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2:20:29

[故事]平昌县六门场的来历


      据传,宋时僚人(俗称南蛮子)沿长江逆水迁徙,沿着支流,寻其居所。为避兽袭,常将沿河石头凿空,供其居住。“僚人在山谷者,穴居野处”,“穴居”,指的就是在石凿的洞穴居住。僚人凿的穴洞,今六门乡有多处,唯整石洞穴闻名遐迩。此石四壁凿有六个蛮洞(因蛮人居住而俗称蛮子洞),各洞高约八尺,宽约丈许,深一丈两丈不等,底平壁光,防风避雨,冬暖夏凉口故沿河两岸,便得名“六蛮孔”;又因此石顶圆似帽,人们又称“六帽孔”。
      几经沧桑,环境恶变,僚人繁衍无力。死于石槨(同“椁”),无棺木,洞穴便又成了僚人的墓葬,后人又叫这里“六墓孔”。可惜,1984年六门乡修建石桥,巨石被打掉,用作修桥之用,至今仅有遗址尚存。
      不知是沾了此石的灵气,还是这潺潺的溪水滋润着两岸的泥土,“六墓孔”沿河两岸麻柳丛生,小若碗口,大如桶粗,每逢春夏,郁郁葱葱,绵延数十里,甚是喜人。清康熙年间,湖广移民人川,“六墓孔”居户口增,村民和地方官员打算在“六墓孔”上游三叉河建场。随即择良辰吉日准备修建。动工当日,儿个木匠将一根原木抬上马凳,按习俗头三斧砍下,看木屑的飞向,再用其卜卦,占卜吉凶,卜选址是否兴发,定开工是否吉祥。一大师傅“嘭嘭嘭”砍下三斧,只见一木屑飞到两丈以外,正准备前去捡起时,一只喜鹊“喳喳”叫了几声,“扑扑”落地,叼起木屑飞上当空。儿个木匠凉愕不已,只见喜鹊绕头三圈,直往下游飞去。“快追!可能是神仙指路来了。”儿个木匠顿时醒悟,急忙追去。未多时,那喜鹊飞到六墓孔那片麻柳林上空,将木屑丢在林边的一块大草坪中,又“喳喳”叫两声,飞走了。
      几个木匠及后面的人追来一看,果然此地是块风水宝地,清清河水,倒映蓝天,巨石耸立直挂白云;两岸苍翠,碧波荡漾,成群白鹤点缀林间,雀鸟鸣叫,如歌当空……

      众人商议,遂将场址改为麻柳林边的大草坪。起初,多是草房,逐渐为交易和歇息之所,后称“麻柳场”。

      清嘉庆八年(1803年),人称“川北神医”的严会筵和绅士丁福云、王映开聚众募捐,在巨石顶上修起关帝庙。庙耸石上,站高望远,既可观景,又可敬神,来来往往,人流颇多,场镇也日渐兴旺。后几遭火烧,店房无存。人们以为此庙不祥,带来灾难,将其拆毁。而场镇经几度扩建,店房增多,市场繁荣,取和平安定之意,定名为“中和场”。
      民国9年(1920年),杨模之任中和场团总,受“六帽孔”启发,观蛮洞口如房门,更名为“六门场”。从此,“六门”一名,沿用至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事]平昌县六门场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