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川北地下党员转移巴中前奏:郝谦到通江侦探
郝谦原名霍绍文,1902年出生于重庆綦江县,1925年在重庆联合中学校经肖楚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光辉的革命生涯。1939年郝谦经中共川康特委派遣,任中共阆中中心县委组织委员。转移何处?这是一个关系到川北地下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生死存亡的重要间题。在这必须作出关系前途命运重大决策的时候,中共川康特委派王叙伍接替郝谦的工作,中共阆中中心县委书记饶茂文通知郝谦到通江调查了解情况,看是否可以作为转移之地。之所以考虑到通江,是因为1901年出生于重庆垫江县,并于193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的肖中鼎,在国军潘文华部任了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上校参谋,1940年初被派到通江县任设计分会副主任。安排郝谦承担到通江的调查任务,是因为郝谦与肖中鼎间是老乡加早年朋友的关系。
杀牛坪上草青青,内战血迹今犹存。断瓦颓垣无顾主,残尸碎骨有亲人。野哭千家诛白匪,夷歌四处赞红军。疮痍满目谁无怨,共苦同甘出真情。
经过几天调查了解后,郝谦返回阆中向饶茂文汇报了六点情况。第一,通南巴地区在川陕边区大巴山脚下,驻防军队少,只有地主武装,地主恶霸之间矛盾很大,是反动统治的一个较大缺口。第二,通南巴是红四方面军人川的基本根据地,有受过革命洗礼的群众为基础,红军走后白匪(川军)和恶霸地主屠杀人民,人民对反动势力刻骨仇恨,都希望红军回来。第三,红军走后,党的组织垮完了,无人领导,应该把这个空白填补起来,重新建立党组织。同时,通南巴还有一些党员在分散活动,可以联系,有工作基础。第四,通南巴是主要产粮区,其他各种矿物和土特产的蕴藏量相当丰富,从革命的长远利益着眼,是大有希望的。第五,最迫切的任务是,红军走后广大人民群众已经陷入白色恐怖的深渊,要恢复革命志气,只有恢复党组织,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储蓄革命力量,以待革命胜利时机。第六,除以上这些情况外,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通南巴有可靠或者比较可靠的统战对象作掩护。
作者:何春燕,来自《巴中文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