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品学兼优”的向元调
向元调生于清咸初,通江县梓橦乡兰桂山人。赋性聪明。其父亲名家儒,其家境小康,务农兼开粉房,元调小时贪玩,不事学业。一次派帮工到刘坪购豌豆,命元调同往,父对帮工说“回来时,元调背三升(每升十六,七斤)以背回家为止,不许代劳。从元调家到刘坪四十华里,年方十岁的向元调深夜回家,汗水湿透衣衫,疲惫不堪,连声叫苦,倒床即睡。第二天,父问:“背豌豆与读书,那件轻省?”肩膀正痛,脚上血泡如赤珠的向元调想起昨天深夜的情况,泪水盈眶,慢腾腾地说:“读书。”父亲打一个哈哈(巴中话,故意奚落的意思)说:“那你为啥子又不努力?”元调用手背擦去泪水说:“我错了。”从此努力读书。
家儒弟兄三人,超居长,次潜儒(老二叫潜儒),季翼儒(老三叫翼儒)。潜儒无嗣,元调过继为子。向翼儒入贡后,在家设馆教书,向元调在三叔翼儒耐心培育下,学业长进较快。
十六岁恰逢保宁府考,翼儒对大哥二哥说:“你们那元调要到保宁考试了,准备一下吧!”大哥二哥态度冷淡,说:“莫把你这个教书的说得这样行,未脱黄屎痂痂的娃娃,考个啥子试。”两家父母以为三弟在开玩笑,未把此事放在心上。
考试期已到,翼儒见两家父母没有动静,就亲自带向元调到保宁参加考试。一切费用概由翼儒支付。学院大人见十六岁的娃娃参加考试,特別留意,每场考试结束,提前看阅试卷,五场考试完毕,均好,大为惊异。恐怕其中有弊,就决定面试。学院大人提问:“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这是“孟子”上的,向翼儒曾多次讲过,向元调态度从容,语调铿锵地回答,抓住了这段话的要旨。主考官感到此子果真不错,是一个有培养前途的孩子,就说:“不多说了,看来你是醒得的(清楚的,意为没有作弊)。”用手摩着头顶说:“还要继续努力,再求上进呀!”
按当时规矩,考试完毕第三天清晨,鸣炮九响,发榜。第三日晨,一听炮响,翼儒就叫元调到考棚去看榜。回来,翼儒问:“考上没有?”元调说:“大榜上没我的名。”翼儒惊曰:“真的吗?”元调说:“三叔,我还未说完,大榜前的朱笔小榜是什么意思?”翼儒问:“小榜上有你的名字吗?”向元调说:“有。”翼儒抱起元调在院子里只顾跳,连声呼叫:“入鸿案了,入鸿案了(即第一名)。”元调也高兴起来,从翼儒抱里挣脱,在院子里拍手大笑。院子里聚集了很多人,都来看这个“小秀才”,翼儒更加高兴说:“在家说,可以参加考试了,你父母还不相信,走时分文不给。这入学要缴三两二钱院考银子,从哪里找呢?”元调说:“还是三叔垫一下嘛。”翼儒故意装着没钱的样儿说:“已经用光了。”这一急非同小可,元调流下了眼泪。翼儒赶快安慰,满脸含笑地说:“莫哭,莫哭,哄你的……”元调转啼为笑,满院子的人也笑起来。
考了鸿案,兔缴院考费,元调与翼儒高高兴兴回家。幼年入学,长辈都称为“嫩秀才”。数年后,由补廪而入贡,才未喊“嫩秀才”这个名。
翼儒补廪后,就在家设馆教学,对学生要求严格,尤其是重视品德教育。壬午年:(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巴中喜神滩蒲敏在向元调的精心培养下,考中举人。从成都回来,在麻石,梓橦等地拜会亲友,流露出骄傲情绪。到兰桂山不先拜会老师而到亲戚家,及至到老师家时,乘轿直到堂屋才下。元调想,才科中就这样傲慢,以后有了一官半职,那就更是高高在上了。决定在这个新科举人的背脊上猛击一拳,抑制他的骄傲情绪。
封建社会,学生会见老师要行拜跪礼。蒲敏到了向元调的家,下轿后,长揖下跪于地。向元调危襟正坐,斜眼扫视一下蒲敏,然后手执书本凝神默读,不吐一词。过了很久,才说:“你是举人了,到这里做啥?”说了这句话,又凝神看书,视若无物。那时的规矩,老师不叫起来,学生是不敢起来的。蒲敏双膝跪地,满面通红,无地容身。幸亏师母从灶屋出来解围,说:“行抵门第未先请见老师,这固然是不对的。坐到堂屋才下轿,在老师面前摆新科举人的威风更不应该。不过,也要明白不是有意在你面前摆身价,而是酒醉一时疏忽。……自己的学生,教育后,改了就行了。跪了这一阵,自知认错,无需再责备了。”边说边把蒲敏从地上拉起,解除了师生之间的僵局。
蒲敏恭恭敬敬站立老师侧面,元调心平气和地说:“谦受益,满招损。历史上骄傲自大而惨遭失败的教训是不可胜数的。苏秦出身寒微,不得志时,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及至挂六国相印,兄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逶迤蒲服(wēiyípúfú),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得志的苏秦骄傲自大,在燕国,与易王母私通,恐诛逃跑到齐国被杀。得了个“天下共笑之”的结局。如果谦虚谨慎,在燕国不胡行乱干,也不至于死得那样快。“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灭秦时,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巨鹿一战,破釜沉舟取得了胜利。称“西楚霸王”。顶羽的劲敌刘邦,入关破咸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项弱骄傲自大“鸿门宴”不采纳范增建议,且例行逆施,众叛亲离,陷于四面楚歌,结果得了个乌江“自刎而死”。陈世美家境清贫,中了状元就以为不得了,抛弃糟糠之妻,与自己的骨肉分离,戏中的《铡美》叙述了这一历史,成了人人咒骂的人。”
向元调在教学上,认真批改作业,在群众中传为佳话,巴中有一富绅子弟慕向元调之名,不畏路远山遥到通江兰桂山求学,该生已是久考不入的童生。向元调以为这个学生远道而来,上进心一定很切,对他的要求也严。一次出《四书》上的题。这个学生的文章虽然通顺,但多系抄写别人的,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的语言,没有独特的地方。向元调花了很多时间,对这个学生的作文进行了修改。这个学生对老师认真负责的修改,不但不感谢,反而认为与他为难,将批改的墨卷撕毁,扔于字纸篼。坐在旁边的蒲敏看见了,从字篼内拾了起来,缮写出来,朝夕诵读。壬午年乡试,就是出的这个题。蒲敏考中了举人。这件事虽不一定可信,但说明向元调在教学上,那种严肃认真批改作业的态度,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印象。
向元调教书四十年。在他的培养下,入学,补廪、入贡、中举的五十多人。布满通江、巴中两县。七十一岁逝世。学生赠送“品学兼优”匾。署名的有贡生李炳春,贡生张玉堂,文生张馥,廪生王明刚,文生何裕堂,文生岳增荣,贡生赵雄飞,文生向金门,增生彭元度,文生向寿徽,庭训文生向赓飏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