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1:37:57

[历史]民国前毛浴镇的文化古迹


      虽说是民国前,但现在还存在部分文化古迹,只是历史辗转,消失在岁月之中的也很多,可惜可惜,以文字记载了。

      一、犀牛望月:镇林河岸铁索桥下,巨石上凿一犀牛望月,长三米许,昂首横卧虎视,颇有镇摄江心之势。铡刻“石牛望北边,洪波自安然,嘉庆戊寅始,永镇万万年。”由此可知,毛浴镇历遭洪水冲荡,自有其来。清乾隆年间,李钟峨观毛浴镇“犀牛望月”有感,诗一首:

      怪石巍巍恰似牛,河边独卧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克汗流。青草齐密难下口,牧童敲角不回头。从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难夜不收。

      二、龙滩马迹:道光《保宁府志》“治东二十里有龙于此化马”和“龙滩在县东北十余里,绵亘数百里,龙潭溪出此”。龙滩乃大通江河与龙溪汇合处,而龙潭在龙溪之上,原为一深潭,杳不见底,前有上阜隆起与石涧上马迹相连。今尤见潭外上阜的冲裂痕,而马蹄恰在当年潭水濛洄的崖缘处,不仅是毛浴镇周边一大风景,且是通江八景之一,清雍正太常寺卿李钟峨写诗:渍著长干翊圣明,画成飞壁世人惊。从云异后侔行健,遂电奇姿象德贞。七日超群空冀北,九洲遍泽沛蓬瀛。方今正是寒风在,山国河洲试一鸣。摘自《清道光县志》。
      三、孙氏池亭:宋初符阳县令陆干城和壁洲刺史朱仲贤诗一首:“崖开野人屋,结构凭孤岛。石断寒泉流,亭幽翠献绕。矍然龙虎状,宛若鬼神道。隔岸闻喘声,当窥见夕照。巴南绝景处,胜似东流好。”《蜀中名胜记》有载。今毛浴镇龙滩之上有清初建药王庙一殿两院于此处,名曰孙氏池亭。孙思邈乃唐朝名医(公元581—682年)京北华,相传他家距壁洲不远,常采药驻足于龙溪之孙家坪(今酒厂仓库处),现坪上有石盘,盘有石臼,为孙氏捣药处。人有疾,随采草根树叶捣之,服而疾愈,后有婪县令,将石臼凿而私之,遂不复验。至今还流传着“龙溪香附壁山乌,鹰角嘴的银柴胡。”这正是孙氏当年采药总结出的八十五种中草药,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名药。
      四、毛浴镇一厅、二衙、三校场、四乐楼、五城门、六座庙。

      [一厅]:即演武厅,原建在小河对岸塘坊上。历为守备道营迎接阅边大人处,又为营武操练武艺的检阅所,后人又呼为“接官厅”,实一厅而二称之。其厅为一进四合院,占地约200平方米,厅堂宏敞,门庭洞开,眺望小校场,秋毫可察,整个厅房有因地制宜的建筑技术。

      [二衙]:上衙门,为一进三堂四合院,前有厢楼峙列左右,院立石狮一对,高丈余,刻造精巧,雄伟壮观,其狮已于1954年建粮仓时就地深埋。庭堂廓宇,秩序井然,想见当时冠冕堂皇为一时之胜,此衙为守备道官署,后为联保、乡公所,今粮仓处;下衙门,紧接上衙门右侧,为一进两院,有厅列左右,规模较上衙门小,两衙基地相连,檐牙相接,共占地2808平方米,系稿爷办公处。
      [三校场]:一是老校场,在镇的两岸,为县城来毛浴的必经之地,面积为13520平方米,是早年营武操练大型刀枪、剑 及跑马射箭场地,历年被洪水冲涮,现已成矿坝。二是小校场,在演武厅前面,场头巨石上,书有“我武维扬”四个大字,石刻极工,官如斗大。亦为跑马射箭和操刀练剑检阅考试场所,占地7500平方米,明朝崇祯年间,九浴溪杜仕应就在此考场考试得中而耀升午门将军,驿道塘坊原设于此。三是箭道操场,箭道在上衙门左侧,狭而长,面积为2100平方米,专供营武短兵相接的军事训练和跑马射箭的近程演习,故称箭道里。民国时期为第四高小学生的体育场地。

      [四乐楼]:清咸丰四王子(咸丰四弟)驻毛浴衙门时,深感冷静,越边大人便令其营伍每日早、午、晚三朝,组织锣鼓、蟒号、战鼓及唢呐等乐器,让其热闹,并建乐楼于衙内,历有清之世而不衰。镇民传说:民国28(公元1929年)8月28日,熊敦五(司令员)暴病而死,恰他长子婚期,为吊唁和庆婚,演戏三日。毛浴镇高小学校教师张梓敬撰乐楼]一联:“白玉簪、红楼梦、红粉佳人、红白事忧喜交集;九龙会、八阵图、八洞神仙、九嶷风雨、八九月苦乐兼尝。”贴于戏台两柱,即衙门乐楼。次是娘娘庙乐楼,戏台两柱常贴一对联:“似我非我,我似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装谁像。”另外还有火神庙乐楼和张爷庙乐楼。其形式均为翘角重檐亮柱式,前有舞台,后有化妆室,天花板和地罩台口有精雕彩绘的剧类图案,每座乐楼规模基本相等,形式相同,各占地276平方米。据张爷庙之碑记,大多数系乾隆四十八年所建。

      [五城门]:即上衙门外曾家坝城门、上街城门、小街子城门、现邮政所对门大河沿永庆门及下街嘉庆门。这些城门均用石条砌成,各高2.8米,厚2.2米,尤嘉庆门屹立在乡人民政府和各机关单位出入的要道口,它与五六十米的城垣并立,似古镇的历史巨人。
      [六座古庙]:六座庙为城隍庙、火神庙、张爷庙、观音庙、关帝庙、娘娘庙。

      城隍庙

      座落在娘娘庙后坡,为一进四合院,面积1200平方米,因地势险陡依山而建,从文昌阁和娘娘庙之间的通道步上约45度的石梯,迎面便是一石牌坊门,上书“鬼府(篆字体)”二字,再步一宽石阶就进入城隍庙大门,两边有长方形的厢房,左右厢房内共塑有十大,再上十步长阶便是正殿,神座上塑有城隍菩萨,修眉长目,三绺长须,手捧玉圭,因此庙在33年被炮弹所击已倒塌,神像多已被毁,庙舍倒斜,满院蓬蒿荆棘,不复前貌了,后来倒塌无存。

      火神庙

      座落在现要希望小学的后坡,占地841平方米,为一长方形的台阶建筑,共三间,侧有一小偏厅,作为祭祀之用。原庙修建亦甚宏伟,碧瓦生翠,飞阁流丹。传说因毛浴虽然地处两河之间经常发生大灾,远水有能救急火,故镇人对火神很敬畏。民国初期这里为私人设所办小学,高高的长阶廊壁上有名的书法,高手苟柏尧题有“读书明理敬业乐群”的八字校训圆浑猷劲头,石刻亦极精巧。防区时期东一区军宣队曾驻此。后毁于兵火。

      张爷庙

      张爷庙座落在毛浴下街的尖嘴上,即圆池河与宕河交汇之处,面临河滨,地势险要,为一进四合院,座东向西,庙前有乐楼一座,两边有厢楼整个建筑面积占地840平方米,飞檐垂拱,雕梁画栋,极具雄伟壮观,在进庙时大殿上塑有一座巨大的张飞像,燕额虎头,虬髯黑面,神情威武,塑像逼真。张爷庙山门前楹曾有一联云:威镇华厦义勇三分四海;忠贯日月英雄千古一人。塑像左边,有鼓架,上放一巨鼓,丙寅年(民国十五年)毛浴发生罕见洪水,水没至庙半壁,巨鼓被洪水冲走,俗传“张爷洗脚”又称“张爷失鼓”,当时水位仍继续上升,毛浴上街已水没脚背,有司令官熊敦武和团总苟伯尧曾派人夺下火神庙之大匾在庙前抛入洪水中,以拜水神,水势顿减,故传说有“司令拜匾”之故事。1935年后为私立塾学设于此地。1956年毛浴乡人民政府设于此地,1965年夏,洪水暴涨,大小两河水骤至,该庙被水水冲走,荡然无存。
      观音庙

      观音庙位于毛浴下街,城门外,又称观音阁,占地240平方米,正殿上塑有观音像,文殊和普贤神像列于左右。观音大士端坐莲台,塑像技艺颇高,栩栩如生。民国初年,团练局设在此地,后来熊敦武(当时司令官)招陕军设过兵工厂,1935年后,被战火烧过,留下的大殿部分成为乞丐收容所,久之便倒塌在乱草残蒿而无迹可寻了。

      关帝庙
      关帝庙为一进大殿堂,占地789平方米。正殿上塑有关圣帝君巨像,左下塑有四王子帝赤免马泥像。左墙下有一高碑,殿有一对石狮,背负阶柱,石雕精致。传说:清咸丰四王子住毛浴镇时最爱读春秋,最敬重关圣帝君,他常说:“他日我死后也追随关圣,既有关平提鞭扶侍他上马,又有周仓为他接刀下马。我愿做一小卒为他牵赤免马,愿已足矣!”至今仍为美谈。原庙于1979年被拆毁。

      娘娘庙

      娘娘庙在文昌宫右面,建筑结构,相互连接。文昌宫正殿高脊,飞檐简瓦,依地势沿坡而建。第一层殿廊为园拱形,第二层低三公尺为筒瓦盖面直下。飞阁流丹。下有石围长廓,宽五公尺。阶前一对雄狮,背负园木巨柱,昂首怒目,翘尾耸毛,跃跃欲试,而娘娘庙位于右偏角,它文昌宫和关帝庙集聚在一起。这里既有文武二圣代表当时文运昌盛,武风雄威,又有圣母的神灵显应。尤周围景物明秀,古木参天,浓阴匝地,梵宫比门,曲径通幽。前有悬崖临桂潭之滨,后依鸡顶奇峰,左纳园池之清流,右迎宕江之银波,远有鹰龙山为屏,近有文笔高山为护,真是美不胜收,书不胜记。

      农历三月初三为娘娘会,这是几百年沿袭下来的风俗。庙会前十天,由上庙被推选的会首着手筹办,行将小河边的桃园子和公湾里一带的庙产的钱粮收入列入当年开支,不足数再在会期中所收的募捐作添补,务期把庙会搞得盛大和闹热,所以一开始就延请高僧向神佛念经,祈求福荫,保佑一方人民清吉平安。每日中午晚间开台唱大戏(川剧),夜里僧侣法鼓木鱼与川剧的锣鼓轮番搞打,深宵不绝。白天有远近县乡民众朝山拜圣,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有的许愿还愿,有的挂绸锣软匾,或献面制蟠桃,或许香油,或捐金钱,高呼佛号,山鸣水应。

      会期(3月初3)上午,圣母娘娘要出府巡游了,事前执事人员将娘娘神椅装饰得非常华丽,抬杆用五色彩绸缠绕,娘娘神像也经存心梳整,面目慈祥,栩栩如生,且身着大红彩缎,左金童,右玉女,扶持神椅,掌罗伞的,举彩旗的,捧香的,挑宫灯的,执佛尘的,簇拥着神椅。时辰一到,先由小儿扮着小鬼花脸,披头撒发,满街乱窜,抓、抢水果糕饼,后面则有天兵天将追逐搞打,名曰“清道”。随后,娘娘彩车出动,由山门徐徐启程,进入城门,一路上,由八位富家子扛抬着,个个头戴礼帽,身穿绸衫纨裤,腰系青色丝带,神情极为严肃虔诚。前有两头雄狮跳跃翻腾,为之开道。其间鼓乐齐鸣,鞭炮震天,队伍排列整齐,依次而行,先头是八个僧人,穿着袈娑,手敲木鱼,高唱“南无阿弥陀佛”。一路上黄烟缭绕,檀香喷射娘娘的彩车,好象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们跳跃着,高呼着,以争睹娘娘聖容为快乐为荣幸。这时街道两旁人如潮涌,水泄不通,楼头巷角都是人影晃动,彩车两边是执事人员提着竹篮向人流抛撒面制蟠桃,抢到的如获至宝,认为是娘娘聖母送给他的儿子了。其次是会首,绅梁和码头袍哥大爷、大商巨贾,街道各行业的老板撑柜等皆长袍马褂,长长的队伍,个个喜笑颜开,继而又是川剧班的艺人,穿着袍带朝靴,扮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接着是翘翘板,拗老爷戴着瓜皮缎帽,手执长烟袋,时高而时低,做着怪相,妙趣横生,又是一阵锣鼓响了,八座平台社火慢慢开来,由小孩子扮成净、旦、生、末、丑,穿着戏袍演扮成一出出戏文的场面,他们神情沉着,天真自然,观看的人们啧啧称赞,平台社伙,原来是用大木桌翻过来搭上彩棚,缠着彩绸,由四人抬着,确实好看,令人玩味,其后又是一套锣鼓声、火炮声有高跷队,有彩龙船一路行来,观众齐声叫好称快。娘娘聖母的彩车走出下城门,在张爷庙前的广场坝巡回一转又转回长街,因人众围挤仍然,行得慢出上城门,回府已是下午二时了,川剧班在乐楼又敲响了午后戏的开锣鼓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民国前毛浴镇的文化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