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1:18:42

[人物]写《呈茶课》的通江人向阁


      向阁,字子延,号南津,通江县斯水溪人(今属广纳镇金光村)。向翀之孙。其父向棨,翀之次子,监生,任蜀典簿,其家由虎台溪迁至比邻之西顺溪(今属广纳镇金光村,人称“澌水溪”);向阁生于斯长于斯,最终又叶落归根葬于斯。明代嘉靖三十七年戊午举人,先任凤县知县,迁平凉固原通判,督三边军饷,上筹边十二策,迁藩府长史。“先是,通邑产茶,岁输本色解陕边易马,应斯役者辄颁家,且多途毙。公应礼部试,谒内江黄门何公起旗,揭呈积弊,何因具题,蒙改折色,邑人至今便之。”卒后崇祀乡贤。为县城南“四贤祠”中“四贤”之一。向阁与次子向兆麟(禄丰知县)、嫡孙向玉轩(翰林院侍讲)、侄孙向胤贤(陕西布政使)——一门两举人两进士,成为一个时代的佳话。
      《呈茶课》原文:俯陈地方茶课重累、乞苏小县生灵事。窃照通邑设立万山之中,编户七乡,半以上系刀耕火种。原额茶课一万二千有零,支解各省。二百年来,茶株消乏,人户逃亡十存二三。查得洪武年间,于本邑设仓储茶,招商易马。成化以来,充赏进贡,番僧顺流入渠。正德嘉靖间,准本府守官军俸给。至十六年内,本折色改徽银一千七百余两,解引济边,至今拖欠卷存。嘉靖四十年内,巡按拘御史因一时商茶不行,权宜建议将本府一州三县茶课一十二万改徵本色,径运徽州、直抵甘州易马,岁编殷实十名、派夫三干名陆运,肩背七十余斤及竹包竹蔑三万有余,伐桑蒸杵万余,诸臣所费不可胜纪,中间死于道路,毙子官刑者不少。递年编迁人户卖产鬻子不能赔完,徵解之官百计严督论刻,朽木一空,官民坐家不敢申冤。又水运之处,经历七十二险滩,遭风失火难赔,以此财尽民穷,入西乡各处山林,向应啸聚。近蒙巡按李御史具奏,奉例招安,流移未息,诚恐酿成祸患,山险林深处遭难剿灭。再思招商易马,现有祖宗成法,行亦无弊。即今解到之茶,番人不乐易马,山积堆为无用。陕西解废脚价工篾之银,往往缺乏,是在边储为无益在内地重用也。合呈请仍旧徵银充易马之用,亦省陕西之费,实为两便。仍乞选拔才望科甲县宫,责县职满升迁,渐图苏息,急救一方例悬,生灵幸甚。报可。
      《呈茶课》译文:俺首陈述通江袭税重累,恳求体念小县艰苦,以救民命事。私下以为,通江县城在大巴山的万山丛中,编为七个乡,生产落后,以刀耕火种的方式从事生产的在半数以上。原茶叶税年一万二千余斤,分运各省。二百年来,由于赋税过重,茶树毁坏,农民流落他乡的十分之二三,明洪武年间(1308~1398)在本县建立仓房储茶,商人运往外地换马。成化(1465-1487)以来,以茶叶去抵当贡税,蒙藏宗教界人士顺嘉陵江而下到了渠河一带地方。正德嘉靖(1506-1566)年间,皇上批准,潘府请求以茶税抵军饷。至十六年内,改征茶叶为白银一千七百余两,运往甘肃济边。由于茶税太重,拖欠到今未缴清。
      嘉靖四十年(1561年)内,巡案害怕御史因茶叶一时出售困难,决定暂将本府一州三县茶税,改征茶叶十二万斤。运往甘肃徽州直到甘州换马。每岁选出家庭富裕的十人,由他们抽派民夫三干人由陆路运送,每人背七十余斤,加上竹包,竹篾三万余斤,桑木蒸木的杵子一万余斤,共重为十六万斤。监运官员所需费用无法计算。在长途的背运中,死于路途,毙于官刑的不少。完不成运输任务,有些出卖田产,有些卖去儿女,也赔不了。负责运输茶叶的官员千方百计严格监督,条件苛刻,什么都耗尽,因运茶而受处罚的官民有冤不敢伸。

      近年由陆运改为水运,又要经历七十二道险滩,在路上,或落水、或遭火,更难赔偿,因此,弄得财尽民穷,无法生活。老百姓只得到大巴山老林当土匪。近承蒙巡案李御史上报了实情,薄命招安,上山当土匪的,仍宋停息。很担心会造成严重祸害。他们凭借山险林深的有利地势恐难剿灭。
      再想,由商人贩运茶叶换马,考察有过去定下的法规,作起来也无弊病。现在运到甘肃的茶叶,少数民族不愿换马,茶叶堆积成山为废品。陕西对搬运的损耗、运输、工篾等费用,往往拿不出来,这样就出现了,运到边地的茶叶成了废品,在内地又成了稀有之物。
      根据上述情况,呈请按以前规定,茶税改征白银,不再以此易马。这样做,既减轻了小县的负担,也省去了陕西的费用,实在是两得其便。
      再次乞请选拔有才望有功名的县官,做好这件事就可以迁升。这样做,使老百姓有喘息的机会,以急救一方倒悬之苦。老百姓感恩不尽。是否对,请求鉴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物]写《呈茶课》的通江人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