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建文帝在通江的风流往事(与何氏女的故事)
建文皇帝《明史》的《明史纪事本末》则只持“由地道出亡”一说。这千古之谜,也非我们一时半会可以解开的。诸位权当小说看吧。
朱允炆,朱元璋之孙,太子朱标之子。太子死后,立为皇太孙,洪武末(1399 年)即位,在位四年,年号建文。其叔叔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名“靖难之师”),历经四年,破应天(明初定都应天,即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 传说,他并未直接当和尚,而是流亡到了川东北一带。
永乐二年(1404 年),他绕道云南、贵州流亡到四川重庆后,途经江北县兴龙小溪正渡溪桥时,突闻追兵将至,慌忙投入一小庙,藏于佛座之下而幸免。后来,人们把此庙命名为“龙藏庙”,小溪之桥命名为“回龙桥”,小河命名为“御临河”。永乐三年二月,建文皇帝由随他出逃的翰林院编修程济,带领去邻水县找到了前任朝廷太傅(建文皇帝的老师,亦曾任西京监察御史而辞职还乡隐居)的杜景贤。杜景贤为他在邻水县河畔修建了观音寺,作为藏身之所。建文皇帝住下后,觉得什么都好,只是少了一口水井,于是拔剑插入泥中,一股清泉涌出,随即在泉边修了“清风亭”、“磨石棋盘”,作娱乐之所。后来,人们把邻水河的这一段改名“御林河”,把因与建文皇帝有关系而“免于纳粮”的观音寺改名“无粮寺”,水井改名“剑井”,小桥改名“御临桥”。建文皇帝在此写过不少诗作,流传下来的一首: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风还丹 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永乐五年(1407 年),明成祖朱棣得知建文皇帝和旧臣们的行踪,派人扑向四川。建文皇帝和随臣们怕被发现,决定另迁居地,于是到了巴州麻石(今平昌境)佛乐寺隐蔽。在此期间,常登高山,遥望京阙,故后将佛乐寺(已毁)改名“望京寺”,今平昌望京乡亦由此得名。
建文皇帝在佛乐寺隐居期间,以僧人身份云游到了通江城的南寺。
建文皇帝在通江南寺落脚,一住数年,在一个严寒的冬天,他大病初愈,散步来到通江城东郊,见一小店,便进店去买酒吃,从此便与这个小店结下了不解之缘。
原来这家小店是姓何的母女俩开的。何家母女,孤女寡母,生活无着,在这大路旁开了这家小酒店,卖些酒菜饭食。为了招徕顾客,在门上写了一副对子:店小能容八方客;酒香不解四时春,
开初进店吃酒的人很少,由于母女俩热情大方,来客才逐渐多起来。
一天晚上,老妈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金龙绕屋三转,整-个屋子金光闪耀,把她惊醒了。她醒来才是一梦,但不知是凶是吉,便叫醒姑娘问个明白。这姑娘(后人查明叫做何玉兰),年方十八,不仅仅人才俊秀,而且天分聪明,幼年曾受父亲教诲,懂得一些诗书文字,对各种事物都有独特的见解,所以她妈妈有事总是询问她。姑娘听妈妈讲完奇梦,便说:“妈妈,这是个喜梦,明天一定有贵人到家。”妈妈听后不再惊恐。
第二天,是一个阴冷的天气,半天过去了,也不见人来店。午后下起了雪,雪花纷纷扬扬,妈妈打趣她:“今天天冷,把贵人冻住了,不能来了……”
话音刚落,突然门外走进一个人来。看上去,衣着不华,面带愁容,但仪表端庄,彬彬有礼,进屋便向老妈妈拱手问好,然后选一座位坐下来。此人正是建文皇帝。老妈妈热情地征询了来意,便端出炭火让客人烤。接着姑娘炒来了菜,老妈妈温来了酒,建文皇帝边饮酒,边像熟人一样同老妈妈叙谈起来。酒后,建文皇帝没有马上就走,他觉得自从逃离宫廷以来,还没有看见过这样热心肠的人,他一时兴起,便吟起诗来,诗日:
巴山小径慢探寻,且把通邑作金陵。眼前霰雪纷纷下,寄情南岭一枚春。
吟罢,到荷包里去掏钱,可是怎么也掏不出一文钱来,显得十分尴尬。老妈妈见他窘态,忙说:“客人既然住此不远,改日再来付钱不迟。”
建文皇帝离开小店,这天就再没有人进店了。晚上母女闲谈,想来想去,觉得这人举止不俗,并非等闲之人。特别是他吟诵的“寄情南岭一枝春”,更是气魄不凡,寓意深远,非同一般诗句。如今通江城东的“南岭上”本来地处城东而称之“南岭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隔了一天,建文皇帝来付酒菜钱,老妈妈知他并非一般人物,所以不仅不收钱,还将仅有的一只鸡杀了款待他。当时建文皇帝并不解其意,只知道这家待人很热情。所以后来又经常到店里同老妈妈闲聊。慢慢地人混熟了,说话也没有什么拘板了,老妈妈便要将女儿的终身许他。建文皇帝听后,感动地说,“我一个流浪僧舍的异乡人,要是成了亲,她要受苦啊!。何女听后,给“僧人”写了《相伴》一诗:
你是山中松柏林,我乃树傍杠香藤。纵遭天千和雨淋,薄藤不离树干身。
由于何氏母女的真诚,建文皇帝于是便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了她们,并且将一首诗文赠给了何氏母女,其诗云;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幄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迴,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款欠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袞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鸟早晚朝。
表示等朝廷取消对他的追杀令以后一定娶她。
又隔了几年,朱棣认为大权在握,政局已稳,对建文皇帝的追杀也就放松了。建文皇帝便决定回到朝廷看看,以便迎娶何氏女。他临走时,来向何氏母女俩辞行,并表示他回到朝廷,,一旦无事,便派人前来接她。
何姓族长在建文皇帝走后,见小店母女俩不仅积蓄了一些钱财,又结识了一个落难的帝王,便想讹诈她们。敲诈钱财总得有个借口,便派人到姑娘家为他一位亲戚提亲事。姑娘终身已许于人,怎么又去答应他人呢?只得婉言推辞。族长见母女不允,便说:,“你孤儿寡母,作不得主,姑娘的婚事要由我这一族长作这个主。”这下可把母女俩难住了。老妈妈不得不将女儿的终身已许与人的事说了出来。族长一听,i,觉得有了把柄,哼了一声说:“女儿许亲,谁人为媒,谁人为证?我常听人讲门门风不正,今天你自己招认了,这事就得按我们何氏的家法处理。”
所谓家法,母女俩都知道,轻则毒打,重则致死。怎么办呢?母女俩懂得,族长之意不外是为了诈钱,便找人去向族长说情,结果数年的积蓄全都耗尽。为了这事,年老的妈妈一病不起,不久就与世长辞了。姑娘见妈妈去世了,未婚夫一去也元音信,眼下不仅家财一空,连名声也被说得一沓糊涂,一气之下,也悬梁自尽了。
建文皇帝在回朝廷的路上又遭朱棣追杀,于是又返回通江。到了通江,当他前往何氏母女家看望时,当地人告诉了何家的实情。建文皇帝悲痛已极。建文皇帝为何氏姑娘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并修起了高大雄伟的陵墓。陵墓外面是一座高大牌坊,里面是两进的一行大石山,四周是围墙。这陵墓后来被人们称做“姑娘坟”。建文皇帝还在城东门为何氏女建了一道高墙,墙上书写了“贞烈墙”三字,下面有一座六尺高的石碑,将何氏姑娘的身世镌刻于上。还请一人长期看护陵墓,在陵墓右侧专门为守墓人修了一幢长三问的房舍供他居住,又在墓地附近购置 5亩田产,作为守墓人的生活保障。
通江县的何氏宗族,也捐资在姑娘的墓地右侧修了一座观音阉,亦即全县何氏的清明会址,常住数名僧人,为姑娘念经守墓,直到新中国建立为止。(该庙一直被称之“娘娘庙”,庙前修一华表,高5米,设三门,中门石刻对联:“微水永著仪容杳;圣德昭彰遗迹留”橫扁是“皇恩宠赐”四个镏金大字。左右门联分别是:“ 水秀山明,山叠水,水叠坡,龙飞凤舞;物华天宝,天连物,物连根,玉砌金雕”和“贤媛贞静”及“流芳千古”两幅橫额。该庙1954年城市建设时被毀,实在令人挽惜。但如今城东的“南岭”,本来地处城东而被称之“南岭上”,就是因为皇帝金囗玉牙的“寄情南岭一枝春”而从此改称南岭,至今未变,也可以证实这一史亊。)
建文皇帝安葬了何氏姑娘后,悲愤交加,就离开南寺,到通江县境北边的五佛岩的五佛寺,真正当了和尚。后来,又流亡到了广元青川老庙的华严庵,住到寿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