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四川巴中通江白乳溪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一、造像点概况白乳溪摩崖造像位于通江县,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造像点又名鲁班石摩崖造像,部分内容李再铃、刘辉光、雷玉华及姚崇新等在有关论著中有简略介绍,《佛教石窟考古概要》亦有提及。
造像共计26龛,分布在四块石包上,为记录方便,以A, B, C, D来分别表示四个石包所在区域。
data/attachment/forum/2019314/白乳溪摩崖造像A区立面分布示意图.jpg
B区造像位于A区左侧约100米处,现存造像5龛,分别位于石包北面及东面。北面从左往右分布第1、2号龛,1号龛下部及2号龛龛底被淤泥掩埋;东面从左往右分布第3至5号龛。此外,在石包西北面有一阴线刻画的经幢。
D区位于A区左侧约200米处,距河谷约3米。现存造像1龛,分布于石包西北面。
现存4区造像中,A区造像保存最为完好,部分完窟造像经现代补塑,其余3区造像风化磨损严重,限于篇幅,本文仅将保存较好的A区第1, 4, 6至7, 9至11及13号龛,与带题记文字的B区阴线刻经幢与第5号采集品简报如下。
二、代表性造像
(一)A区造像
位于A区石包南面,2号完左侧,16号完右侧,为方形双层龛,敞口平顶。外完上部随石龛向后倾斜。外完上壁右侧外部脱落,周围分布有桦孔,完外前方有三级现代条石搭砌的阶梯。内完四壁保存较为完好,有龛媚,龛嵋有装彩,其上造三身飞天,均着裙,腰束带,飘带飘于身后,戴腕钏 、臂钏、跣足。左侧一身,面向中央,蹲坐于卷云上,左臂置于身前,右手置于右腿上。
内龛正壁底部环壁起一坛,中部造一佛二菩萨。
中央佛像结咖跌坐于台座上,头部及双手经修补,头光下部有一横向裂痕,连座现高73厘米、像现高52厘米。佛像头顶有八角形华盖,华盖边缘饰联珠纹、回形纹、团花及兽头,华盖下部垂帷帐,仅存左右侧,镂雕菱形网格纹,其上垂饰流苏、铃挡、珠链等装饰物。佛像有双层椭圆形头光,内层饰莲瓣,外层内侧饰联珠纹及花草纹,着通肩架装,袭装下摆覆座,跳足,双手置于胸前。台座上层为圆形仰莲台,下部为莲茎,莲茎前部有一物,残,雕作山形,下部有一地鬼承托。地鬼面部、双手及双腿残,跪坐于一圆形台座上,着短裙,腰束带,上身瘦骨嶙峋。
中央佛像身后有菩提双树,树上悬挂缨路。左侧菩提树上有一身飞天,头朝下,束发,发辫飘于身后,戴项圈,上着袒右衣,下着裙,跣足,左臂戴双层钏,掌心向上托一盘仙果,双腿戴环。
左侧菩萨舒左腿而坐,头部、双手及右足残,面部、双手经现代水泥修补,连座残高55厘米、像残高45厘米。菩萨有椭圆形头光,分三层,内层饰莲瓣,中层饰草叶纹,外层饰方格纹与如意形纹,束高髻,发辫垂于肩侧及身前,戴项圈,项圈下垂樱路,缨路于腹前呈“X’,形相交后下垂,于两腿前各横过一道折向身后,上着僧祇支,下着裙,腰束带,被帛自两肩垂下,于身前横过一道,绕双臂后下垂覆座,跳足,两臂戴钏,左手似上举于身前,右手横置于右腿上。
龛内正壁及左右壁造众多听法菩萨像,均坐于圆形莲台上,莲台下有莲茎。中央佛像与左右侧菩萨前方雕一排菩萨像,佛像与二菩萨间左右各雕上下两身菩萨像。完左右壁上部造卷云,卷云下各雕上下两排菩萨像。
中央佛像与左右侧菩萨间各雕上下2身、共4身菩萨。上排两身,均结枷跌坐,连座均高约22厘米、像均高约17厘米,发辫垂肩,颈部有蚕纹,戴项圈,披络腋,下着裙,双手于胸前合十。
内龛左右壁上部各造一朵卷云,卷云上各有三身坐像,卷云下各雕两排菩萨像。
左右壁上部卷云上各造三身像,均高约10厘米。左右内侧一身,肩部绕飘带,双手托一物于胸前;中间一身结枷跌坐,内着僧抵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袭装,双手拢于袖中,置于身前;外侧一身双手带钊,持物于胸前。
右壁卷云下部上排造2身菩萨像。左起第一身游戏坐,头部、双手及双腿残损,连座高25厘米、像高20厘米,发辫垂肩,戴项圈,披络腋,着裙,裙摆覆座,腰束带,两腿交叉;第二身仅露出腰部以上,腰部以下藏于一莲苞中,面部残损,高6厘米,发辫垂肩,戴项圈。
内龛左右壁外侧各起一高台,高台上各雕一二层楼阁。左侧楼阁通高87厘米,屋顶饰鸥尾,檐面可见圆形瓦垄,檐下有斗拱,平座周围造勾片栏杆,上层平座上有四像,均残不可识。下层檐面可见圆形瓦垄,檐下有斗拱及六立柱,下层平座周围造栏杆,栏杆下有回形纹及如意纹装饰。平座上共造五身像,左起第一身头部残损,发辫垂肩,戴项圈;第二身有圆形头光,有肉髻,着通肩架装;第三身结枷跌坐,余残不可识;第四身着通肩架装;第五身残不可识。
左右侧楼阁下方由内至外各造一佛一菩萨。佛像均倚坐于双层束腰方形台座上,头部、双手均为补塑,像均高约35厘米、连座均高约11厘米。两尊佛像均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颈部有蚕纹,内着僧抵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袭装,衣摆下垂覆座,跳足,双足各踏一圆形仰莲小台座,莲台下有莲茎,佛像左手抚左膝,右手上举于身前。
左侧一身双手经现代水泥补塑,连座高51厘米、像高39厘米。右侧菩萨连座高46厘米、像高34厘米,双手戴腕钏,右手握左手手腕置于腹前。
3号龛
龛内正壁造一尊佛像。佛像立于一方形台座上,颈部以上及右手经现代补塑,胸前有一斜向裂缝,左足及台座前部残,现连座高270厘米、像高250厘米。佛像有圆形头光,螺发,有肉髻,面部丰圆,双耳硕大,颈部二道蚕纹,着袒右架装,左手置于腹前,拇指与中指相接,食指微曲,其余二指握于掌心,右手处于体侧,头微向下倾。
位于A区石包西北面左侧下层,3号龛右侧,6号龛左侧。双层龛,外完完顶及左右壁中上部外侧均脱落,左壁为现代水泥修补。外龛完形不识;内龛为拱形完,龛顶外侧脱落。内龛两侧龛面上部饰卷草。外龛平面呈横长方形,内完平面呈“U”形。外龛右壁外侧下部有一方形桦孔。完壁面及造像经装彩。外龛残宽224厘米、残高175厘米、深160厘米;内龛宽144厘米、残高157厘米、残深100厘米。龛向323度内龛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像。内龛正壁中央造一尊佛像。佛像倚坐于方形束腰覆莲座上,头、颈部、双手及胸前衣纹为现代补塑,现连座高120厘米、像高113厘米。佛像头顶有一圆形华盖,华盖下部残损,边缘饰联珠及四兽首。佛像有三层头光,内、中层为圆形,外层为尖桃形,内层饰莲瓣,中层饰太阳纹,外层饰卷草。佛像颈部残存二道蚕纹,着双领下垂式袭装,身前衣纹呈“U”形,双手置于身前,双足各踏一个圆形莲座。主尊身后有方形靠背,靠背边缘饰一周宝瓶。靠背上端两侧各立一只鸟,面向中央,尖咏长颈,曲颈于身侧,口中含一颗宝珠,立于覆莲上。靠背左右侧分三层,上层各雕一个兽头,怒目圆睁,嘴大张,嘴中吞一只兽;中层各造一个覆莲台,台上各造一只兽,兽前半身立起,后肢蹲地,面向完外,兽身上各跨坐一身童子,童子抓兽颈部;下部各造一身力士,双腿屈膝,张开坐于台上,似戴兜黎,颈部青筋暴露,着甲,跣足,左手叉腰,右手上举承托上一层。佛像左右侧自完底伸出一棵菩提树,枝叶向上延伸,遍布龛顶。
内龛左右壁外则各造一身菩萨像,立于圆形仰莲座上。菩萨均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戴项圈,项圈中部垂饰草叶状装饰,身前缨路繁复,上身披络腋,下着长裙,腰束带,裙腰外翻,被帛自双肩垂下,于腿前横过二道,绕双臂垂于体侧,跳足,双臂戴臂钏。左侧一身右手残,头部及双手经后代补塑,连座高90厘米、像高76厘米,头光饰放射状草叶纹,外层饰卷草,束髻戴冠,冠上饰花草,增带及发辫垂肩,面部丰圆,颈部四道蚕纹,左手于腹前斜持一支长茎花苞,右手垂于体侧。右侧一身头、面部及颈部经后代补塑,双手残,现连座高86厘米、像高73厘米,头光内层装饰莲瓣,外层装饰卷草纹,增带垂肩,颈部残留二道蚕纹,左手于腹前托似托一圆盒,右手屈肘置于身侧。内龛左右壁外侧近完口处各造一身天王像,均立于山形台座上,上着甲,下着裙,足着靴,腰束带,飘带穿腰带后绕双臂垂下,双足踏一小鬼。左侧一身头部为补塑,现连座高90厘米、像高53厘米,左手握飘带上举于头侧,右手叉腰,腰向右扭,左腿微微屈膝。右侧一身头部为补塑,右手残,现连座高87厘米、像高55厘米,左手叉腰,右手似屈肘举于身侧,腰向左扭,右腿微微屈膝。内龛龛底中部伸出莲茎和莲叶,承托佛像及两侧弟子、菩萨、天王像台座。
内龛左右壁底部近完口处外侧各造一身力士,立于山形台座上。二力士均有圆形头光,发带飘于头侧,上身赤裸,肌肉隆起,下着战裙,腰束带,裙腰外翻,飘带自头后绕双臂穿腰带垂于身侧,跳足。左侧一身头部经现代改刻,左手及右腿残,现连座高90厘米、像高67厘米,左手上举,右手伸于身侧,腰向左扭。右侧一身头部经水泥补塑,双手残,现连座高90厘米、像高66厘米,左手握飘带伸于体侧,右手上举于头侧,腰向右扭。
内龛龛底前方5壶门,外完左右壁底部各起一台,台前部亦各开1壶门。壶门上部内侧边缘呈波浪形,壶门内各造一身伎乐,均束髻,双臂戴911,下着长裙,飘带绕双臂飘于身侧,跣足。内完完底前方左起第1身,结枷跌坐,双手于身前弹琵琶。第2身及第3身,呈立姿,左手上举,右手伸于身后,腿微曲,腰向右扭,做舞蹈状。第4身,结枷跌坐,双手于胸前持一乐器,残不识。第5身,结枷跌坐,双手持一把长笛于头右侧做吹奏状。外完左壁底部一身,结枷跌坐,双手于身前持饶拔。外龛右壁底部一身,结枷跌坐,腿上似横置一筝,做弹奏状。
右壁菩萨像仅存膝部以下,可见着长裙、佩缨珞,被帛垂于身侧。菩萨左侧伸出一莲茎,莲茎上承托一圆形仰莲台座,台上有一立像,立像头部及左手残,连座残高47厘米、像残高39厘米。立像束髻,增带及发辫垂肩,颈部二道蚕纹,戴圆形项圈,项圈两侧垂下二缨路,缨路于腹前呈“X”形相交,下着长裙,腰束带,裙腰外翻,被帛自两肩垂下,于身前横过二道,绕双臂垂于体侧,跳足,左手持一支长茎莲蕾上举于肩侧,右手握飘带垂于体侧,腰微左扭.
位于A区石包西北面下层右侧,4号龛右侧,5号龛正下方,为外方内双重檐佛帐完。外龛完顶及左壁上部脱落,内龛檐左侧残。外龛敞口平顶,内龛双层檐檐顶右侧均有鸥尾,上层檐面饰卷草,下层饰缠枝花叶。两侧完面饰卷草,左右上部各造一身飞天,身下有祥云承托,面朝完内,发辫垂肩,飘带于身后绕双臂飘于上方延伸至龛嵋中央。左侧一身风化严重,左手伸于身后,右手不识;右侧一身戴项圈,双手戴钏,左手于身前托一圆形物,右手置于身后,掌心似托一颗宝珠。内外龛龛底之间起一台阶,高70厘米,台阶外侧边缘装饰覆莲瓣。外龛平面呈横长方形,平面呈宽“U”形。外完右壁外侧上、下各有一方形桦孔。完壁面及造像经装彩。外完残宽133厘米、高148厘米、深80厘米;内龛宽96厘米、高92厘米、深28厘米。完向32度。
主尊左右侧各造一身弟子像。弟子均立于圆形覆莲台座上,有双层圆形头光,双手于胸前合十,跳足。左侧一身腿部有一条裂缝,面部及双手经现代补塑,连座高54厘米、像高43厘米,面相老态,额上有皱纹,颈部青筋暴露,着半披式架装,右衣襟搭左肘垂下。右侧一身面部经后代补塑,连座高54厘米、像高43厘米,颈部二道蚕纹,着双领下垂式袭装,右衣襟搭左肘垂下。
左右侧弟子与菩萨像之间均有一菩提树,菩提树枝叶延伸至完顶。
正壁坛前中央造一枚狮头,怒目圆睁,面部完外,口中伸出莲茎,承托正壁主尊双足所踏小台座。其左右侧各有一狮,均身侧朝向中央,怒目圆睁,左侧一身前肢立起,后肢蹲踞,回首完外;右侧一身尾部上翘,做行走状。
外龛右壁中部开一个方形浅龛,龛宽30厘米、高23厘米、深4厘米,完内正壁造三身供养人立像,均风化严重,由内至外第1, 2身,均着窄袖长袍,双手拢于袖中置于腹前,第1身,残高20厘米;第2身,残高17厘米。第3身,残高15厘米,着广袖长袍,双手似于胸前合十。
7号龛
外龛平面呈横长方形,内龛平面呈宽“U”形。外龛右壁下部有一方形桦孔。龛壁面及造像经装彩。外龛宽90厘米、高100厘米、深53厘米;内龛宽63厘米、高61厘米、深32厘米。龛向47度。
佛像左右侧各有一身弟子像,立于圆形仰覆莲座上。弟子均有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式架装,右衣襟搭左肘垂下,跣足。左侧一身面部经补塑,双手残,连座高43厘米、像高38厘米,双手相交置于胸前。右侧一身面部残损,连座残高46厘米、像残高39厘米,内着交领衣,双手于胸前握一个圆筒状物。
内龛右壁底部近完口处外侧有一力士像,立于山形台座上。力士头顶经现代修补,连座高45厘米、像高38厘米,有圆形头光,束髻,上身赤裸,肌肉隆起,下着长裙,腰束带,裙腰外翻,飘带自头后绕双臂穿腰带垂于身侧,左手握拳垂于体侧,右手上举于头侧,五指张开。左壁近完口处外侧原应有一身力士像,现仅存一个圆形凹槽。
9号龛
内龛正壁底部环壁起一高约3厘米坛,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中央佛像结枷跌坐于圆形束腰仰覆莲台座上,头、颈部、双手及胸部以上经补塑,右手残,现连座高45厘米、像高31厘米,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腹前衣纹呈“U”形,衣摆覆于座,左手置于左腿上,右手似上举。台座束腰处呈瓜棱状。
左右弟子像外侧各造一身菩萨像。菩萨均立于圆形覆莲台座上,有尖桃形头光,束髻,缯带及发辫垂肩,颈部二道蚕纹,双手戴钏,下着长裙,腰束带,裙腰外翻,被帛自双肩垂下,于腿前横过二道,绕双臂垂于体侧,跳足。左侧一身头部及双手残,连座高42厘米、像高38厘米,面部丰圆,右手于腹前托一物,左手覆于物上,腰微左扭。右侧一身头及面部残,连座残高45厘米、像残高46厘米,上斜披络腋,右手于腹前托一尖桃形物,左手覆于物上,腰微右扭。
连座高49厘米、像高30厘米,左手垂于身侧,掌心向下,右手上举于头侧,手中持一剑长棍形兵器,腰向右扭。
10号龛
内龛底部环壁起一高约5厘米的坛,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内完正壁中央造一尊佛像。佛像结枷跌坐于方形仰莲台座上,面部经水泥重塑,双手残,连座现高52厘米、像现高37厘米。佛像有内椭圆外尖桃形头光,着通肩架装,身前衣纹呈“U”形,双手置于腹前,仰莲台座下部另有一扁方台。
内龛左右壁各造一身菩萨立像,均立于圆形仰莲台座上。菩萨均有尖桃形头光。左壁菩萨头部及双手残,面部经重塑,上半身风化残损严重,连座现高46厘米、像现高40厘米,发辫垂于身前,颈部有蚕纹,戴项圈,项圈中部下垂一条缨路于双腿间,下着裙,腰束带,裙腰外翻,被帛自两肩垂下,绕两臂垂于身侧,跳足,左手斜放于腹前,右手上举置于胸前,双手似有持物,残不识。右侧菩萨头部及左手残,面部经重塑,连座现高45厘米、像现高38厘米,戴冠,发辫及增带垂肩,颈部有蚕纹,戴项圈,披络腋,下着裙,腰束带,裙腰外翻,被帛自双肩垂下,于身前横过两道,绕双臂垂于身两侧,左手持被帛垂于身侧,右手上举于身侧,持柳枝。
内龛左右壁底部近完口处外侧各造一身力士像。力士均立于山形台座上,面部经重塑,有圆形头光,上身赤裸,全身肌肉隆起,下着战裙,腰束带打结,裙腰外翻,跣足,飘带自头后下垂,绕双臂,穿腰带垂于身侧,双手带腕钏。左侧一身连座现高51厘米、像现高37厘米,左手上举于头侧,似托一物,残不识,右手掌残,下垂于身侧。右侧一身双手手掌残损,连座现高52厘米、像现高42厘米,左手斜放于身侧,右手上举于头侧。
外龛左右壁下部各开一个方形浅龛,完内各造一身供养人立像。左侧小完宽18厘米、高37厘米、深2厘米,龛内造一身女像,风化严重,仅存轮廓,高34厘米,束髻,脸部丰腆,双手拱于胸前,着鞋,身后有浅浮雕下垂衣纹。右侧小龛宽22厘米、高41厘米、深2厘米,龛内造一身男像,风化严重,仅存轮廓,有烟熏痕迹,像高40厘米,戴冠,脸部丰腆,着圆领长袍,腰束带,下着鞋,双手拢于袖中,置于胸前。
位于A区石包东北面中部下层,10号龛右侧,12号龛左侧,为外方内双层檐佛帐形龛。外龛敞口平顶,内龛上层檐经水泥补塑,檐顶有鸥尾及圆形瓦当,下层檐檐顶有鸥尾及山花蕉叶,檐面饰方格团花。檐下垂帷慢,帷慢中部残损,帷慢上部饰倒三角纹饰,中部镂雕菱形网格纹,垂饰铃挡及华绳,帷慢下部有联珠纹。帷慢下左右有立柱,立柱前方饰两列方格团花纹。外完平面为横长方形,内完平面为宽“U”形。完壁面及造像经装彩。外龛宽100厘米、高112厘米、深55厘米;内完宽56厘米、高72厘米、深28厘米。完向74度。
佛像左右侧各造一身弟子像。弟子均立于圆形覆莲台座上,面部经重塑,有圆形头光,跣足。左侧弟子连座现高43厘米、像现高35厘米,颈部青筋暴起,着交领架装,架装右侧衣角搭于左臂外侧,内着裙,双手于胸前合十。右侧弟子连座现高43厘米、像现高35厘米,着交领袭装,内着裙,左手斜置于腹前,持串珠,右手搭于左手外侧。
内龛左右壁底部近完口处外侧各造一身力士像,力士头部均经重塑,立于山形台座上,有圆形头光,束髻,发带飘于头后,颈部青筋暴起,戴项圈,上身赤裸,全身肌肉隆起,下着裙,腰束带,裙腰外翻,跳足。左侧一身,连座现高49厘米、像现高41厘米,飘带自头后下垂,于手臂后各绕一小圈.经腰带乖于身两侧,戴臂钏、腕钏,双手掌心向外,上臂平举,小臂竖放,握飘带垂于身两侧,双腿交叉站立。右侧一身,右手残损,连座现高51厘米、像现高41厘米,飘带自头后下垂,于身两侧各绕一圈,经腰带,垂于身侧,左手戴臂钏,上举于头侧,手中持一柄长条形物,上半部残,似为一伞。
13号龛
内龛现存一佛二弟子一菩萨二力士像。内龛正壁中央造一尊佛像。佛像结咖跌坐于圆形仰覆莲台上,头部、双手及胸经后代补塑,现连座高66厘米、像高37厘米。佛像头顶有六角形华盖,华盖下部残损,华盖上部饰卷草、垂珠链。佛像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内着僧抵支,腰束带,外着双领下垂式架装,双手置于身前。台座上部覆帷慢,束腰处呈瓜棱状,雕壶门。
内龛右壁有一身菩萨像。菩萨立于圆形束腰仰覆莲台座上,头部经修补,左手残,现连座高62厘米、像高50厘米,有尖桃形头光,增带、发辫垂肩,颈部残存二道蚕纹,戴圆形项圈,双手戴钏,下着长裙,腰束带,裙腰外翻,被帛自双肩垂于身侧,跣足,左手于腹前托一圆形物,右手覆于物上,腰微左扭。
内龛左壁底部有一圆形凹槽,原应有一菩萨像。
(二)B区造像
幢身呈竖长方形,幢顶檐角弯曲,左右檐下各悬一铃档,顶上有三个圆钱状物,上有一尖顶,两端饰卷云,卷云下个各悬一铃档。幢座呈三层叠砌台阶状,上有一椭圆形物,两边各伸出草叶状物,台阶两侧上方有卷云。碑左下有题记一则,楷书,左行:广政廿四年正月十/五日设祭口斋/永为供养
三、采集品
龛内中央残存一三层圆形头光上部,内层边缘饰联珠,中层饰莲瓣,外层饰卷草。龛外左侧阴刻一长方形题记框,四周边缘饰卷草。残宽72厘米、高48厘米。内有题记1l列,满列21字,楷书。全文为:大宋元枯五年岁次庚午九月二十三日乙酉重建斯/佛度具舍财税户弟子姓名留刻之于后/税户地主谢新谢龙谢稽谢口谢容谢盈口人/程式何宣毕用罗晃口口杜口杜周李东程口/程充程意程为姚通白口罗秀李口罗月杨志/香显杨遂唐仙口税户侯口侯口二名口口蓬州伏虞县人年(?)充广……/赵氏范氏罗天枯女口娘子九口子……/……寺前……
四、题材与年代
1号龛为西方净土变,完内雕一佛二菩萨与众多听法菩萨像,完左右有天宫楼阁。西方净土题材四川各地均有分布,约7世纪出现,流行时间较长,如1号龛这种形式的西方净土造像出现于天宝时期,目前多见于川北,数量不多;该龛造像与巴中西龛53号龛及广元苍溪阳岳寺2号龛相似,年代应亦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
7, 9及13号龛,造像组合均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7及9至11号龛均为外方内佛帐形龛,9号龛内龛为单层檐佛帐,余均为双层檐,所有龛内龛龛底前部均雕有二狮,10号外龛左右壁造供养人。此类造像组合与完形搭配以开元天宝时期尤为流行。此几龛造像风格同巴中西龛32号龛、北完33号龛及三江龙门山3号龛非常相似,应为盛唐时期造像。
5号采集品根据其形制及大小判断,极有可能原为3号龛左上部,后脱落,其外侧有一则元佑时期重建佛像的题记。
另据资料记载,白乳溪摩崖造像有“开元廿”“唯大唐天宝元年口月”文字题记。此次调查未见。
调查单位: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通江县文物局
绘图:赵川
执笔:白彬、余靖、龚道勇、赵川、干倩倩、邓宏亚、雷玉华
(由于引用文献太多,本文删除了参考文献及脚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