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通江银耳的起源及传播
一通江银耳初产时间及初产地陈河乡李家坡范继孝(1901年生)听其祖父口述,其祖父十一二岁时,即光绪四年(1878年)前后,三溪沟?柏林湾就出现白耳长在人工栽培黑木耳的青杠段木上
银耳作为一种真菌,在大自然中已存在千千万万年了?由于它的生长对自然环境,特别是对温度?湿度?空气有严格的要求与选择,所以在人工栽培以前,它不可能成片地集中生长,只是伴随黑木耳偶然出现于林木和干枯的木材上?又因为它的生长发育需要急遽?大量地消耗寄生主的养分,耳棒上凡是长了银耳就很少或完全不长黑木耳,故耳农们长期把它视为黑木耳生产中的一大“祸害”
通江县的西北方向坐落在温带暖湿气流与北方干旱气流的交汇地,而小通江河(即诺水)支流雾露溪畔的九湾十八包,山丘栉比,溪流盘曲,四周为土寨子?青龙寨?乌林垭?香炉山等高山环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土质肥沃,耳林茂密,是得天独厚的银耳繁殖之乡?其地有雾露台,其雾露薄暮则起,其状非丝非线而成片成团,起时穿林人舍,瞬息布满山谷,仰首而望,不见星月?清晨人林中,但听坠露淅沥,宛如鸣琴,行不数步,衣衫尽湿,登山俯瞰,满沟满壑,一片雪白?及至近午雾露散去,万树水涤,苍翠欲滴?愈是天旱,其雾愈浓,四季皆然?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此地耳农所受偶长“蛇泡子”的“祸害”较其他地方更为严重?在长期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耳农们逐步积累了经验,加深了“蛇泡子”的认识?取食既久,觉得它非但无毒无异味,而且甜润可口,又有祛疾健身之功,于是由“深以为忌”转而有意识地进行培育直至成批生产,逐渐出现了专门生产银耳(的耳农
二通江银耳的传播
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涪阳鄢家沟娃娃岩耳耳耳农组织耳山会所立会碑(今俗称“银耳碑”)载,此地木耳“前色黑,丙申(1896年)俱白,丁酉(1897年)尤甚”
又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涪阳火石岭屈家祠所立石碑则记载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佃大坟茔白耳树及排山得百余金”以更新屈氏宗祠
据文献记载,清光绪末年传人万源县,至迟在民国10年(1921年)已传人南江县?
民国11年《南江县志?物产》记:“近年附城一带复产银耳,产额蒸蒸日上,倘能逐渐推广,其利未可量也?”
银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曾引起民国《四川经济季刊》的关注?民国36年10月《四川经济季刊》第四卷第二?三?四期合刊载赵斌《通江的银耳》一文,对通江的银耳产地进行了粗略的统计:“查通江产耳的地区,可分东北两路,即今第三?四两区?先是北路第三区所属之陈家坝?新场坝沿小通江河,上至青峪口,下至黑窝子,现在逐渐达到第一区之马家坪?大石桥?鸣胜场等地,纵长约二百华里,横约百余华里,产地飞花,不见得普遍,其中也许有不产的地方?此乃北路区产耳之概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