋生,人称“罗机匠”。其父罗定国、兄其贤、弟其书、子詠福、女詠梅皆习白莲教。教徒多为外地盲流于川东北的无业游民(史称“棚民”)。嘉庆元年(1796)十二月二十一日,罗聚徒于方山寨,发出“兴汉灭满”口号起事,苟文明、鲜大川等人应之,一时聚教徒数千,推罗定国为“老教”、罗其清为“元帅”。为区分其他派别白莲教,将教军命名“巴州白号”,后被额勒登保、德楞泰等清将平息,罗被生擒。
这是一条人文走廊。从马鞍乡鸡公寨至岩口乡新场坡,短短三十五公里古道上,曾经分布着鸡公寺、豆鼻(窦壁)寺、城隍庙、北山寺、鹅鼻寺、鸱平寺六座规模较大的寺庙。时至今日,记者发现沿途还有五个简陋的土地庙。石室墓、众多的明清墓葬、题刻和红军石刻标语、古寨墙寨门及多处卡伦设施遗迹、古树……名胜古迹难以胜纪,不可方物。宋人楼钥在《山阴道中》一诗中写道:“古道经行尽遗迹,群贤风度想当时。”行走在古老的荔枝道上,这两句诗最能恰当地表达我们的所见所闻及感受。
考察荔枝道平昌段,限于知识、技术,我们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做的是表皮、粗浅的工作。荔枝道是一个古老的迷。要破解这个迷,还有待专业人士的参与和介入,才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作者:周书浩,来自《巴中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