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巴渠河川剧在巴中的前生今世
一、传唱历史悠久
巴渠河川剧历史悠久,唐、宋两代兴盛的木偶和皮影戏,在川北农村广泛流行。相传在元、明时期巴渠河就有“川木偶”“陕灯影”演出。巴渠老百姓喜文好乐,巴渠河川剧绵延不断。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中有“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的记载。巴渠河川剧是巴渠民众主要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在川剧中独具特色。据《巴中县志》记载:“清嘉庆二年(1797年),白莲教义军首领罗其清率师攻占巴中(今巴州区)后,在城西严公庙戏楼演戏十日”。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巴中县城西外街川剧玩友“永兴茶栈”老板孙永兴创立了会唱“灯影儿调门”的川剧班会“永兴社”,他们既能够举行座唱,又能够“彩唱”(即化妆登台演出)。由此可见,巴渠河川剧代代相传至今,已经有179年历史。如果从清嘉庆二年(1797年)算起,就有222年历史。
二、地域特色浓厚
以前,巴中人把陕西人叫“老陕”,把秦陕戏曲唱腔叫“陕腔”。巴渠河川剧唱腔模仿秦陕戏曲,又带本土“苕味儿”。钟仕才介绍,特别是花脸唱腔,独具秦巴山区“喊山”特色,高亢激越,粗犷豪放。如巴中川剧《包公铡侄》里,包公唱的“襄阳梆子”还有秦腔的“吼”“喊”痕迹。
巴渠河川剧在音乐方面使用端公用的大锣鼓等民族打击乐器和民族管弦乐器。新中国成立后,慢慢改成了正规的川剧锣鼓和民族管弦乐器。1966年改唱样板戏后,加上了小号、长号、圆号、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等管弦乐器。巴渠河川剧的灯戏唱腔,多是来自于民间,土生土长的山歌、民歌和民俗活动演唱的曲子。因此,巴渠河川剧具有浓郁的大巴山乡土气息,加之与省外移民带来的戏曲艺术互相学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深受民众喜爱的巴渠河川剧。
据悉,从清代中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巴中城乡各地场镇先后自办过“永兴社”“畅乐园”“乐乐园”等四五十个川剧玩友班社,有的既能开展川剧座唱,又能登台化装演出,有的还是专业川剧科班,他们为发展巴渠河川剧作出了贡献。
data/attachment/forum/2019314/3-1.jpg
三、匠心坚守传承
“文革”结束后,沉寂多年的巴渠河川剧重新活跃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巴渠河川剧艺术与时俱进,创作小幕川剧《马虎大夫》、中幕《友谊桥》、大幕现代川剧《巴山作证》《山妹子》和新编历史剧《太子贬巴州》《边关恩仇》《赤身知府》《许都风云》等,先后参加达县地区巴山戏剧节、四川省会演、中国艺术节等,荣获奖励和一致好评。特别是创作的《赤身知府》和《许都行》赞誉颇多。有观众写诗赞叹道:“川北一枝梅,香飘芙蓉城;成名有《知府》,夺冠《许都行》!”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冲击,巴渠河川剧发展困难重重。同时,很多老艺人相继离世,巴渠河川剧院团越来越少、阵地越来越小、观众越来越少、演员越来越老,巴渠河川剧面临断层。因此,抢救、保护巴渠河川剧艺术迫在眉睫。
巴渠河川剧发展到现在,不仅是历史文化艺术厚重的积淀,更是一笔值得后人倍加珍惜文化遗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