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2:43:07

[文化]民国期间的南江木偶戏

南江木偶全是川戏木偶,头像刻成川戏脸谱,着上色。也分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除一般通用头子外,还有专用头子,如孙悟空、猪八戒、包公、冷云……唱腔也有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音乐、乐器、剧目均与川戏无异,唯乐队与演员的职能不截然划分,乐队人员可同时兼演唱,人少时一人还兼奏两件乐器。
1、桃源张烈班
2、桥坝周益德班
3、东榆杨金芳班
金玉班四处演出,在县内的上两河口,杨家坝、赶场溪、官禄口、沙坝、贵民关、关坝、板桥口、楼子庙、朱家坝、陈家坝唱过。还到陕西境内的两河口、碑坝、黄瓜岭、黎坪等地唱过,足迹遍及通南巴,广及巴山北坡的大片乡村、集镇。
红四方而军来南江,杨大齐父子远走他乡,戏班解散,1935年红军西渡嘉陵江后,金玉班重新聚集。丙子、丁丑年(1936、1937年)南江大饥,俄殍遍地,闻说山河里(指南江北部边远山区)情况较好,金玉班遂到山河里避荒。甲班大木偶因人多开支大,价格高,更新难等缘故而停业。仅乙班小木偶以其较好的适应能力渡过灾荒,生存下来.继续四出演戏。
4、洛坪戴官德班
这批木偶头长18厘米,耳间距15厘米,五官匀称,头型逼真,面部有情,眼簾能开合,眼球可转动,口唇能张闭(至今戴家尚保存一具),共十七,八个,有花旦、小丑、小旦、花脸、老生、老旦、皇生等。蟒 ,靠、褶子、褂子约20件,盔帽、头巾俱全。经戴整饰一新,邀集各行艺人二十余,自己领班,流动演唱。
此班无班名。初时在沙河、八庙、赤溪一带表演,继而到马掌铺、下两口、神潭溪、大河口、杨家坝、官禄口、新店子等地,大黑滩(广元境内)、长池坝、镇子坝等地也去过。在汉中,特别受关注,包银较高,每本12元。三中年得钱不少,但全被挥霍,箱子回家过年,班主无所获,还须供班子,于是关箱停业。
5、东榆“义生园”
义生园唱过会戏、贺戏、青苗戏、愿戏、雨戏等。会戏是庆贺神佛,如观音会、大刀会;贺戏是祝贺开张、倒牙、生辰、满月;愿戏是求神保佑猪样清吉、病人早愈、早生贵子、生意兴隆后还愿恶,如牛王戏、药王戏、太子戏、财神戏;天旱求雨叫雨戏;春播求成叫青苗戏。这类戏一日两日,三天五天部可以,时而一家一户,时而挨家挨户地写戏,供给食宿,只付工价。
6、杨文安班及其他
此班有24个头子,系大木偶,曾沿明水两岸去南江多数乡场演出,也去过巴中,广元县境,常演剧目有《四下河南》、《征东》、《征西》、《扫北》、《三义图》、《孝廉图》、《铡美案》、《白蛇传》等50余个。此班于建国后的195年散伙,导具箱仗由乡政府收去,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作为“四旧”焚毁。
长池何文东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购买过一套木偶,聘请长池、下两两地玩友组班,此班曾去五郎庙、麻柳、碑坝、汉中等地演唱,后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出卖。
纵观四十年中,木偶戏曾在南江风靡一时,其数量之多,足迹之广,历时之长,少与伦比。至于它植根于群众之中,备受农民欢迎,也是颇为少见的。可是也足见山区群众文化生活的贫乏。
1979年长赤公社管委会从新店购回木偶一堂(系建国前李大成班木偶),集合街道玩友艺人及爱好者组成木偶剧团,有演员15人,南江县川剧团退休艺人余长春任团长,谯元恩任副团长。建团初,公社借支1200元作基金,逐年从演出收入中扣还,演员吃社队企业粮,从总收入中留30%作为积累,10%作业务开支,以60%作为演员工资,工资由民主评定。演出采用售门票和包场两种方法,每票1角,每场20-25元。木偶剧除在县内表演外,先后去过通江、旺苍、苍溪以及陕西宁强、南郑等十儿县,颇受欢迎,剧团不畏寒暑,不辞辛若,穿行于山区场镇村舍为农民服务,团长余长春并为此而病故。考虑到老艺人不适于长期奔波,1982年,该团人员全部遣散、转由何文东私人承包,不久告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民国期间的南江木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