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2:43:28

[文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武装斗争

一、解放通南巴
解放通江后,红12师和11师32团经鹦哥嘴、得胜山、杀牛坪战斗,将敌人逼退到清江渡。敌人凭借河道水深流急,妄图阻止红军前进。红军部队绕到清江渡后方的右垭口,截断敌人退路。得知退路已经被截断,与巴中失去联系的敌人极为恐慌,军心涣散,斗志全无。红军全线出击,毙伤敌人1000多,俘敌600多人。1933年1月23日,红军在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浩浩荡荡开进巴中城。红军一进城,首先占领了县衙,砸烂了牢门,释放了犯人。当时正值严冬,衣单被薄的红军将士打地铺睡街沿,对劳苦大众秋毫无犯。同时,红军还把从大地主、大恶霸处没收来的财物,分发给群众。
孙玉书民团,打垮太平山守敌薛廉身团。在此,红军避开敌人主力,留下少量部队牵制敌人,大部队绕道兴马坎,取道关路口,并过了个愉快的春节。在这期间,任伟章的“川北民军”被收编为红四方面军独立师。1月26日拂晓,解放南江最为关键的一仗———甑子垭战斗全面打响。31日,73师全面占领鹿角垭、甑子垭。坐镇县城指挥的刘汉雄眼见南江城失去了屏障,率部经罗家坝溃退至广元一带。73师于2月1日解放南江城。
二、反“三路围攻”
此时,红四方面军共有4个师12个团约1.5万人。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根据敌我情况和川北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决定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
在第二阶段中,红军边打边练边休整,得到了养精蓄锐的机会。无论是正规红军,还是地方武装,都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局势发生显著变化,完全朝着有利于红军的方向转变,全面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
                                                   data/attachment/forum/2019314/3-4.jpg

5月底,红军由东向西乘胜追击,穷追猛打,收复通江、南江、巴中县城,并攻克恩阳、木门重镇,威逼仪陇、广元。至此,历时4个月的反“三路围攻”取得彻底胜利。此次战役,田颂尧损兵折将2万多,被缴获枪支8000余支、机枪200余挺、追击炮50余门。红军不仅收复了川军进占的地区,而且使川陕苏区疆域扩大一倍以上,达3万平方公里,人口逾200万,川陕苏区进入一个巩固和发展的新阶段。
三、三次进攻战役
四、反“六路围攻”
为彻底粉碎敌人的“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经过认真分析,仍然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兵力部署上,集中红军四军全部、九军25师、三十军88师和90师及三十三军共30个团,由徐向前亲自指挥,布防于万源东部和宣汉、达县以南地区,主要对付敌主力第五路。集中三十一军主力、三十军89师、九军27师共10余团,由王树声指挥,在北起广元嘉陵江以东至营山、渠县以北地区,分别钳制一、二、三、四路敌人。三十一军93师287团和92师276团分别布防于通江北边的碑坝和旺苍以北的三道河地区,监视陕南敌军。
                                                 data/attachment/forum/2019314/1-22.jpg

敌人第二次总攻于3月初在西线发起。第一路进攻旺苍坝,第二路进攻恩阳河,第三路进攻玉山场、鼎山场,第四路进攻兰草渡。西线红军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抗击,完成阻击任务后,于3月中旬撤出巴中城,退守通江附近的杨柏河、得胜山一线。第二次总攻历时20余日,敌人在主要方向未获进展。
刘湘为调整内部矛盾,部署第四次总攻,于5月15日在重庆再次召开“剿匪”会议。6月中下旬,红四方面军继续节节抗击敌人,迟滞其进攻,消耗其有生力量。
8月下旬,红三十军全部、九军、四军主力及三十一军两个团,从宣达前线西移。9月2日、3日,敌第三路、第四路分别开始溃退。敌第一路、第二路得悉消息后,相约于9月上旬退出南江。
反“六路围攻”胜利后,川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群全力投入到发展苏区各项事业中,苏区迎来了短暂的和平发展时期。但是好景不长,蒋介石眼看苏区越来越壮大,如鲠在喉,欲除之而后快,策划了更大的“川陕会剿”。1934年底,根据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的战略目标和中央电令,川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首脑机关开始撤离通南巴,西向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并于1935年6月中旬与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于川西懋功。(作者:王志雄 。来自:http://www.scdfz.org.cn/bssz/slzc/content_578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武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