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唐代诗人巴州刺史薛逢
一、 诗书世家名冠京华
薛逢字陶臣,蒲州汾阳(即今山西万荣县)人,诗书世家。他的祖父薛稷是唐代大诗人、驰名的画家,他的画,在唐时被列为最高级神品,与阎立本相当。薛稷最擅长的是画鹤,当时视为一绝。在唐代中央政府机关秘书省内,相传有四绝,即是:在秘书省东厅壁上薛稷画的鹤、贺知章的草书题诗、在书阁柱上郎余令(初唐文史学家兼画家)的画凤、庭院中的落星石(即是陨石)。薛稷与诗人杜甫很友好,他的诗杜甫非常推崇,并写了赞扬的诗句。同时薛稷在政治上也是春风得意,武则天时中进土,唐睿宗时封晋国公,又晋升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薛逢生在这样的家庭,自然在文学上受到很好的教育和熏习,诗文超绝,深受祖父旧友和耆老的赏识推崇。后连科及第,并于唐武宗会昌殿试时,中一甲进士第三名,崔铉中第一名,即状元。崔铉任河中镇抚使时,邀薛逢为幕僚,崔铉任宰相时,任薛逢为县尉。没多久,连续提升而任侍御史(仅次于御史大夫的监察官)、尚书郎。
在此期间,薛逢写了不少诗,如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今敦煌)张议潮,乘吐蕃内乱之机,率领人民起义,收复了沙州和晋昌(今甘肃安西)。,薛逢写了一首《凉州词》:“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这首诗载人《全唐诗》
二、 因遭嫉妒谪贬巴州
薛逢秉性刚直,执事中正,言语激切,文思敏捷,诗文超绝,谋略和胆识非常人可比,所以容易被庸才嫉妒,为有真知灼见的人推崇。
那时彭城人刘瑑,与薛逢同榜进士,而文才在崔铉、薛逢等数人之下。但刘好逢迎巴结,主动与薛逢交友,常把薛逢的诗文拿到人前去吹嘘诡称是自己所作,因而得到皇帝的宠爱,地位反在薛逢之上,竟然当了宰相。此令薛逢愤恨,有时遏制不住心情,写些诗嘲讽。刘瑑虽然内心不满,但表面装出一副迎合相。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有人推荐薛逢任知制诰,执掌皇帝诏书的草拟和参与机要等工作,职务相当重要。刘瑑当然不会让这样一个经常接近皇帝的重要职务交与薛逢,但又不好阻止,便假惺惺地满脸堆着笑容说道:“按我朝历来的规矩,要任两省(即中书省、门下省)给事和舍人(即中央决策部的高级官员),必须先有任州刺史或县知事的经历,方可充任,而薛逢没有这个经历而不能委任。”于是以此为借口,把薛逢从朝廷内官放到巴州做刺史。
三、爱民情深民愿姓薛
根据《唐书》、《全唐诗?小序》、《巴中县志,宦迹?薛逢》和《龙文鞭影》载,“薛逢迁巴州刺史,在州五年,有惠政,民歌其德曰:日出而耕,日入而归。吏不到户,夜不掩扉。有孩有童,愿以名垂。何以字之?薛孙薛儿。”这首民谣从字面上看,说明那时的社会风气良好。这种“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社会秩序,在史书上很少见到,只有在周文王时,历史才这样称述,以后只有文字之说,而未曾见诸社会。而薛逢任巴州刺史时,百姓这样歌颂,可见薛逢治理巴州,已是鞠躬尽瘁了。
翻阅历史,唐武宗时,唐朝已由盛及衰,社会比较动乱。而薛逢到了巴州,虽说是任刺史,按刘瑑的说法是让他锻炼,日后委以重任,这是托词,实际是贬职。薛逢深知刘瑑的用心,已料到要回朝廷的可能性很渺茫。所以薛逢不以官职的高低和将来是否得到升迁为目的,决心把自己的政治抱负都倾注到州县的治理上。要治州,重要的是利民而不扰民。故刚一到任,就青衣小帽,深入到百姓当中,了解群众需要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以及最关心的是什么,以这些作为自己施政的依据。他首先发出告示,公开税赋的标准和缴纳赋税的办法,让百姓自觉地到署衙按标准交纳,借以达到杜绝贪贿和勒索,杜绝不法吏员为害百姓,扰乱乡里的目的。接着整训兵勇,规定建制,按辖地治安情况和人口多少定员,不能借口摊派费用,也不能借故侵扰乡民’;随之兴办学校,传播良好的道德风尚,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杜绝吃请,反对大操大办。薛逢到任后,不接受土绅的宴请,办事不收别人的馈赠,下县巡视不执仗喝道,不讲排场,不来迎去送,家常便饭心满意足。每到农忙时,官署放假,吏员或回家耕种,或到边远穷困的地方以及孤寡之家去耕种。同时,政令不繁,有令必行。
五年来,在薛逢的治理下,巴州出现历史上少有的太平景土象。所以《唐书》、《全唐诗》和《龙文鞭影》里才高度称赞巴州;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歌颂薛逢的爱民真情。
四、一身正气一生清廉
薛逢为官,从不低眉折腰事权贵。本来宰相刘瑑和继任宰相杨收,都与薛逢是同榜进士。有这样一个很好的关系,自然是晋升的阶梯。然而薛逢,却不喜逢迎巴结,只知埋头公干,更不会搜刮民脂民膏,自然就无有金银财帛去作晋升的“敲门砖”了。加之他对那些庸才之辈和阿谀奉承之徒,无论他的职务高低,都很蔑视和鄙弃,甚至作诗嘲讽。其后杨收继任宰相,薛逢又写诗讽刺,杨收复又将薛逢贬到蓬、绵(今南充的蓬安县和绵阳市)二州做刺史,就是不让薛逢在朝内任职。后来杨收因事罢相之后,薛逢才召入朝廷,任太常少卿,专门掌管宫廷祭祀礼乐之事。继而再升任秘书监,专管皇宫内廷的文书工作,最后老死于任上。
薛刺史为政十分清廉,混迹宦海几十年,外无浮财,内无余帛,也无产业,到晚年家境萧条。出行时,衣着单薄陈旧,跟班的人少,与其他官员相比十分逊色。一次,他上朝路过街上,正值新进士打马游街,红红绿绿,吹吹打打,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执导在前遇到寒酸的薛逢,大呼:“新进士游街,且请回避!”薛逢不屑一顾地说:“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西拂抹来。”意思是说,别看我这副穷相,少年时,也曾凭文章取得过功名;如果我能逢迎巴结当权者,还比你荣耀得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