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通江县广纳镇铜钵山朱氏探源
铜钵山朱氏探源笔者数年来溯朱氏之渊源,梳源流至川陕,查谱牒,阅史籍,搜网络,潜心钻研,并实地考核,对川陕两省朱姓,特别是聚居于通江、南郑两县之朱的来龙去脉作了深入探究,有较深了解。但通江县广纳铜钵山朱氏一直是个不解之谜(是族自言:来自仪陇)。近来得铜钵山一碑文,细读之,顿觉暗藏玄机。便根据碑文之线索,对世居南昌的朱氏家族逐一考核。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一支皇族后裔浮出水面——铜钵山朱氏或为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之后!
一段历史鲜为人知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共26个儿子,其中第十七子(杨妃生)朱权(1378-1448)生于金陵,号臞(qú)仙,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封于宁国(今内蒙古宁城),称宁王。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绑架,迫其共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将朱权改封于南昌,并加以迫害。朱权只好将心思寄托于道教、戏剧、文学,郁郁而终,谥宁献王。朱权临死前告诫后代勿忘此耻。结果第四代宁王朱宸濠造反了。朱宸濠(1479-1520)是宁献王朱权的五世孙、弘治十年(1497)袭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在南昌发动叛乱,仅过43天兵败伏诛,子孙尽皆遇害,族人多遭株连,部分逃出躲避迫害,其后韬声匿迹。从此宁藩被废除。
宁献王朱权生子六人(见下),女十四人(略)。
长子朱磐烒(谥宁惠王):权嫡子,永乐二年封世子,正统二年薨(hōng),谥王曰惠。生子:宁靖王朱奠培、戈阳王朱奠壏(xiàn)、石城王朱奠堵。孙子:宁康王朱觐(jìn)钧、钟陵王朱觐锥、建安简定王朱觐炼、石城王朱觐镐等。曾孙:宁王朱宸濠等。
次子早殇,未名。
三子临川康僖王朱磐烨(1404-1485):权庶子,宣德元年(1426)封临川王,天顺五年(1461)以罪降为庶人,居凤阳。卒年82岁。追复王爵,谥曰康僖。
四子宜春王朱磐烑(1414-1492):权庶子,母王氏。宣德三年(1428)封为宜春王。弘治五年薨,年79岁。
五子新昌安僖王朱磐炷(1419-1459):宣德五年(1430)封。天顺三年薨。无子,封除。
六子信丰悼惠王朱磐?:(无考)。
明朝共传12代历时276年,经过16个皇帝。明末,朱元璋的后代已达100多万,但被起义军大量捕杀,“若歼羊豕(shǐ)”。明亡后,民间反清复明的斗争此起彼伏。于是清廷对皇室后裔残暴杀戮,赶尽杀绝,皇族子孙几被杀光,只有很小一部分深藏于山林。他们为了生存隐姓埋名,过着平凡的百姓生活,不敢露出半点蛛丝马迹。
一篇碑文暗藏玄机
铜钵山碑文:“祖籍豫章1,寄籍西蜀2,明季避寇窜出,四世祖琼以清军卫史还蜀。清乾隆年间,宪光之子国祯祖移居铜钵山,胞弟国祥祖移社口河。披荊斩棘,励精图治。”族人曾建祠于铜钵山下。1961年祠宇充公,被毀。
这篇碑文看似寻常,深究则异。文中的“豫章”、“寄籍”、“西蜀”、“窜出”、有“四世祖”之名,却无一世祖之讳等。象是要吿诉后人什么,又不便明示,似有难言之隐。
1豫章:南昌的别称。南昌城名数易,汉称豫章,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后来“豫章”在正式区划名称上消失而作为南昌的别称
2西蜀(405-413):(一)、指十六国时期由汉人谯(qiáo)纵建立的政权,有时也称后蜀,其统治地区大抵为四川盆地(古为益州)范围,城市为:广元、雅安、叙永、云阳,平武、青川、北川、宝兴、天全、洪雅、马边,成都、重庆、绵阳、自贡、宜宾、内江、南充、泸州等。(二)、指洛带古镇,又名镇子场,位于四川省成都东山。
高度地吻合惊人的发现
笔者根据对明清历史文献的考证及与铜钵山碑文的相互印证,并以字派的解读,未入旧谱的分析为佐证,得出广纳铜钵山、梓橦伍家坎、春在苟家匾朱氏或为朱元璋十七子朱权后裔的结论:(一)、从朱权封南昌王之后,子孙世代居于兹土,符合碑文“祖籍豫章”之说。(二)、宁献王朱权五世孙朱宸濠谋反失败被诛,族人倶遭诛连,亦有漏网者韬声匿迹,符合碑文“寄籍西蜀”(而非迁居)之说。(三)、铜钵山朱氏今已传至“绍”字辈上下,从“绍”字起上溯17代,按生育周期算,正好是“寄籍西蜀”的×公(以下称“西蜀公”),与明朝中期的“宸濠之乱(1519年)”时间吻合。“西蜀公”四世也正好进入清朝,与碑文“四世祖琼以清军卫史还蜀”时间亦吻合。(四)、明末为躲避闯贼对皇族(非所有朱姓)的追杀而逃离西蜀,符合“明季(末)避寇窜出”之说。(五)、既知“四世”为琼公,那么“一世”为琼公曾祖,相去未远,名讳不会不知,碑文却避而不书,显然是有意回避。这只能说明:明亡后“皇族后裔被清廷追剿”的历史现实,他们被迫隐姓埋名,碑文不便明示“避难西蜀”的始祖名讳。(六)、言祖籍,用早已消失的别称“豫章”而讳言南昌;移居称“寄籍”而不称迁居;地名用模棱两可的“西蜀”等,更是讳莫如深。(七)、最后一句“折荆斩棘,励精图治”别有深意。“励精图治”词典解释为:“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道出了先祖们复国的雄心壮志,又不露辞色。(八)、世居南昌可称“祖籍”的朱氏家族寥寥可数,经考证皆不合碑文所言。(九)、我族旧谱12卷始修于康熙年间,续修于乾隆年间,完稿刻板于嘉庆年间。铜钵山朱氏“乾隆年间……移居铜钵山……社口河。”说明续修谱时铜钵山朱氏已经存在但未入谱。以通江为中心的南江、巴州、平昌、广元、达县、渠县、南部、仪陇、营山、遂宁、蓬安、西充、射洪、南郑、西乡、镇巴、汉中、勉县、留坝、城固等地朱氏尽在谱内。甚至不与通江共祖的阆中县四排楼朱环、南充蓬州县朱珦科两支朱氏亦皆入谱,历历可考。而就在眼皮底下的铜钵山朱氏却只字未提。岂不奇怪!或是修谱者故意遗漏?亦或本主主动回避?若属后者,则上文有了佐证。试想,一经入谱,一支来路不明的朱氏族必将引起清廷注意,招来灭族之灾!(十)、铜钵山朱氏自“国”字起,派语为:“国思文仕德,廷元景正宗。克绍承先志,家昌大道忠。”这派语的字里行间亦藏玄机,有“思念故国”、“朝廷之首”、“背景嫡传”、“能够继承先辈遗志”、“家昌之大道是忠君兴国”等含意。还有,朱国瑞、朱兴宗是朱元璋的别称,派语竟将国、宗、元三字分别嵌于字派之中,或非巧合!这不是玩弄文墨,曲意牵强,假如真是皇族后裔,再与上文各条联系起来,就顺理成章了。
有此诸多吻合,不可谓尽皆巧合!故得出以上结论。
铜钵山朱氏世系(供参考):朱元璋为轩辕133世(见《朱氏源流考》120世朱珉)。133世朱元璋(1328-1398)。134朱权(1378-1448)。135朱磐轼(宁惠王)。136朱奠培(宁靖王)。137(?)。138“西蜀公”。139(?)。140(?)。141朱琼(以清军卫史还蜀)。142朱宪光。143世长子朱国祯(乾隆年间移居铜钵山,生四子:思亮、思喜、思颜、思云)、次子朱国祥(移社口河)。
作者:朱兆潭 号巴山人 2018年元旦于通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