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叶良一先生二三事
叶良一(1884年~1973年),名世元,字菁年,原巴州粉壁场(今属平昌县)人,民国8年(1919年)迁入巴中县城定居。出身于中产家庭,祖业在粉壁场有数十亩田地,父亲粗通文墨,也很开朗。他父亲一心他读书成就功名,为祖宗争光,先带他在粉壁、清江渡和巴中读私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巴州高等小学堂,应童子试,只想考中秀才。就在这时,科考停止,提倡新学,遂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赴成都考人四川陆军弁目队。次年转入四川陆军学堂,分在炮兵科学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毕业,由四川督练处拨到陆军17镇炮兵营见习三月,于1909年(宣统元年)正月任炮兵右队排长。叶良一自此步入仕途,开始了精彩的一生。
一、巧遇朱德
1905年,叶良一在成都陆军学堂巧遇成都体育学堂的朱玉阶(朱德),从此相识相交。1909年(宣统元年)春,叶良一在清朝成都新军中任炮兵排长时,因仪陇县举人、秀才反对新学,朱德辞去新式学堂工作,另寻前途,到成都找到了叶良一。叶良一约在军中任职的同乡李劲枝、吴震二人与朱德在炮兵阵地的桃花林中相见。叶良一说:“云南讲武堂今年开办,它地处边境省份,毕业后好找事做。”朱德同意。临行,叶良一将筹措的大洋两百块赠与朱德,以资盘缠,李劲枝还送给朱德一把油布伞、两双布鞋和一盒茶叶。朱德感谢地说:“亲不亲,故乡人啊!”
1916年,讨袁护国战争胜利后,叶良一升任川军旅参谋长,朱德己任滇军旅长,他俩又相会在成都。一个礼拜天,朱德、刘伯承、吴玉章、李挽澜、叶良一结伴踏游杜甫草堂,朱德诗兴大发,即兴吟道:“天下为公,公盖日月。”吴玉章说,“谁吟对下句?”叶良一颂道:“同心护国,国运恒昌。”
1926年夏,北伐战争节节胜利,朱德由德国留学回国后,受中共中央委派回四川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8月下旬,朱德与陈毅在万县谋划国共合作事,不久发生了“九五惨案”。朱德在万县军部打电话给驻防重庆的叶良一,希望重庆民众声援,一致抗击英帝,叶良一接到电话,午夜给《新蜀报》社打电话,询问对万县惨案是否在头条报道,消息中标题是否醒目。凌晨给万县军部发去“坚决要求英国严惩祸首,赔偿损失,维护国家主权并扣留肇事英舰两艘”的通电。9月6日,叶良一率本旅水军两个团,登上炮舰待命援助万县。11月中旬,朱德抵重庆,下榻第2混成旅部,组成了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委,由杨闇公任书记,朱德、刘伯承任军委委员,决定配合北伐,适时举行泸(州)、顺(庆)起义。
1926年12月初,朱德同叶良一在重庆参加了国民党(左派)四川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朱德当选为执委后,邀请叶良一、漆南薰、杨闇公三人在便衣卫士陪同下,登上琵琶山,谋划革命事宜。朱德对叶良一、漆南薰、杨闇公说:“广东国民政府中央和中共中央将迁到武汉。这次见面后,我将辞去军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职务,到武汉工作。杨闇公主持四川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工作,请良一兄多多关照、扶助。”叶良一道出自己的心里话:“头上有青天,做事须循天理;眼前皆赤地,存心不刮地皮。”杨闇公说:“与叶公共事,心情舒畅。”朱德又说:“我找到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三年前,在德国首都柏林,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叶良一第一次从朱德口中听到了周恩来的名字。
二、弃职回乡
叶良一在陆军学堂毕业之时,正处国政剧变之时。帝制废除,民国建立。叶良一将所在部队倒戈,拥护新政和四川大汉军政府,因维持社会秩序有功而升炮兵2团3营少校营长。是时,孙中山派巴中籍董修武由日本回四川总理同盟会工作,叶良一被介绍加入同盟会,随之转为国民党党员。可是,民国2年(1913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派心腹胡景伊到四川代理都督,排斥革命党人,声称要对叶部进行改编,叶良一愤懑而以家事为借口,遂回巴中。
民国4年(1915年)12月,川军旅长钟体道同川北道尹张表方(张澜)于顺庆(今南充)成立川北护国军,叶良一应该军第四支队长李挽澜(巴中人)函邀,于民国5年(1916年)元月奔赴顺庆。后奉命到通(江)、南(江)、巴(中)、广(元)、昭(化)、剑(阁)六县商借民团枪弹,充实反袁武装。事毕,委任叶良一为12团中校团副兼司令部参谋,投入讨袁战争。民国5年,袁世凯垮台,川滇两军混战,川军失利,李挽澜战死内江,钟体道率部退驻陕南,叶良一任43旅参谋长。眼见国家和四川局势,争战不休,便加入同善社,终日练功习字。民国9年(1920年)6月,潘文华率43旅赶走郑启和,叶良一带着遗憾随部队第二次返回巴中闲居。
民国10年(1921年)10月,叶良一任南江县知事。民国12年(1923年)7月,应川军16师师长杨森部团长李劲枝的邀请,辞去南江知事,赴成都组织金堂、中江、简阳、乐至四县清乡军,任司令部参谋长兼金堂县知事。当时,金堂为川西匪窟,叶良一到任后,用计生擒匪首赖金亭,枭首示众,随之解除袍哥武装,清理明团暗匪,匪患平息,县人称道。成都商会于川陕道旁竖了7座“除暴安良”德政碑,以示褒誉。民国14年(1925年)夏,叶良一改任杨森部向时俊师(第5师)少将参谋长,后因向时俊援鄂未返原师,杨森命叶良一整编教导团及留守各部为20军第2混成旅,任少将旅长,驻防重庆江北。民国16年(1927年)夏,在杨森出兵再犯武汉时,刘湘以4个团的兵力围攻叶旅驻地,因寡不敌众,遂率部归顺刘湘。不久,刘湘、杨森重新修好,杨向刘索要叶旅,刘欲许诺。叶良一闻讯,深觉不安,联想封,“自己讨袁以来,四川军阀割据,战争连年不绝,他们之间,时离时合,亦友亦仇;中下层军官疲于奔命,难于应变,稍不谨慎即有灭顶之灾.”当即从刘湘裁兵之议,毅然辞职,于民国18年(1929年)2月第三次回到巴城,
三、助困扶贫
叶良一身材中等,脸庞白皙,晚年手拄拐杖,行步稳健,语音细沉,谦恭之态,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回乡之后,不与权势豪贵接触,不论国政是非,不道人之长短。日以练字、读书、饮茶为事,少许时间打牌娱乐,不尚赌博。打牌之时,虽他和牌却不要钱,人问其故,答道:“别人家贫,还要养家,我只为娱乐而已,何故厚看其浮财呢!”见者莫不叹服其修养。饮茶时,常与剧团艺人、教育界、医务界等友人一起,谈论与政事不相干的茶道、技艺、民间轶闻之类。书法日练不辍,有人求书者,分文不取,因人因时而赠勉人自养之语,抗日战争时,乃书“同胞自:吾,协力御侮”以赠友人。
叶良一既淡泊名位,又乐善好施,大凡县中公益善举莫不乐为襄赞,每有悯惜之事,一一皆能成就。民国13年(1924年),县人筹建“回风亭”,慷慨捐银500元。丙子、丁丑年(1936年~1937年),巴中大旱,饥民相望于道,叶良一倡首在城隍庙搭棚施粥月余,活命者感激涕零。施药救助病残和贫困家庭,更是常事。他在城西董家药铺和城东李家药铺设有账簿,凡病残贫困之家缺钱拣药者,药铺便将欠药钱记入叶良一账上,他每月结付一次。叶良一对他家的佃户更是优待超常,租税别人是四六分成,他则是倒四六分成,即是让佃田户多分,若遇灾年,还司减、缓免收租谷。不但如此,他还主动出钱,兴修水利,农民引水栽插,不收水费。
叶良一,虽然赋闲在家,然而他爱做好事,赢得民心。故而在民国28年(1939年),县临时参议会成立,叶良一任副议长,议长李宇航常驻省城,大权为驻会委员李庄把持,他乐得挂名,极少闯事。以后,任县银行监察、董事长、粮食监察委员等职,亦持此种态度。当时巴中,新旧两派斗争激烈,不少人积极钻营,他却独善其身。其间,叶良一借其身份,保护进步人士。民国32年(1943年),在县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杨正武被捕,叶良一极力参与营救工作。1947年地下党组织学生开展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的斗争,由延安回巴中的中共党员、红军干部陈占魁和巴中青年王大金等7人被中统特务卢杰生抓捕,准备处死。叶良一获悉,即赶赴现场说:“这些娃儿,孺子之家,奶腥未退,别人有家有族,他们造反无凭无据,共党之罪从何有之?”老将军一席话震慑了特务,李挽澜之子李明庸趁机说:“我们就听叶旅长的意见。”叶良一说:“我的意思嘛,可以送感化院教育。”陈占魁等7人被救。
四、革命生涯
军旅生活之时的叶良一,正处热血青年时期,正直、热心、进步。1926年夏由德国留学回国的朱德,时任川军20军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特派员吴玉章,国民党省党部负责人杨闇公,国民党省党部执行委员漆南薰和向成杰,师政治教官冉均等,他们实际都是共产党四川省地下组织的负责人。叶良一与之过从甚密,常相咏对,在潜移默化中心照不宣地接受其思想,在紧急关头,积极支持和卫护中共地下人土。1927年3月31日,叶良一部驻防重庆江北,其部受到刘湘的监视。早上,漆南薰、杨闇公、冉钧三人向叶良一说:“我们要去重庆菜园坝开会。”叶良一觉知有隐情,担心共产党地下人士出事,便告知重庆警备司令部的命令:“不准军人参加当日集会。”意欲劝阻,不要参加菜园坝群众大会。杨闇公说:“今日会议,系我主持,纵有危险,也非去不可。”在紧急关头,叶良一派副官张吉安(巴中三江人)去追回漆、杨、冉三人,并对张说,若追不回则要加以保护。当天上午漆南薰被特务刺杀,杨、冉越墙逃出,杨被救回师部,冉钧次日在回师部的蜈蚣岭路上被特务杀害,叶良一派人将遗体抬回师部税务征收局殓葬。杨闇公决定去武汉向共产党中央汇报。叶良一建议走旱路,杨闇公为抢时间而走水路,4月6日化装潜行,到朝天门上船,驶到浮图关被兰文彬师截拿,叶良一营救未果,于当晚牺牲于兰文彬部。此事件,史称“三·三一惨案”。在此期间,叶良一积极赞助成立“巴中旅渝同乡会”,支持巴中籍进步人士王鳌溪主办的进步刊物,对国民党进行反独裁、倡民权、主民生的宣传活动。
民国38年(1949年)冬,解放迫近,溃军云集,巴中城守镇召开会议商讨应变措施,有人主张“走为上策”。叶良一则认为:“蒋介石黩武专横,听陈诚整军之计,军心离散;用王云五法币之策,物价飞涨;徐蚌会战,大势已去,民心失掉,不可逆转。”表示决心不走,与会者众皆信服。后在地下党人的指点下,参加巴中解放委员会任供应部长,旋即捐献黄谷20市石,以应军需。土地改革中,担任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城乡土改调处委员会副主任,带头交出家里一切财产。以后历任县各界代表会第一届常委、第二届副主任、第三届常委,第一至六届人民代表、县人委委员,第一至四届县政协驻会副主席。1973年逝世,葬于北龛寺附近。(根据平昌、巴中县政协文史委和喻汉文提供的资料整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