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通江县城风貌格局揭秘
通江县城历史悠久,依山修筑,傍水夯建,北依炮台山,东枕蹇家山,西、南濒诺水,与壁山隔江相望,为历史文化名城。古时城内建筑众多,历经千余年变迁,战火沧桑与历次重修,至今,仅存文庙、千佛岩摩崖造像、嘉庆二十五年修建的南街、西街部分城墙等古迹。
一、通江城池修建
历代旧志称通江:县境“万山环列”;“依三巴之旧城,控全蜀之左隅”;“后连延于秦陇,则迤逦之荆吴”;“北通兴汉,扼巴梁冲要”、“东下渝,拒蜀楚咽喉”。
通江县城始建于西魏文帝大统年间(535),为诺水县治,唐天宝元年(742),以“邑枕巴江”易名为通江,县城为石城,为壁州、始宁郡治,宋末、元时屡遭兵燹,仅余断壁残垣。道光《通江县志》载:“通江县石城久经坍塌无存,旧址共长八百一十丈。”
《读史方舆纪要》卷68《四川三》载元末通江县:“至正四年,复置。今城周不及四里,编户六里。”嘉庆《四川通志》载通江县城:“明洪武初,知县乐韶垒石立栅,成化中,知县毛凤始筑土城,正德六年,通判王斐包砌以石,高一丈七尺,周四里计七百二十丈,门三靖武、永安、朝凤,明末圮。”清康熙元年(1662),知县王保厘重修,增设北门。
清代通江县城近似葫芦状,有“靖武门”“永安门”“朝风门”三城门。道光《通江县志》卷2《城池》载:“明代及以前,通江县城规模为周4里计720丈(2304米),高1.7丈,康熙时重建,清中期,周650丈(2080米),高1.2丈”,嘉庆及以后,城池规模比之前减少224米,低0.5丈。
从明至清,通江县城受正德五年(1510)鄢(本恕)蓝(廷瑞)起义军、崇祯末年张献忠农民军攻通江、清中期白莲教军攻占通江时损毁。雍正《四川通志》卷18《边防上》载:“(通江)巨寇出没之薮。明成弘间鄢蓝猖獗,陷破城邑……数年始平。”鄢蓝起义,曾占据通江县城,衙署等移治得汉城,正德九年(1514),始返通江。崇祯三年、七年、十三年,张献忠农民军分三次攻克通江县城;嘉庆二年,白莲教巴州白号、通江蓝号等部假扮川北镇总兵朱射斗部清兵,绕城环攻,先破东门,破墙入城,在城垣上杀死抵抗义军的县令涂陈策,烧毁县衙,知县徐廷钰将县衙暂迁安辑寨(得汉城),历11年始还通江。
嘉庆二十一年(1816),知县杨国栋绘制图说呈请朝庭再修城垣,嘉庆二十四年(1819),清庭批准在摊捐养廉项下拨银35853两,杨国栋在旧基重筑通江城垣,将城北炮台山圈入城内,圈定城池范围540亩,同年动工,历时9个月,嘉庆二十五年(1820)六月告竣,新城墙底宽1.6丈,顶宽1.2丈,垛口高4尺,炮台4座,设东、南、西、北4门,在县衙南侧增建“水洞门”,专排城内积水和供居民汲水之需。
民国三十一年(1942),县长罗文杰于县衙后门城墙上增设直达诺水河的“胜利门”,方便城内居民到河间取水,洗涤衣物、游泳等,罗文杰任通江县长期问,为官清廉,受到民众的赞许。
二、县城衙署、寺庙、宫祠阁坛等建筑林立
清至民国时,通江县城有衙署(在水洞门侧);学宫,位于文庙左侧,始建于宋嘉佑中,壁州知州皮弼始建,明洪武十四年(1381)重建,知县杨贤、张贡继修,淆嘉庆三年(1798),白莲教军破城时焚毁,嘉庆十五年(1810)知县洪运开重建,1932年12月下旬至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设于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教谕署(在明伦堂后);训导署(在明伦堂左);通巴营,嘉庆十年(1805),由毛浴移驻县城,嘉庆二十三年(1818),改通巴营为通江营,归巴州游击营管辖,道光二年(1822),通江营驻毛浴镇,宣统二年(1910),通江营裁撤;明伦堂(在大成殿左);申明亭(在明伦堂右);敬一亭(在尊经阁左);射圃(在县署左);东皋书院,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张邦桓创修,蒋士椿募款续修,道光初,张瑾增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按清府的告令,将书院改设学堂;考棚,在书院街,道光十三年(1833)修建,后为中共川陕省委党校;昌土斋,道光六年(1826)所建义学,在涂公祠内;常平仓,康熙二十年(1681)建;襄办邮政,在大什字街,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炮营(在奎星阁后);监狱、商号、民居等建筑群。
通江佛教缘起三国两晋,至隋唐已有鼎盛之势,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称:“素盛,传亦最久。精严戒律,钩深玄要之僧道代不乏人”,境内有南坝寺、龙兴寺、华严寺等禅院30多处。道教兴于蜀汉,盛于唐宋,比佛教略早,旧时,县城内外寺庙宫祠香火兴盛。
寺有:嘉佑寺,在县城壁山东,唐中和中建,为壁州刺史郑凝绩为其父,节度使郑畋辞官养病时重修,初名龙兴寺,又名郑公寺、宰相府,宋嘉佑八年(1063),太常博士俞瑊君重修,改名为嘉佑寺,明代改名四贤祠,内祀唐宰相郑畋、宋巴州知府向佺、明广东道监察御史向翀、平凉固原通判向阁,相传明建文帝朱允炆曾避难寺内,清末至民国称南寺,郑畋写《壁州新建山寺记》、建文帝写《题嘉佑寺壁》、向翀写《游嘉佑寺》;西寺,又称北园,在城西郊,建于唐代,武则天登帝位后,捐脂粉钱两万贯为其母建洪恩寺,创建人法藏,宋代改洪恩寺为华严寺,南宋宁宗年间,知县张克正复修,寺内有流杯池,星精亭、玉声亭等,昔有“西寺松风贯斗牛”称誉,为县八景之一,名人多有题咏;壁山寺,《续修通江县志稿》记:“在治西南江岸,林木幽邃,有唐郑畋壁州新建山寺碑记,宋俞城君后序。”今毁;罐子寺,在治南五里许,树木荫翳,地颇幽僻,今毁。
庙有:文庙,在文庙街,坐北朝南,始建于宋,后毁,明景泰三年(1452),县令周南在旧基重建大成殿,天顺五年(1461),县令杨贤辟基新建东西两庑房和戟门、棂星门,清咸丰中,县令姜凤仪竭力更新,庠生熊廷赓等,谋复旧址更新,大修时改歇山为悬山式建筑,后累有维修,至1922年培修完工,1932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设于此至1935年1月,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庙,在东门内,明洪武中典史王刚建,万历中重修,清更称武庙,民国三年(1914)将岳飞与关羽合祀,改称关岳庙,新增两庑。1933年2月7日,川陕省委在武成殿及两庑办公,民国后期毁于火灾;巴王庙,始创于魏晋,又名石窟寺,盛于唐代,葬有三国时魏国东猎将李慕,晋太安二年(303),慕之子李特、孙李雄攻克成都,后李雄称帝,国号大成,景福元年(892),李雄还乡祭祖时,追谥其曾祖父李虎为巴郡公,祖父李慕为陇西襄王,在千佛岩建巴王庙;五显庙,在三圣宫侧;城隍庙,在书院西北;玉皇庙、张爷庙等。
同治四年(1865),天主教传人通江,通江人邵乾富、陈仕贵贸易经商到广东入天主教,这是通江民众信奉天主教之始,同治十一年(1872),法国教士金德化除在巴州建“圣修堂”,还来通江县设教会立教堂,通江天主教堂后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宫祠阁坛亭有:禹王宫,在城隍庙街下,清道光初知县张瑾募修,1928年,在此开办通江中学,1933年,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此创办苏维埃学校,已毁;文昌宫在壁山正面,明万历时,通江知县募捐修建,清咸丰时重建,改名娘娘庙,建国后拆毁;三圣宫,在西门内;梓潼宫,在炮台山下。涂公祠,系清光绪二十六年于原义学旧基兴建,广数十丈,系木结构平房,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在此驻19个月,祠于红军撤离后毁于火灾;安公祠,纪念宋代四川安抚制置大使安丙,道光《通江县志》载:“安公祠,在壁山,祀宋资政殿大学士,大中大夫,四川宣抚使安丙”,南宋宁宗嘉定问进士通江人何炎寅著《安公祠记》;鹿鸣祠,五代十国时,王建曾领壁州刺史,天复七年(907),王建自立为帝,国号蜀,永平三年(913),建祠;名宦祠,在学宫前、县令王保厘建;忠义祠,在乡贤祠左;节孝祠,在名宦祠左;乡贤祠,在名宦祠右,县令王保厘重建;奎星阁,在学宫后,系同州监生张云衢、张云飞捐修,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光绪初,知县尹莘移建于东门,乾隆二十五年(1760)通江举人、绵州学正李其谦著《修奎星阁序》;尊经阁,在学宫后;节孝总坊,在西街上,建于明正德间,由通江通判王裴“奉旨旌表”在鄢蓝战乱中死难的49名节妇,通高7.21米,面阔7米,中部双面横行正楷阴刻“节孝总坊”四字;先龙坛,在西门外;北坛,在北门外;白云亭,在壁山顶,为通江八景中“壁山春望白云头”;漾壁亭,在壁山,清代文士李柄春《壁山漾壁亭池记》写:“曰翠屏者像其形也,曰秋锦者肖其声也。”
石刻与碑有:“人寿年丰”石刻,在诺水中的子生石上,清光绪知县李瑞鳞刻;“云环耸翠”石刻,在城南“赵巧岩”石壁上,字方正有余,光绪知县王宣授笔;“奠定山河”石刻,在城南诺水边石壁上,字高5尺,宽4尺,系1939年3月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到通江县视察时所书;钓台石刻,在五马桥下诺水中,江中一石,上有石刻,相传为严子陵钓鱼处;“福”“寿”石刻,在壁山坡,昔有僧名普一者栖息此山,摹希夷子华山‘福¨寿’宁而镌之石;“放生潭”石刻,道光志:“壁州东五里,潭右石上刻‘放生潭’三字。每年水落石出方见,意亦唐刻也”;“唐宰园”石刻,在城南南寺沟;“云水窟”石刻,在壁山,书刻年月无可考;“夺锦”石刻,在壁山,“清乾隆庚申仲春九日,邑令寿岳题”;壁山唐碑,原在壁州州学处,碑文系唐宰相郑畋所撰。古碑毁,今存之碑为宋嘉祜八年壁州刺史俞城重刻;“夺锦”石刻,在壁山,“清乾隆庚申仲春九日,邑令陈寿岳题”;“云水窟”石刻,在壁山,书刻年月无可考。
摩崖造像有:千佛岩摩崖造像,在城西2.5公里处,唐龙朔三年(633),壁州参军蔡洪雅在山崖始造开龛,御史王珣;继续在其上摩崖造像,武则天饬令终南山月初禅师造阿弥陀佛,弥勒佛龛,千佛岩造像终于开元七年(719),共有造像54龛,3000余身,6幅题记,碑2通,正面28龛为盛唐刻造,左侧26龛为初唐刻造,有高3米的7级扶屠1座;赵巧岩露天造像,在城西北、壁高12.3米,宽40米,共14龛,300余尊造像;蓑垭梁露天造像,在城东,系元代至正间造像,分布在长25米,高10米的石崖上,共22龛,造像226尊。
街道及桥有:隍庙街(也称正街)、鼓楼街(又称大什字街)、书院街、衙门口街、西街、南街、东街、北街、小街、文庙街、实业所街、河街等,至民国,增至12条街道。城内外有五马桥,在西门外,相传建于东汉末年,为賨人李虎修建,明成化间向狲重建;宣化桥,在县署前,清康熙时更名为平政桥;桂林桥,在学署街,已毁;闵公桥,在隍庙街、已毁;东门溪阁桥,建于明代,系节妇赵何氏所建,县令纪立前题诗赞其善举:“阁以人而远,人以阁而久,杰阁与烈风,千载共不朽”;贞烈桥(烈女何氏建)。
古井及泉有:虎井,在今通江中学内、为深2米余吊井,常年不涸,道光《通江县志》载:“明称县亭虎井,在城内学宫前”;董家井,为深2米余吊井、常年不涸;城北井,旧名龙池,井深2米余、嘉庆《四川通志》:“怪石崢嵘,水自石穴中出,浸溢成池,不涸,石上镌刻‘龙池’两字,又有‘广济灵湫’四字”,旧时,为城北居民主要用水之井。嘉佑寒泉,在嘉佑寺侧,寺水相映成趣,为县八景之一;
其他古迹有:玉鞭池,《蜀中名胜记》载:“壁山之上有玉鞭池,志云昔有人拾玉鞭一茎”,唐宝历进士,秘书省校书郎朱庆余《送壁州刘使君》诗云:“江分人陕路,山见采鞭人”;李雄读书台,在城西子孙潭北边,道光《通江县志》载:“读书台在通江县前江中,成王李雄读书于此”,江中一巨石,盘峙如园,上有石刻,今已磨灭。(作者:王晓波,来自《巴中文史》2018年第一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