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参与变法图强的吴德㴋和吴铁樵
第一个参加变法维新的巴中人是吴德㴋。他是平昌县白衣庵(白衣庵清属达县,今属平昌)清朝末期翰林吴镇的次子。吴德浦(1848年~1900年),宇季清,号筱村,别号双遣居士,晚号寄髯,他出身书香之家,在其父的影响教育下,从小勤奋好乡学,博览群书,精通佛理。学有所成后,深感朝政腐败,国家落后,列强人侵,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故视功名仕途如草芥,县府多次岁考他不参加。后来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才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参加一次考试,被选为拔贡生。同年应乡试考取第三名举人。随后选任咸安营文职教习官。任满之后,按例大挑(优秀举人可充任知县)一等知县,而他却不挑此职,就连礼部举行的会试,虽然报了名,而他却不参加考试。自那之后,侨.居京城,与士大夫交游,讨论时事,议论富民强国之道,深受维新派人物的赞赏。而且吴德㴋书法、诗赋、文章名噪京师,他的书法别具一体,世人非常珍视,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楹联墨迹大观》收录了他的部分手迹,一时名公巨卿多与之交往。光绪八年(1882年)复又参加殿试,登进士榜。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委任浙江西安县(今衢州市)知县,后任山阴县(今绍兴市)知县,第二年任钱塘县(今杭州市)知县,第三年又调回西安县任知县,“强学会”成立之初,吴德㴋与汪康年积极出谋划策。吴德浦不辞辛劳,不避议论,与汪康年频繁接触,草拟《公会章程》,仅给汪康年的信件竟达52份之多,专门讨论章程之事。而且为了《时务报》的开办,吴德浦节省开支,集资捐金千元作为该报的开办费。并在致书汪康年的信中讲:“吾辈办此事,当作为众人之事,不可作为一人之事,乃易有成。”他的这番话很是感人,因为他办报和支持办报的目的,是为全体人民大众。
历来江浙经济比较发达,物产丰富,文化繁荣,自然人事比较复杂。吴德浦在那里为官,要为自身谋利很容易,但要出以公心,可就很难,这就是官场上所说的“为官易,为清官难”。然而吴德浦为大众不存私欲,所以在他任官之期,结怨了不法乡绅和豪强。同时,吴德㴋不阿谀捧上,故又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上司,就这样,豪强与贪官勾结,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利用庚子匪患作乱之机,屠戮官府,阴谋杀害了吴德㴋在浙江西安县的全家和署衙吏役人等30余人。吴德浦一家遇害之后,维新人士撰文悼念。如林纾的挽联是:“一曲桂林霜,幸季子生全,身后遗文应有托;千古娥眉月,鉴我公忠迹,人间蜚语竟何凭。”今人用川剧形式,编写了《蜀鹃啼传奇》,以示对吴德浦及子吴以棨等进步人士的追思和悼念。
吴铁樵,体魄健壮,身材魁伟,仪表堂堂,目光炯炯,令人见而敬畏。不但如此,还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往往遇到疑难问题,他能巧思明辨,纵有难题,数语即能阐述明白。特别是他工作细致,考虑问题周到,比如办会馆、办女校、办工厂、办农垦等,都论证分析清楚,计划安排周详。所以两广总督张之洞聘他去开办洋务,湖南巡抚陈宝箴也争相聘用。谭嗣同在《吴铁樵传》中评价道:“极中国之所谓通人,或无以过。则莫不争愿共治事,可谓才士也已”;“吴铁樵,日啬其休养,而忘其身以救人。”就在湖南巡抚陈宝箴聘请吴铁樵去帮助创办企业,设立学堂,兴修水利时,他由上海起程前往湖南途中,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二十一日途经武昌,因积劳成疾,患了重病,误服医药招致身亡,逝世之时32岁。四方志士,闻其噩耗,痛惜英才,悲叹维新将星陨落。
因为吴铁樵之父曾在钱塘任官,故将他的遗骸运到杭州安葬。梁启超题写墓碑:“天民吴铁樵之墓”。谭嗣同写了碑联,联云:“魂气无不知,人因季札思观葬;华阳谢何许,鹤到林逋更合铭。”陈宝箴之子陈三立撰写了“清故光禄寺署正吴君墓表”的碑文。谭嗣同还为之撰写了传文,对他的进步、开明、干练给予了高度评价,载入《谭嗣同全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