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荔枝道宣汉段初考:蜀道之荔枝古道犹记当年妃子笑
一、荔枝道由来二、宣汉段荔枝道
1270年后的今天,笔者沿着这条古道踏访,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犹在耳畔回响。当时“快马加鞭、接力传送”的驿骑、“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的情形、“人马僵毙、相望于道”的惨状已如烟云般飘散,杨贵妃早已香消玉殒,但与荔枝道密切关联的关隘、城寨、寺庙、摩崖造像、罗汉堂、青石板、古桥、村落及民俗文化留存至今,成为确定荔枝道走向的重要佐证。经考证,马渡关镇是荔枝道的重要驿站。
与此同时,在马渡关修建浪洋寺。寺内有一块长9米、宽2米、高4米的巨石,巨石四面开龛造像,天龙八部、飞天等造像精美。摩崖造像共24龛14处题记,经考古专家识读:唐至德元年(756),阆英县州牧卢公在此初创丰饶寺;永泰元年(765)李尚甫撰写《丰饶寺记》《石像记》;北宋雍熙四年(987),前阆英县主簿苏孟进、丰饶寺主宋进带领县官绅士发愿修建佛殿,皇帝敕赐丰饶寺名为龙华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重修,因有浪洋村而名浪洋寺。
三、宣汉段荔枝道的前世
荔枝道闻名于唐代,但并非新辟线路。《华阳国志》《晋书》《太平寰宇记》等史籍记载,司马懿率大军自西城(今安康)伐蜀,路线为从安康溯汉水到西乡,南下入开州、万州、云阳,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荔枝道。这表明,三国以前荔枝道就已存在。
在大成镇瓦窑村折入三桥社区处,有一座海拔1000米的香炉山。唐武德年间在此修建玄祖殿,唐高祖李渊亲书“第一洞天”御匾,赐乌金香炉一座,御命道承真人为第一宫主。为纪念御赐香炉,称此山为香炉山。北宋改名大炉山,元代改名虎头山,乾隆年间恢复香炉山。这表明,至少在运输荔枝前100多年,荔枝道就是一条交通要道。
四、宣汉段荔枝道的今生
明清以来,荔枝道成为川陕商贾的负贩之路,《三省边防记》称为“川陕要道”。明清两代盐茶官营,商贩利用荔枝道私贩盐茶。不仅仅在宣汉县,川陕交界地区还有“一条黄龙(火纸)出川去、一条白龙(棉花)入川来”的说法。
清嘉庆年间,大成、隘口、马渡关是秦、楚、川三省白莲教起义的战场,号称白莲教巴州白号的罗其清驻守马渡关,东克镇巴,南攻东乡,北击巴州,一路北进直逼广元。
作者:冉奎来源:《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总第219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