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2:42:30

[故事]章怀太子李贤巴州遗迹及其故事


      “太子贬巴州”的历史故事,在巴中地区流传了千多年,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宫廷生事太子被贬
      章怀太子叫李贤(654 年一 684 年),谥号章怀,系唐高宗第六子,一代女皇武则天亲生的第二子。幼年始封路王,少时封沛王,18岁时封雍王,上元二年(675 年)立为太子。高宗诏他监国,处理国政。这时,高宗已患严重的“风疹”,不能听朝,政事决于武后。其时,朝廷有一个叫明崇俨的近臣,以擅长驱鬼消灾的符箓之术,而得到武则天的信任。调露二年(680 年),因明崇俨为人所杀,武则天疑为李贤所为,母子间顿成剑拔弩张之势。武则天遂命人“察访太子平素阴私”,并诏抄太子住宅,“于东宫马房搜集皂甲数百领”,李贤由此获罪,虽有父皇(高宗为其解护,但武则天按其“心怀忤逆不可赦”,以“反叛罪”废为庶人,幽于别所,另立李显为太子 (高宗之七子,武则天所生第三子)。
      《瓜辞》刺母太子遭杀
      开耀元年(681 年),李贤被流放到巴州(今巴中市)。李贤到巴州的两年后,即弘道元年(683 年)十二月,高宗死,李贤之弟太子李显即位。不到两月,即中宗嗣圣元年二月,被废为庐陵王,再立李旦(李显之弟,武则天之第四子)为帝,却又“居于别殿”,亦等于被废.

      李贤有感兄死弟废,自己遭贬,作了《黄台瓜辞》一诗,以刺母后。其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摘绝抱蔓归。武则天见《瓜辞》暗讽于她,遂于文明元年(684 年)三月派左金吾将军邱神绩前往巴州,“检校故太子贤宅,幽故太子贤于别室,逼令自杀”。
      李贤被杀后,葬于巴州城南二里南坝。中宗复位后的神龙初,遣使来巴迎灵柩陪葬于乾陵。睿宗景云元年( 710 年),追封为皇太子,谥号“章怀”。1960 年 3月22日,郭沫若在春暖花开游乾陵时所写《吊章怀太子墓》一诗,除了描述沿途看到的景物变化外,末句也巧妙地阐述了自己对武则天和儿子李贤母子亲疏关系的看法。诗云:

      春至渭滨我亦来,郊原四处杏花开。歧途旧毁灞桥柳,公路新栽国际槐。保卫 均 田思武后,注笺汉 书吊章怀。乾陵陪葬恩殊渥,母爱深浅莫漫猜。

      李贤遗迹留存巴州李贤在巴州的遗迹,到处皆是。

      上马石

      章怀太子被贬到巴州以启,慢慢怄成了重病。许多名医都没医好。后来有个医生对他说:“太子的病不是药可以医好的。只须练武强身,自然疾病脱体。”

      “好,我试试看。”

      那天过后,章怀太子决定开始练武。他要骑马出城,有个侍卫忙来扶他上马。谁知他病害久了,身体虚弱,侍卫连扶三次都没有把他扶上去,最后一次还使章怀太子跌了个四仰八叉,顿时不省人事。摔伤太子要遭杀身之罪,侍卫想,与其被刽子手杀死,不如自己撞死,于是朝石墙上撞去,撞得脑浆飞溅。
      那一次,章怀太子并没有被摔死,只是晕了一阵。后来,章怀太子又要骑马了,别的侍卫不敢再去扶他上马。他知道后就想了一个办法,在马圈侧边放一块三尺高,六尺长的石头。他要骑马的时候,先站上石头,然后踏上马镫,再跨上马鞍就行了。
      当年,章怀太子的上马石,至今还留在古巴州城里。

      望王山

      此山现在已经被打造成为了巴中重要的公园,位于市政府后面。章怀太子被贬到巴州后,心里很不舒服。为了散心,他每隔几天都要渡过巴河,登上巴州城附近的最高山峰——北斗山去望长安,一望就是大半天,临到下山的时候,总是双眼流泪。这样一久,山顶上的树木被感动了,都是弯着腰,低着头,朝着长安的方向“垂首低眉”。章杯太子被杀,且以后又将他的灵柩迎回京都长安陪葬乾陵,人们又上山顶去望雍王章怀太子,于是附近的老百姓把这座北斗山叫做望王山。章怀太子死了一千多年了,望王山的名字依然留在老百姓的口头上,爬望王山登高望远,至今还是当地老百姓的一种风俗习惯。

      书台山

      出巴州城东门,离城70多里的地方。有一座书台山。书台山也是因与唐朝章怀太子有关而得名:

      章怀太子被贬到巴州后,对当地老百姓的读书问题很是关心。书台山下山洼里有一家小财主,家中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只会做庄稼,没有读过一天书。唯独老三聪明好学,读了三年书竟比别的学生读十年还行。可是三年以后,家中不再让他读书了。老三宁愿不要老子的家业,也要再读下去。谁知老子无论如何都不同意。恰好这件事情被章怀太子知道了,特地到那里去找他一家人讲道理,叫他继续读书。并且他就住在后面山上,每天早晨在山上带头读书。小财主一家人看在章怀太子的情分上,只好让老三又读书。老三更加发奋,终于学到了渊博的学识,成了全县有名的文人。后来大家把章怀太子劝学并在山上读过书的那座山叫做“书台山”。

      九龙岭

      章怀太子被贬到巴州,装了一肚子怨气,对于修在巴州城的千岁府也很不满足。他有心在巴州境内另找一处风水宝地,重新修座千岁府。于是,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跑遍了整个巴州,最后走到九龙岭那个地方,实在走累了,就禁不住坐在地上打瞌睡。

      当章怀太子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两个过路人摆龙门阵摆得特别起劲。一个说:“九龙岭这个地方,是个九龙捧圣的地形,有72包、82洞,哪个有福气的人,在正龙脉上修座屋子住下,不封王也得拜相。”

      一个说:“不是章怀太子正在寻找风水宝地修千岁府吗?你何不去给章怀太子报告,说不定能得到一笔赏银哩!”

      “章怀太子是则天皇后把他贬到巴州的,我去报告风水宝地,朝中有人晓得了,我还要受牵连呢!
      “是啊,还是不说的好。”

      两个过路人的话,恰恰被章怀太子隐隐约约听见了。他醒来以后,看见一条一条的山梁像飞腾的苍龙,心中暗想难怪过路人说这里是九龙捧圣的地方。他越想越得意,就去数到底有几条龙、多少个包。可是,他数来数去,只有8 条龙、71个山包这样一来,可把章怀太子急坏了。他认为自己没那份福气,地下的龙都跑了一条,山包也不见了一个。

      其实,他在数“龙”数“包”时自己就站在一条“龙脊上,那条龙、那个包他没数上,所以少了一条龙、一个包。后来的人就在章怀太子数龙数包的九龙岭上,修了一座庙宇叫做“章怀寺”。

      太子岩

      在章怀寺那座山上,有一处高数十丈的悬崖叫太子岩。

      据老辈子传说,章怀太子从九龙岭下来,在山崖上的一个岩洞里休息。那洞上不接天,下不着地,也不知道章怀太子是怎么进去了的。章怀太子还在岩洞前练剑、读书,甚至三更半夜,还可以看见岩上灯火明亮,人影晃动,直到章怀太子遇害后,也不时出现这样的情景。有的人想去看个究竟,就是没路可以上去。
      后来有几个大胆的年轻人,商量来商量去,共同打了一根大篾索,一头拴在崖顶一株松树上,一头拴在胆子最大的那个年轻人腰杆上,让那个年轻人拴着大篾索往洞里爬。并且事先约好,年轻人怀里揣个响铃,如果平平安安进洞去了就不动响铃;如果进不去或者进去碰到啥子妖怪就摇动响铃。守在崖顶的的人,听见铃响,就将篾索往上拉。他们按照事前商量的办法去做,那个年轻人刚刚爬拢洞口,突然洞里走出一个黑大汉来,手中舞着长剑,朝着大篾索猛砍。年轻人眼见大篾索快要断了,他赶忙摸出响铃,使劲乱摇。守在崖顶上的几个年轻人听见铃响,一齐动手拉上年轻人。问:“你看见什么了?”“我看见一个黑大汉拿出宝剑把篾索砍得快要断了……”“啊!”大家去看篾索,跟原来一模一样,没有一点剑砍痕迹。都说:“那是神灵在保护章怀太子,洞里去不得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事]章怀太子李贤巴州遗迹及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