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2:43:39

[文化]平昌有个水乡文学社

一、社团,因文学而聚集
在平昌,和陈杰、罗春燕一样怀着文学梦想的人还有很多。何成是水乡文学社秘书长,读初中时就喜欢看报、读书。1989年,何成在《通川日报》发表了一首诗歌,收到了8元稿费,欣喜许久。苟文华读初中时,喜欢誊抄古诗词和诗歌,心里一直怀揣着文学梦想。
                                          data/attachment/forum/2019314/2-9.jpg

“我们文学社的中心工作就是联络文学爱好者,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正确引导并不断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多出人才,多出作品,多出精品。”陈杰说,这是他组建文学社团的初衷,也是文学社以后重要的工作重点。
“水乡文学社成立后,不仅全体社员积极创作,把文学社当作学习交流的重要舞台,大力支持文学社工作,还得到了社会、部门、企业的支持,为文学社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条件。”陈杰说,平昌县水乡文学社现有社员200余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1人、省作协会员15人、市作协会员30余人。
二、期刊,因热爱而坚持
《水乡文学》主要栏目有“宿命平昌”“人在他乡”“明日之星”“他山之玉”“文艺漫谈”等栏目。其中,“宿命平昌”,主要是发表在平昌工作、生活的作家的作品;“人在他乡”栏目发表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平昌籍作家创作的作品。“明日之星”栏目刊登一些文坛新秀和学生作品。
                                                   data/attachment/forum/2019314/3-3.jpg



《水乡文学》从收稿、审稿、编辑、出版的过程,离不开每一位社员的辛勤付出。文学社核心成员大都已为人父母,且有工作,甚至有的已成了孩子的爷爷奶奶。“每次出版书刊都是大伙儿利用休息时间、节假日完成收稿、审稿,没有编辑费、稿费,而且大家常常自掏腰包。即使这样,大伙的写作劲头仍然不减。”陈杰说,“出版书刊很累,但每次大家聚在一起交流读书体会、谈创作构思、翻阅出版的文集,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是旁人体会不到的。”



一件件作品、一本本书籍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众多文学爱好者树立了标杆,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爱好者加入文学社。



三、梦想,因热爱而绽放



2017年4月,平昌县水乡文学社一行14人到万家村看望身残志坚却不断追逐文学梦想的刘秀娟。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到了刘秀娟的家,简陋的土房收拾得非常干净,小客厅里既是客人来访的地方,也是刘秀娟读书的园地。



为了不让家人操心,刘秀娟渐渐地做到生活自理,与她相伴的是火钳和轮椅。她把火钳当成她的“加长臂”,她把轮椅当成她的“双腿”,梳头洗脸、穿衣穿鞋、煮饭扫地,这些日常小事她都能独立完成。刘秀娟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家人紧缩的眉头也渐渐舒展。



为了让刘秀娟的文学之梦开绽的更加艳丽,水乡文学社为刘秀娟捐款500元,文学社的成员自发捐款1800元,并带去了各类文学书籍。在罗春燕帮助下,刘秀娟到平昌县人民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得到了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和爱心人士的关怀及照顾,其事迹也得到省、市、县相关媒体的关注。同时,为提高刘秀娟的写作水平,水乡文学社的老师常常给他修改稿件、指导创作。陈杰说,刘秀娟对文字十分热爱,从诗歌到散文,她对命运的诠释、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化为一篇篇有灵性有温度有爱心的文字,刊发在《巴中文学》《巴中散文》等杂志。



      在平昌,怀揣着文学梦想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平昌县水乡文学社在县域内积极开展各类文学采风、文学交流活动,为文学爱好者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努力为繁荣平昌县文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内容来自:《巴中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平昌有个水乡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