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李翰林对对子故事四则
一、李翰林吟诗戏县令
李翰林要路过某县城的消息,传到了该县胡知县耳朵里。他为了讨好李翰林而敲诈百姓,在城门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李翰林进城。而翰林为人俭朴,获悉此情后,抄城后的小巷而入,使这个胡知县大为扫兴。在迎风宴席上胡知县吟道:
有艹读作苦 ,无艹就读古。
走路不依古 ,枉自费心苦。
李翰林听后知其用意,巧妙地答曰:
有竹就念管,无竹就念官。
不怕父母管,就怕父母官。
二、兰联成绝对
李翰林出生于通江县兴隆乡含才岭,在朝为官多年。乾隆年间回乡探亲,返朝之日,县令为其饯行,酒酣休息时,县令请李翰林出联吟对。
李翰林想起在乡间路上,曾遇到一位姓兰旳农家女正在采挖兰草花的情景。隨即赋出一联:“窈窕女本姓兰,头戴兰、身穿蓝、手提篮,上南山岚垭去采兰,在路上一男子把路拦,你看她作难不作难?”这副上联竟然难住了县令,在场许多文人亦无人能对。时至今在通江,也还无人对出下联,成了一联绝对。
李翰林临行时,县令奉赠许多财宝和通江兰草春剑,李翰林拒收财宝,按市价付钱买走兰草花春劍回朝。一副上联难倒了当时通江的文人墨客,重金买走春剑兰花的史实,却推动了通江兰花的发展和兰文化的延续,李翰林功不可没。
三、翰林巧答乾隆问
一天,皇上问李翰林:“你们通江出这么多秀才文人,听说风景名胜很多,到底有些啥吗?”翰林说:“石公对石婆,乌龟背大锣,狮象把水口,玉印塞江河。”皇上又问:“你所在之地如何?”翰林就说:“马儿尖尖冒盒合,鹰龙脚下九里岩,平平坎坎转转石,白日滔滔随浪来。”皇上又问:“你们通江炮台有多高?”李翰林答道:“通江的炮台高如天,八尊千佛爬壁山,马岭千佛石牛嘴,十样景色牛角嵌。”
乾隆皇帝忽然提出一个问题:“翰林离家多年,是否思念家庭及老父老母?”翰林说:“我虽国事在身,但并没有忘记爹娘和妻子儿女。”皇上说:“我有一对你若能对起,准你回家探亲数月。”翰林高兴地说:“谢皇上!”皇上出对曰:“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故乡。”翰林即刻对曰:“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皇上甚为高兴,准假数月让翰林回家探亲。
四、智慧护乡人
一天,李翰林正在屋里编书,忽然雍正皇帝来到翰林院,他将雍正迎到屋内,雍正说:“孤听说爱卿近来有事不乐,特来看望。”李大吃一惊,遂随机应变地说:“天这样大旱,我焦虑老家有个大田名古墓田,可能收不起水哟!”雍正说:“这不难,我马上下旨,叫当地给爱卿把水收起就是了。”
果然雍正下了一道旨,要通江县令派人帮翰林家收水。县令得知后,马上派当地老百姓挑水灌田。并且在古墓下面一个田里搭起了公馆,县令驻在这里亲自督战,所以这个田至今还被乡人称为“公馆田”。
但就是这次,皇帝派去通江的钦差,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他来到通江渡口部,见一只山羊咩咩叫了两声,便向山上跑去。他觉得很有趣,又记起李翰林常讲家乡文风不错。他便想考一考通江人,想出了一个上联:“山羊上山坡,山碰山羊角,咩咩!”上船后要船公答对。船公正在为难之时,忽然看到一条牛在河里滚水,他马上对道:“水牛落水底,水淹水牛鼻,哞哞!”钦差听了,觉得通江人确实厉害,遂不敢再刁难了。
钦差回到京城交了旨。雍正皇帝将钦差和李翰林叫到一起,问起钦差传旨收水的事来。钦差将县令亲自督战收水的事一一作了汇报。雍正又问:“常听李爱卿讲,他的家乡文风很好,不知这次去看了,到底怎样?”钦差有意贬低翰林家乡人,回答道:看来不见得。我在李兄家乡,见一位教书先生在看百姓挑水灌田。便给他出了一个对子。“扁担弯弯,一日百里千挑。”这位先生只是摇摇手,没有对起。
李翰林一听,估计是他编造的,想诬蔑眨低家乡人,为了维护家乡人的尊严,必须给予回击。李翰林说:啊,原来他是给你对起了的。雍正问:何以见得?李说:我们那地方的人,很讲究规矩礼节,在尊者面前,从来不正面答对。
雍正又问:“那他是怎么个对法呢?”李翰林说:他们是打哑谜,以手势作答。他把手两摇就表示是“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雍正听了点头一笑。钦差也自讨没趣,自知不是翰林对手,也就不敢再进行诬蔑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