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举办“垂云书院”的王树坊
王树坊生于清道光十二年,通江县马三垭(现三合乡)白岩人。幼年时,潜心攻读,思为国家有所建树。那知屡试不第,乃改文习武。操技击,练拳术,欲中武科,亦不第,于是蛰居乡里,既农且商,十余年家道殷实。妻向氏貌丑能低,凡家务,必树坊躬亲指点,方能作事。生两儿,长成翼,次成泮,皆聪慧俊敏。惟所生一女,如其母,姿容既劣,嫁后又患麻疯病,夫妻感情破裂;男方提出;以纹银一百二十两、麻钱一百二十串,赔偿嫁奁,以退婚。树坊许之,决意以这笔钱及家中所有,在垂云洞建立书院。树坊认为女儿不幸,乃前生作恶所致,建立书院为桑梓培植人才,庶几可赎前愆。
垂云书院始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规模宏大,飞阁流檐,雕琢精致,造型典雅。全院为阶梯式,分上、中、下,全是五彩颜料染成,画栋雕梁,山蔡藻税,诚艺苑奇观。
垂云洞距马三垭约十华里。四周,山峦横亘,绵延无际。一望梯田,纵横交错,竹木成荫,村庄毗连,为尖山坪余脉。南面为两华里长三十丈高一道陡峭大岩,岩下正中有一可容三五百人坐立歇息的自然石洞;岩顶凸额,青山掩映,高接蓝天。远远视之,似三团飞去,缓缓从天而降。环境清幽,确实是一个培育人才的胜地。整个书院依山傍岩,一层比—层高。在下仰视,甚为壮美。
书院的最下层为武科教习场,沿场一端直上,为石梯:宽四市尺,高四十八步,石梯顶端一对成八字形分立左右的吼天狮子,守护大门,雄壮、威武,便人一就产生庄重肃穆之感。正中处为三间楼房。“垂云洞书院”五个斗大楷书鎏金竖匾,悬挂于中。由此而入,就到了第一院。
院中为石嵌泮池,园形。直径三公尺。池内绿波漫卷,潜鳞欢跃,似与游人为乐。池上架一石拱桥:两傍石柱为精巧透雕九条飞龙,隐现于云烟缭绕之中。两侧为一楼一底厢房三间,耳房各一间。横梁及门窗,撑拱彩牙皆透雕《白蛇传》全本。
沿泮池上,为十八尺宽,二十四步高的石梯,越过石梯就到了垂云书院的中心部分(第二院)。正中处为三丈高的戏楼,院门悬挂通江县知县题赠“共登青云”一横匾,这里刻雕更为精巧:云环雾绕,龙飞凤舞;鹤鸣九皋,松挺兰天。栩栩如生,各俱情态。两旁为一楼一底的书房四间。三合泥地板,石灰粉墙,楼上楼下全是书架,陈放书板,分三类。一为青少年读物:《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幼学琼林》、《五字纲鉴》、《四字纲鉴》、《唐宋诗选》、《古文菁华》、《千家诗》、《声律启蒙》,。一二为戏曲本;《包公铡侄》、《岳母刺字》、《戏彩娱亲》、《托孤》、《三祭铁丘坟》、《穆桂英挂帅》。三为医药用书:《医学三字经》、《简便验方》、《金匱释义》,《寿世保元》,共有书板五十多万张。
由第二院而上,为宽二丈,高十二步的石梯,循石级直上,就到了第三院,即整个书院的最高层。正处平房三间,中悬“化齐文武”的巨匾,两旁厢房各两间,北面为垂云洞石岩,镌孔子坐像,高一丈二,座基六尺,像前供一木主,文曰:“天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神位”,高八尺。木主四周为透雕滚龙。木主左边为颜、曾、思、孟像,右边为周、程、朱、张像,高约四尺。
整个书院除石洞、戏楼,过道外,共有楼房,四十间,二十八间屋子全部陈放书板。授业室设于第一院左楼,厨房设于第一院左耳房。书板全部陈放于第一院第二院。来源有三:一为重庆购买。先后三次到重庆购买,每次都是四支木船搬运,共十二船,二为自己雕刻,从重庆聘请刻板技师柳德全在书院雕刻了十五年,本地参师学艺的二十一人。书院于光绪五年(1879年)建成,先后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木料约四百米,石头一千多方,瓦二十万匹,劳动力三万多。书院的建修耗去大洋六千多完,刻板印刷五千余元,年印书一千卷。
书院每天六人印书。印出的书除奉县上一套备查以外,其余无偿送与麻石、刘坪、喜神滩、长滩河、土门场、木溪濠,新场(东山)、梓橦、老官庙等地私塾教师各一本。读书学生要到书院索取,根据年龄及学习程度只给一套书。读完了,再索取,再给,以防有人将书转卖,从中牟利。
闭塞山区交通不便,青少年学生上学教材短缺,该书院印出大量私塾用书,解决了学生上学缺乏教材的困难。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学生,既缴不起学费,更无钱买书。该书院分文不取,义务送书,便利了这些孩子的入学。垂云洞书院给家庭贫困的少年儿童入学,创造了条件。这在人剥削人的封建社会,不能不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垂云洞书院实行义务办学,招收准备参加府考,或己考中秀才积极准备参加乡试的学员。文科聘请新场拔贡赵雄飞,喜神滩举人蒲敏作专馆教师,武科聘请巴中武科举人陈正庄。三个教师在群众申威信高,教学认真负责,对麻石,刘坪,老官庙等地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垂云书院既是一个培育高尖人才的地方,又是一座文化艺术之宫。木石工韵雕刻技术,是通江屈指可数的。所雕刻的青蛇、白蛇、法海、雷陈子、广成子、孙悟空、尉迟公、秦琼,孔子,八贤像,身分恰切,生动感人,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相传,一个深夜,垂云书院笙箫齐奏,锣鼓悠扬,戏台上还在演“断桥”一戏。住在该院的人出去一看,戏台空空;悄然无声,据说是横梁上雕刻的“断桥”戏中的人物到戏楼台表演这一节目。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不可信。不过可以从侧面看出,整个书院的木石工雕刻,达到了何等令人神往的地步。
在雕刻过程申,书院建修人王树坊十分讲求质量,每一项雕刻,稍不合意就反工重来。第二陵正门的横染,宽一尺六,长斗丈五,前后刻了三匹,花了几年的时间。第一匹不合要求,送与刘坪文昌宫,第二匹仍不合要求,送与通江县城东门关帝庙,第三匹才合要求。为了把垂云洞书院建修成一座艺术之宫,所需要的金粉胶质,全由保宁购买。书院落成,保宁的金粉一空。
在建修中,造就了一批雕刻艺术人才。向德绍、向德太、王步义等是麻石、刘坪、老官庙一带著名雕工,就是在建修垂去洞书院过程中,在柳德全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来的。
该院为通江的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缺医少药的通江,培养医卫人材十分困难。印出一批医药书籍,对继承前人的医疗经验,提高诊治效果,起了积极作用。
附《通江县志续编》有关王树坊的记载:
“王树坊字范亭,性好善,凡建桥修路,远如巴达宣万,莫不捐资助成,近难悉举。尤重学校,侧有观音岩,诚名山胜地。坊因其势,建成台榭,额曰:“垂云书院”。复捐己田百亩,作该院常年之费,又仿竹桥斋式刊九经及杜林左传大字板于院中,年刷千部,偏给村塾。此通邑亘古所无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