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通江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作者:向思第来源《通江文史》第五集
一、踊跃应征参战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我县广大爱国青年,“鉴于国事之危亡,靡不抛弃家室,荷戈杀敌,以争取国家之独立,民族之生存”。八年期间,我县共配兵额4740名,除1941年及1945年紧急征丁奉准扣减272名外,应征4478名,实征5287名,共超征兵额809名。而当时通江的人口,1939年年底的统计为139666人,1942年底的统计为169698人。在发动学生服役运动中,全县中小学生志愿应征参战者14名;在知识青年志愿从军运动中,配额我县30名,而报名应征者超过一倍;在征送出国甲壮运动中,我县有200名青年远征军奔赴印度、缅甸抗敌。在参战人员中,除大多数系农村劳动青年外,还有在校学生,在职职员,学校教员,国民党员。平溪乡中心校教员湛清潘志愿从军,在申请书上写道:“愤俊寇之侵虐,时深敌汽,自愿参军抗战,恳于录用”。平溪小学教员、国民党员朱晓晖志愿参加知识青年从军,杀敌卫国。远在东北一师范就读的曲滨人李光宗,投笔从戎,给家乡哥哥李光生写的一封信,文笔精练,含义深刻,他把耿耿赤子之情,拳拳报国之心跃然纸上,读后既催人泪下,又令人振奋,它象战火在燃烧,象军号在长鸣。它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而是这个时代中华优秀儿女驱出倭寇,还我河山的誓言。1944年4月24日,县长陈伯良回复通江籍人在异地参加青年远征军的刘德璋的信中写道:“同志忠勇国家,慨然参加青年军,至深钦佩。贵家属各项优待,自当依法办理,希释远念,即烦此礼,并祝努力胜利。”
二、开展抗日宣传
1938年春,通江县成立抗日宣传委员会。翌年春,成立了通江动员抗战话剧团,负责人黄昆。初时人数极少。主要任务是写标语,画壁画,编演戏剧。由黄昆执笔在县城画有大型壁画四处:文庙甬壁上一幅画的标语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在县府大门口画的一幅画是祖国的美丽山河;另一幅画是日寇飞机轰炸时的情景,画面上狼烟滚滚,弹片横飞,血肉模糊,一片瓦砾;中学校一幅画也是揭露日寇侵略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话剧团凡在有场镇的地方都去写了抗日救国的标语,远到碑坝、空山坝。初是排练话剧,仅在机关中抽人,主要演员是黄昆和夫人陈林隐。随着1939年下期初级中学的恢复和翌年中学校女子班的开办,人员增至三四十人。除经常在县城演出外,还与县府职员一道结合中心任务深入农村场镇宣传征兵、征粮、劝募、慰问演出。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李贵林之死—万宝山血案》、《芦沟桥之战》、《壮士血》、《爱国花》及一些短小节目,每场观众在两千人以上。
1940年夏,县政府教育科举办教师讲习会,中共党员肖中鼎利用讲时事之机大力宣传抗日救亡。同年冬,从阆中转移过来的中共党员郝谦在做好县级上层人上统战工作的基础上,积资办厂,以期达到“发展实业,支援前线,抗日救亡”的目的。
在抗日宣传活动中,县府发给通江中学《兵役浅说》80本,列为正式课本。通江中学组织了“暑期兵役宣传活动”,每区镇一个分队,按宣传之性质和学生之志趣,分别组织话剧演讲,化装演讲,歌咏活动。主要内容是,讲解兵役法,学习军事知识,揭露日寇暴行,鼓动富绅子弟从军,宣传抗战军属优待条例。
为了防止敌人轰炸,县城进行防空教育,设避难所三处,挖防空掩体二十一处.县长罗文杰亲自撰写布告进行防范宣传:“现值秋高气爽,机敌肆虐最便。尤以天晴云开,警报日必数见。既炸广元阆中,又炸邻水达县.莫谓通江偏僻,须知未然防患。布告城厢居民,从速加紧疏散。”
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志士吟诗作对,以笔代枪抒发斗志,抨击日寇,激发人们的抗战热忱。春在乡名儒王松,在“武汉失守,有感而作”一诗中写道:“东洋鬼子太猖狂,胆敢横行侵我疆。大泄淫威开杀戒,恰同鸠毒造祸殃。芦沟事变心堪痛,汉水流泪实可伤。只望中华神勇将,早收失地灭天狼。”1942年新春,新场乡名儒过珍三在学校大门书长联云:“何方能强国,想孟子策滕,管仲治齐,一则轨里连帮,一则守望相助,今保甲果雷厉风行,即是那救国良药;众志可成城,效刘琨复晋,勾践事吴,时而枕戈待旦,时而卧薪尝胆,纵倭奴有枪林弹雨,难逃我无畏精神。”
三、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自1935年至1937年的三年,“连旱无收,民间老幼饥声齐呼,县属境内无处不有饿尸抛露,人间自食同类时有相见。”渠县“红十字会”运大米七船计5万斤到刘坪一带赈救灾民。省府亦拨贩款28000元,县府连同原存救灾准备金15000元,分别散发至乡。1938年至1939年的两年,“人民稍可告衣暖食饱。”1940年,又“严荒复见”。这几年中,又经县府购买1940年前“三年欠之军谷数千石,人民以国难严重,救亡图存,尽量出售,以至农村十室九空,纵有百分之一二尚有余储者,亦属廖廖。”1941年,又受特大旱灾,尽管奉令减免灾民征购粮466220石之一半,但也不能解救饥谨严重、饿殍塞途的局面。县府为“救亡图存”,“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对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县长罗文杰为号召农民广蓄冬水,多种小麦,增加粮食而亲手撰写布告:“争取抗战胜利,粮食增产为先。及时广蓄冬水,来年栽插攸关,旱田遍种小麦,寸土不许荒闲。各地乡镇保甲,随时督导查勘。怠耕一律治罪,农民务各勉旃”。在水稻品种上,大力推行种植产量较高的釉、粳稻品种,尽量废弃产量很低的糯稻品种,为了大量种植夏季作物,仅1942年全县就新垦荒地7467亩。所有这些措施,都为夺取扰战胜利创造了物质基础。
八年抗战期间,通江人民在灾害连年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共捐抗战经费150多万元,增售军谷6万石,购买胜利同盟券币44万元,向“九·一八”节约建国储蓄会储蓄11万元。在捐款中,购滑翔机捐款8万元,缴航空会费15万元,捐募、护迭出国壮丁费12万元,向前方将士献金7千元,捐慰劳前方将士费58万元,送慰劳品折价57万元,文化劳军费2千元。
鉴于“国难严重,固惜财物尤为当务之急”,麻石乡公所为禁止借事宴客,意图敛财,然后请示征款助公,于1941年2月经乡行政会议决定:“除丧事免征外,在十席以上者每席征款3元,此款以54%提作乡公所公益开支,余作各保补助教育经费。”
在全川动员百万民工抢修川陕、川湘、川黔、川滇公路时,通江有400名民工长住万源罗文坝抢修汉渝路.
四、优待抗战征属
通江县优待抗战军人家属委员会于1939年春成立,鉴于“抗战军人浴血杀敌,为国家民族争取最后胜利,函应尊重。优待其军人家属,更应发动社会之力量,协同切实办理”之精神,经县行政会议决定,抗敌官兵“如确属困难者,其子女读书免收学籍各费;各项捐款免征;如无力耕种田地者应设法帮;有死亡,各保可酬金慰劳。”同年5月,县优待委员会又作决议:“各该乡长应于端午,中秋节日,督饰公务人员约同当地绅老到抗战军人家中慰间,赠送礼物;对抗战军人家属,不分尊卑,均应待之以崇高之礼节,如饮茶吃饭请坐首席,走路让其行前;抗属家中如有少凡事故,各该管区长、联保主任,应派
代表或亲临庆问送礼,以示崇敬;如有纠纷、事故应妥为调解;贫有疾者,应代为延医义务医治。”1941年6月7日,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国民党通江县执行委员会为奉令优待抗战军人家属,拟了“国民优待抗战军人家属公约”,规定:①要切实遵行政府颁布的“优待抗属条例”;②抗属有困难,要尽量帮助解决;③抗属有灾患,要尽量设法救济;④抗属有丧事要帮助;⑤要扶持和慰问抗属的疾病;⑥抗属有婚嫁要喜庆恭贺;⑦逢年过节要给抗属送礼;⑧一切社会公共福利事业要让抗属尽先享受优待权利;⑨要尽量帮助抗属做工种田收获;⑩随时随地尊敬抗属。
1942年8月,通江参议会召开第七次会议,拟发了“慰劳本县出证军人及家属电文”,以求勉励军人努力作战。其主文是:“抗战迄今,时逾五载,诸同乡喋血疆场、与敌拼命,为国家争生存,为乡帮争荣誉,凡属县人,同口佩慰。而我征属,大义深明,克尽战时国民职责,尤深敬佩。本会代表人民,协助政府,努力于后方之建设,县政府之推进优待切实,后顾无忧。今值首次集会之日,特申慰劳之忱”就优待抗战征属一事,县府曾数次开会,发文,布置任务,增添细则,检查督促,也曾以此作为考核各级官员的主要条件。尽管有些地方官员或阳奉阴违,拖着不办,或层层加码,从中吃肥或以权谋私,贪脏枉法,但就总体而言,在全民族结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实现救亡图存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及大批爱国志士仍作了大量而艰苦的工作。
八年期间,全县共提积谷10295石,以优待抗战家属。19四一年,广纳镇镇长向先炳将该镇88名征属优待金44Ua’元用来“办筏营私”。该镇公民代表、征属、保长等十余人联名呈告,虽有县军事科长陈方玉的庇护、压制,也未得逞,于翌年二月悉数发到了征属手中。
五、青山处处有丰碑
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北上。
老红军贺虎,长征结束后到达陕北,编入129师11旅,奔赴山西、河南一带抗击日寇,首战阳明堡,烧毁敌机24架,在归途中被炮弹击伤,成为二等一级残废.
老红军向思沛,从军二十年,历经大小战斗900次,负伤2次,特别是1942年在山西离城与日作战中从4}多米高的崖上滚下,右手成残,致成三等一级残废。解放初回乡,1963年病逝,存有军功章三枚。
老红军王政纲,1942年时任八路军沙河县敌后武工队副政委、军干队政委,经常带领武工队5Q余人出没于高梁地里、芦苇丛中,拔据点、割电线、炸桥梁,常是一天行程一二百里。一次,敌人误认为是八路军主力,调集一团兵力“围剿”,武工队员以少制多,巧妙周旋。用地雷炸毁日军一个小分队,炸掉火车一列。
新场乡邓心袍,1937年八月在129师386旅772团任排长,同年十一月奔赴山西晋东南地区抗日,参加开创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1944年底任太行山六分区武装工作大队大队长,频繁活动于武北、沙河以及平汉铁路、邯郸、邢台等地。后于1946年12月任团长时,在鲁西南荷泽地区白家该阻击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
新场乡村民吴长书,经1937年底国民党军队在山西红铜县整顿后,奉命调往山东滕县堵击日寇,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斗,激战几天几夜,师长王铭章壮烈牺牲,他左腿受伤而送湖北住院。伤愈后编入第四十五军师部通讯连。1945年在湖北老河口与日作战中,因架设电话线被日军击断右手,大腿又再次负伤.住院五年,于1950年二月持解放证回到通江。
涪阳坝人罗寿贤,1942年编入国民党71军新编28师82团开赴印度、缅甸与日作战。在缅甸防守铁索桥时当了上士班长。一次,为切断日军进路,他奉命迅速炸毁了铁桥.毁桥不到一小时日军就云集桥头。隔河相战不久;团部安全撤到竹子坡配合友邻部队与日激战,取得胜利。进入松山又与敌鏖战月余。此后,他又随部队上松山参战。当时部队正往前攻,坡里茅草遮天,为给部队侦探敌情,他带一班人冲在最前面,后被敌人铁丝网阻拦,因他欲速占日寇机枪阵地心切,从战友手中拿过钳子就前去剪,刚刚剪开一个缺口,忽被地堡日军发现,一校机枪子弹打在他的肚子上、枪上,当即把他的冲锋枪打断,打破三个弹匣,因他心中难受抓烂了胸前所有的衣服,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次日晚,由连长陈凯、副连长杜自明带全连十余人才去悄悄地抬回了尸体,用木板把他埋葬在松山下面的回同河桥边。与罗寿贤同连部的本县人杨继禹在老挝与缅甸交界处的一山林中中弹牺牲;丁吉三在怒江边一次清剿战中受伤死亡。
八年抗战期间,通江籍出川抗战官兵的阵亡人数,由于多种原因,实难查核。县民政部门初步掌握为90名。但据部分档案表明,在“民国27年至30年,通江历年抗战官兵伤亡共104人(其中官佐4人,士兵100人)。”仅据新场乡初步查实全乡有抗战阵亡官兵十名。据何应钦著《八年抗战之经过》一书记载,全川八年抗战实征壮丁数共为2578810人。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有全国的十分之二,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为646283人。若按此比例推算,通江实征壮丁5287名,伤亡人数应有1325人。加上参加红军后又出征抗日的伤亡人数,其阵亡人数至少也在一千人以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