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巴渠河”川剧武生行初探
笔者习“巴渠河”武生至今已快40年,最初学戏时,便听父亲和老师们讲:“巴渠河”的有些演法跟其他河道不同。后来又听老艺人介绍,过去“巴渠河”川剧流动演出的戏班多,演出的剧目也多,除了“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戏外,就是武生戏最多了,因为巴渠一带的观众最爱看武戏。因此,研究“巴渠河”川剧武生,对“巴渠河”川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重大。一、“巴渠河”川剧武生在戏班的地位
听老师们讲,新中国成立初,巴中县川剧团(当时叫“巴中县戏曲改进社”)有一位叫邓德连的老艺人,已年近七旬,青壮年时,在“巴渠河”所在地也算小有名气。他戏记得多,可称得上是川北一带有名的“戏母子”(川剧行家)。由于年纪已大,不需他再出台演出,只请他给后辈说戏。但有一天他对剧团管业务的同志说:“今晚上我演一出《三哭灵》吧。”到了晚上,老先生刚出场,观众还鼓掌欢迎,但一开唱,毕竞年老力衰、嗓音不济。老生唱后,上老旦又是一大段唱,然后青衣再上来唱一大板。台上观众不耐烦了,齐呼换戏,并且要求换武打戏。剧团负责人无奈,只好上台对台下观众致歉、解释,并马上改演武戏《盗冠袍》(《七侠五义》中之一段),观众顿时拍手称好。一个小时的演出,刀枪交加,筋斗翻跌,热烈火爆,场上演员个个卖力、台下观众人人喝彩。戏演完后,观众不走,长时鼓掌,并请出邓老先生,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感动得邓老热泪盈眶。观众大声说道:“不是老人家唱得不好,而是我们要看武打戏。”“巴渠河”的观众爱看武戏,由此可见一斑。
二、“巴渠河”川剧武生常演剧目
根据笔者统计,仅新中国成立后,“巴渠河”各剧团演出过的武生戏就主要包括:
(一)大幕戏
(二)折子戏
(三)连台本戏
综上,“巴渠河”川剧最常演的,最能体现“巴渠河”川剧武生的水平及独特风格,广为观众喜爱和推崇的代表剧目有《打红台》《活捉了都》《盗冠袍》《双旗门》《太平仓》《九变化身》《草场刺》《战神亭》《水擒花蝴蝶》《收黑虎》《夜奔杀滩》《水擒高仕杰》《盘河桥》等。
三、“巴渠河”川剧武生行名家
刘德清:川剧武生、武老生,表演细致、功架好,在川北一带享有盛名。他的大刀花表演至今为广大观众及后辈武行演员钦佩和效仿。其拿手戏有《太平仓》《盘河桥》等。
苏敬宝:过去“巴渠河”川剧很少有人演昆腔戏,而他演的昆腔戏《武松打虎》就十分精彩。“蹬打”别致,身段优美,打虎时的功架、神态和气势,令人叫绝。1958年,他在南充川剧训练班上把这个戏传授给了青年演员。
余正派:“巴渠河”著名文武老生兼武生,功架漂亮,形象极佳,特别是“把了功”驰名川北。其拿手的武老生戏如《月下传枪》《战袁林》《打渔杀家》等至今鲜有人能及。同时,他还兼演红生戏,如《斩华雄》《过五关》《水淹七军》等。
陈叙彬:巴中“畅叙科社”出身的武生。开打利落,筋斗飘逸,擅长的武打套了也多。其拿手戏有《水擒花蝴蝶》《盗冠袍》等。
梁承志:巴、渠一带著名武生,长靠、短打兼备,身段优美、功力深厚。他还经常演出一些做工多的文小生戏,如《幽会》《放裴》等。特别是他的“蹁(pián)马”,做起来又高又帅,可称一绝。其拿手戏有《林冲夜奔》《凤仪亭》《双旗门》等。
曹柯:著名短打武生,艺名“小宝驹”,基本功扎实,身段灵巧,在“巴渠河”地区乃至重庆都有一定的名气,同时还是不错的武戏导演。其拿手戏有《侠义夫妻》《武松打店》等。
程仕武:功架好,表演好,擅于刻画人物。其拿手戏有《打红台》《太平仓》《活捉了都》等。
李叙刚:巴中“畅叙科社”出身,本工架了花脸,因功架好、表演好,演出过许多猴戏、短打武生戏,如《快活林》《小西天》《通天河》等。特别是他在《断桥》中饰青儿时,其“抹脸”是一绝,动作既干净又快捷。
易占元:因脸有麻点,人称“易麻子”,多演短打武戏,筋斗翻得高、落地轻。其拿手戏有《战神亭》《水擒高仕杰》等。
这些武生名家均熟谙“巴渠河”川剧的表演艺术特点,对武生戏的表演技艺掌握炉火纯青,同时又发挥了各白的特长,对于“巴渠河”川剧武生行的表演技艺传承和剧目的保护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巴渠河”川剧武生的艺术特点
(一)表演方式与风格
著名武生刘德清饰演《太平仓》中的花云时,在与陈友杰的对打中,将陈打败后提大刀“下场”,一把大刀耍在腰问,左右手臂缠绕,令人眼花缭乱,台下掌声如雷。在见到幼主被搞时,他对陈英杰说“战,你是战不过花老爷,而今幼君已被搞,来,将花老爷绑了”时,将手中大刀一顿,只见大刀在台板上笃、笃、笃直奔敌人而去,即所谓的“大刀走路”,台下叫好声不绝于耳。
余正派老师演《踏五营》(武老生)“月下传枪”一场,在传授义子高怀亮杨门枪法时,把花枪舞得出神入化,而且“枪套子”极多。同时,他把杨艾对义子又爱、又恨、又急的慈父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其他武生名家,或长靠,或短打,都各有专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除了上述已故名家老艺人,后辈武生还有达州的胡德仁,巴中的李兴龙、杨志忠、张华清、李怀仁、何朗星、蔡少全、林光禄,平昌的陈胜春,广安的蒋小明,通江的李仁东,宣汉的刘跃君等(他们中有的已作古,有的尚健在)。他们或长靠、或短打、或翻跌,跟头冲、档了套路多,在巴渠一带,享有盛名,内外行至今仍念念不忘,有的至今仍能上台演出。
(二)常用表演特技
“登台口”:前辈武生陈叙彬在演出《草场刺》的孙策遇刺时,不幸中箭,从地上跃起,冲向台沿,单腿站在台沿上,许久都纹丝不动。李叙刚老师在《专诸刺僚》中,表演专诸端着鱼中藏匕首的盘子,上场时一个大圆场,冲上台沿,也是单腿独立,两三分钟不动,台下掌声如雷。
以上技艺,在现在的川剧舞台上几乎已很难见,因为难度大,有危险,没人学,也就慢慢失传了。
(三)受秦腔的影响
当然,与其他河道相比较,“巴渠河”川剧武生戏不足之处是,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稍显不足,对剧目的打磨缺乏精雕细刻的精神,比较追求形式美和剧场效果,有待今人不断完善与丰富。
五、“巴渠河”川剧武生的未来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欣喜地看到川剧人的坚守与观众的支持。以“巴渠河”地区现在唯一保留的、还经常在演出的巴中川剧团(现更名为“巴中市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为例,该团每月演出两场,场场爆满。2012年,巴中市首个川剧艺术研究会在巴州区川剧院正式挂牌成立,并且主研“巴渠河”,填补了“巴渠河”理论研究的空白。2014年,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渠河川剧艺术展演基地,在达城滨河游园的梨园坛茶园正式挂牌成立。此外,许多市、县剧团如南充、广元、巴中等地都招收了川剧学员,或即将招收学员。
作者:冉劲松,来自《四川戏剧》2017年第5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