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十二岁考秀才的戚扬
戚扬,字蕙芳,别号兰荪,1884年生,通江县长兴乡(现在民胜镇弯柏树村)人。早年家里很穷,清未民初,学成名就以后,家境由因而亨,在历史上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物,惜命途修短,不幸早丧。
戚扬的祖及父,一贯从事农业耕种,浑朴勤劳,忠厚和善,虽有薄产稍能自给自足,但由于封建社会的种种苛捐杂税政,天灾人祸的不断频临,田地房廊挡卖净尽,到他父亲时已处于身无立锥之地的境况了,只得佃耕度日,当他开始读书的时候,生活日趋艰困,势有辍学的危险。但戚扬求学心切,天资聪颖过人,得到他父亲的欢心支持。加之亲族问也常常称赞鼓励,父亲千方百计送他读书,费尽辛苦。父的行为感动了他,在冻馁威胁的状况下,戚扬仍坚持夜以继日地奋读。他的处境愈来愈恶化。原配夫人阎氏的堂祖阎新堂是一个以教书为业的穷秀才,听闻戚扬的才智和求学上进行为。在微薄的学钱俸米中,总要节省部份供给他读书,有了阎新堂的资助,戚扬更加勤奋,学业进步更快。他素有爱玩摔泥弹和掷石子的习惯。阎秀才一次试探他的学业,以书桌为题出一联:“黑漆桌有脚难行寸步地”,戚扬略加思索结成下联“黄泥弹无翅能飞万重山”。阎秀才赞不绝口,不仅对仗工稳,而且语意惊人,认为确实有培养的前途。阎老师愈加器重爱惜。光绪末年以幼童身份应试,考中秀才。年仅十二岁。年龄幼小的戚扬貌不惊人。在交卷时,学院大人向他读了几年书。戚扬答:“十二年了”。学院大人以为说话荒谬露出不满的神态。戚扬必恭必敬地回禀大人说:“门生实则是六岁启蒙,由于家境清寒,日夜攻读,一年当两年,这六年的昼夜加起来岂不就是十二年了?”学院大人点头称是,随手取纸条一件要他在纸条上用硃笔写一万个字。戚扬毫不犹豫地写上“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学院大人看过写好的纸条,拍案称奇说:“小子可造,不但有才,而且有智。”鼓励他不断努力,再图上进。
考中秀才以后的戚扬,进取思想更加高涨,在家奋读数年,待时应试。光绪后期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变法改政,办洋务,为了抵制外来侵略,增强实力,兴办武备学堂。戚扬弃文就武,考入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由清政府封为“成武将军”。清政府为了进一步培养军事人材,加强陆、海军建设,又办四川陆军讲武学堂,戚扬任教。四川军阀刘湘、田颂尧、刘文辉、罗乃群、邓锡候等都是他的学生。宣统元年从统领钟颖出征西藏,运筹决胜,奏任制府参军。辛亥革命后四川总督府改组为四川军政府,戚扬又任军政府的上校参谋。佐理四年,于民国六年(1917年)偶患痢疾医药无效,卒于四川军政府,年仅二十六岁。二夫人邓氏护柩回通,安葬于故居。
附:戚阳“和邝湛若九边”
边风
万马惊嘶急,申军大纛摧。
直翻云气起,远关战声来。
画角吹都咽,雕弓劲不开。
寒衣须寄早,刀尺及时催。
边月
万古征人眼,秋来总望乡。
团园好明月,何苦照沙场。
灭烛听笳吹,拋戈刷箭创。
老兵垂首泣,但说怨西羌。
边尘
漠漠日无光,天低鸟不翔。
风搏挽雪白,沙卷入云黄。
暗逐千军走,还惊万骑狂。
将军重边守,亲上敌台望。
边笛
征人一声笛,吹到古长城。
降虏疑无泪,衰鸿咽未鸣。
是谁不解怨,忍作故乡声。
毳帐何曾寐,开营对月明。
边角
白日下荒城,城头画角呜。
悲风一相送,倦马若为惊。
半夜驰军檄,千山望敌营。
谁怜征戍卒,辛苦到天明。
边雁
满翅胡天雪,朝飞入玉关。
爪泥留绝漠,阵影掠阴山。
乡信有时到,雕孤莫漫弯。
千营守边士,翘首望南还。
边马
凡马空多肉,骅骝骨相雄。
由来龙降种,为助将成功。
血汗蒸胡雪,悲嘶咽塞风。
权奇搜不尽,千古壮关中
边柳
年年歌折柳,都道出阳关。
关外文春色,长征人未还。
将情问飞絮,飘不到阴山。
啼鸟惊朝婪,红楼别泪潜。
边草
春风随马足,万里度沙场。
绿蔓缠枯骨,青农卧继枪。
霜寒下鹰隼,日落见牛羊,
自古留侯地,听人说汉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