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追忆通江大良城书馆
通江大良城书馆始于清嘉庆初年,位于通江县沙溪镇附近,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创办人为熊廷献,几经风雨,校舍已毁,后清末熊良模惨淡经营,书馆面貌为之一新。解放后,被当地改为小学,经历文革,再次惨遭厄运,至今还有遗址尚存。
嘉庆十年,熊廷献开始在这里建立书馆,经过几年努力,书馆竣工:正中四间,每间宽二丈二,长二丈五、高二丈;两侧各三间,宽二丈、长二丈一,高一丈八,门口三间,宽,长与两侧等,高与正中等,共十三间构成一颗印的形状。设文武两科,文科住左侧,武科住右侧,各三十至四十人,正处为教室。文武科教师皆聘品学兼优在通江有一定声望的人担任。文科以学为主也练武,武科除练武外,兼学文。练武场在东山拥壁梁、石磴、跑马道、射击场等还残存。为了解决教师的炊餐及工资,购置水田四十六亩,载粮四分,座落挖断垭下,作为学田,年产稻谷约八千斤,自购置后,这里改名“学田湾”,现仍这样称呼。
大良城为通江十城之一,四面是悬崖峭壁无路可通,只有人工在石壁上开凿的栈道能上。地势险要,自古皆军事要地。城内有田324亩,旱地140亩,荒山120亩,住120余户。交通极为不便,行路维艰。为了方便学生入学,修石板大道三条;一条到沙溪,二条经小溪口、谢家梁到景家营,一条从小溪口经石垭子到泥溪场。三条路共长八十余华里。从沙溪到大良城有一峡谷。春洪暴发,交通受阻,成了学生入学的障碍。在建书馆时就在峡谷建了石拱桥,不料桥基不固,被洪水冲跨。道光十四年,又在峡谷重建石拱桥,高一丈,长三丈,宽五尺。二次建成定名“高升桥”,以表示凡到书馆求学的,皆能成才入学高中。修桥时,熊廷献已是八十一岁高龄,每天到工地“亲为监修,一凹一凸,罔不经其旨而修平之刀(见道光十四年秋七月刘伯能撰《高升桥碑记》)该桥已有一百五十三年的历史,至今耸立峡谷,坚如盘石,经过几百次洪峰冲击,仍安然无恙。
修了这样大的书馆,这样长的石板道,这样坚固的石拱桥,又为书馆购置了学田,其为地方教育事业的苦心经营,可算尽了最大力气。《大良城义馆碑序》有这样二段记载“有熊生廷献,世习青箱(即世代相传的家学),家居长宁(大良城清属通江县长宁里),独有志于此,诚以文庠较武庠为重,乡学与国学同登。人生事业功名都从此中做起。爱是鸠工老材,度此筑室,不求助之于乡里,征募化于朋友。后屠室而先学舍,独肩巨任.。工既竣而欲勒碑碣,立条约,以垂不朽,因乞序于余,余以兵燹残败之余,为经营藏身之所,此其事非一人所能为,亦非一时所及为者,而熊生独毅然为之,次第修举,期以完缮,以延师儒,以课子弟。复捐囊金,匿义田一分,载粮四分,以作馆师膏火,工资。行见登堂释菜(古读书人以苹蘩之属,祭8.钝先圣先.筛.韵:.一种典礼称“释菜”)。”这段话,对熊廷献建修书馆,作了确切而公正的评价。
熊廷献过后第三代,清光绪初,大良城出了败家子,熊易斋吞占学田,驱走教师,将书馆财物摆为已有,园地毁坏,房宇坍塌,昔日咿咿哑哑的读书声,变成了啁啁啾啾的野鸟声,昔日的练武地,一下成了放牛场,昔日的弦歌声而代之以牛羊叫。乡入切齿,父老生悲。熊易斋还自欺欺入地说:“我是有良心的,不会贪占书馆财物。要不然,我的后代一个个都当睁眼瞎。”毁了书馆也就毁了自己。没有读书的遍方,青少年势必当睁眼瞎:大良城的儿童都成了睁眼瞎,熊易斋的孩子也不会摆脱文盲的悲剧。他五个儿子,一个个皆“黑眼光棍”。人们说,他自己咒了自己。其实不然,只不过是败家子应得到的惩罚而已。
清末,大良城出了个有才干的人,深知毁坏书馆的严重恶果,下决心恢复该书馆,赎回了被卖出去的学田,修复了破烂不堪的房宇,建成了四季鲜花灼灼的园圃,请名画师,画出了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理想人物,把早就掀掉的“大良城书馆”五个大字,又重新悬挂起来,并在两侧分挂”光前裕后“,“源远流长”八个大字,表示继承遗志,为山区培养人才的决心,招聘良将,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石狮一对守卫书馆大门两边,还立了双石桅杆子大门前,把书馆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练武场生龙活虎,书馆里歌声悠扬,面貌焕然一新。
熊良模弟兄五人,他为文秀才,童子试名登首选。张元卿在他的墓碑(此碑现存大良城)上写道:“大人者诺江之人杰也,聪明天赋,倜傥不群。虽童子时,有成人度,先大人诗礼训,屡著,趋庭衣钵传,恒昭旨构,而公狙分父绝以孝顺之。既而麈战童年,名登首选,历府院两试,如广邑汇君,本邑诸君,皆赖而得案首,列黉宫,一时龙蟠凤逸之土,,类多牧名定价于公。”熊良模不但修复了书馆,还亲自任教,这样有识之士,在书馆执教。
他的五弟为武秀才,任武科教师也受好评。他的技艺究竟如何?在大良城流传了这样一个故事:熊良模的二弟生得本分。一次贩牛羊到汉中,受一家与打房有关系的店主欺侮,不仅将牛羊收归打房,还把他软禁起来,老二写信回家,请求援助。老五贩牛羊到汉中援助老二。走到快到峡口的地方,一个操武的,把大刀、石磴放于路上,仗恃武艺欺负贩子客。老五态度温和地说:“请让一下,牛羊好过。”那人耀武扬威地说:“正练功,没空!”老五不费力地一手举起三百多斤的石橙,向空中抛三下,再轻轻放于路旁,脸不红,气不喘,心不跳。吓得那人口呆目瞪,拜跪于地,请留名,以便求教。老五说,“有要事在身,改日再会”说罢匆匆而去。抵汉中与三弟相会,就到打房探望,心想只要还了牛羊,也就不说什么了,说话态度也极谦恭。那知骄横的打房老板认为老五软弱可欺,说:“你们大良城书馆,武科早就有名,不来则罢,来了就按行规矩办事,赢了就还,输了就去。”双方写明条件,就来比武。汉中人喜欢碰绵烟錾(以额头碰对方)。在武场上,对方用头碰来,老五以两手指夹住对方:额头‘肉皮,‘就像一把镁钳子把对方钳得死死的,再用好大力气也难脱摆脱,那人唧唧哼哼,叫个不停。老孟的手从前向后知了个半圆,那人哗喇喇一声响从前面飞到背后,落于地上。长长伸起半小时未回上气。第一个输了,第二个凶神恶煞,来为第一个打抱不平,吼叫一声,以排山倒海之力从几丈远的地方飞来,欲碰倒老五。你看,他才不忙呢,慢慢张开两指不左不右,恰恰夹住鼻子,这人叫得更加厉害,像捆上板凳即将被杀的猪,咿咿哇哇,没完没了。老五的手从侧边划了个半圆,这人就滚到了旁边几丈远的地方,还在一个劲地叫。第三人看见老五武艺高强,不敢较量了,忙说:“快退东西,不再比了。“打房照价付了牛羊款及旅馆一切费用。从此,名扬川陕,大良城武科更加出名。在熊良模弟兄的努力下,大良城书馆又培养了一批人才。
民国七年,张澜任四川省长,了解到大良城书馆的前名历史,曾表笔书“国民利赖”四个大字,赠送为边远山区培养人才作出贡献的熊良模。此后,该书馆在四川也小有名气。
解放后,沙溪盐井成立乡政府,大良城书馆改为盐井中心小学,继续为边远山区培养人才发挥作用。文革期间,这里又出了一个败家子,毁了花木,毁了校园,毁了天花板,毁了大门前的石狮子,毁了双斗桅杆,毁了校舍,毁了“光前裕后”、“源远流长”的字,毁了张澜赠送的“国民利赖”的匾额,更毁了一代青少年。1983年春,盐井乡党委决定修建大良城书馆,乡党委书记张显才亲临工地,解决具体问题,并带头劳动,该村九组771人,人平出钱3.1元,各组献料二十二根,共二百多根,经过四个月的苦战,把毁坏了的书馆复建起来了,现在书馆已更名为小学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