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1:14:54

[人物]进士余焕文


      余焕文,字伟斋,(1824年~1892年),享年68岁。四川省巴州城南岳家场(今四川省平昌县岳家镇)人,祖籍湖北武昌府大冶县余胜庄,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余堃之父。虽是一介书生,却治军有方,驰名川陕?著有《梦传文钞》八卷,《日记杂录》二卷,《两汉读史论断》二卷,《鞭心录》四卷,《大中讲义》二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其人生的轨迹可以幼年爱好读书、青年兴办团练、中年赴陕治军,万年回归乡里,教书育人。

      一、幼年读书,涉猎广泛
      少年时聪慧好学,稍长之后,爱好广泛,古书上讲:“长好古文辞,而讨论农田水利、边防、军政诸书尤勤”(除古文辞章之外,兼研农田水利,边防军政诸籍,凡山川要塞,民生缓急,学校兴废,尽都考察其原因)?他参加考试,每考必中?道光18年(1838年)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乡试中举?后因父病,在家孝养父亲?父亲病故后,人们劝他参加会试,余焕文婉言说道:“既官礼部,思迎养之难也?”意思是说,既参加礼部举行的选官考试,就应知道礼数,一旦当了官,很难做到忠孝两全,所以坚持不参加考试?在家闭门谢客,只是教育子女读书和侍奉母亲,以尽孝道?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把母亲送老归山后,方才进京应试,一举而登龙虎榜,取二甲进士?进士及第之后,他目睹时政衰败,官场黑暗,虽委职而不受,“坚辞回乡办学?办团练”?

      二、为民保安,兴办团练

      余焕文居乡之日,正值大旱,官府催款,百姓困苦?当时云南大关县旱灾严重,县人兰朝鼎?李永和二人于咸丰九年(1859年)秋,领导农民在该县的牛皮寨起义,奋起抗粮?川滇道上失业脚夫亦踊跃参加,滇蜀灾民纷纷起兵响应,蜀川动乱?世之潮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土匪盗贼乘机窃夺,社会治安一度混乱?为保一方平安,余焕文首先发出倡议,创办团练,深得士绅乡贤襄助和乡民拥护?其兄余洁尽散家财,制器械,选壮丁,择关布防,驻守险道?对所选壮丁,严加训练?在余焕文的影响下,相邻地盘又都办起团练,相连数百里?由于军纪严明,桴鼓相应,兰?李之军,虽频繁攻打顺(南充)?绥(达县)?保(阆中)以及剑阁周边的州府,却不敢近岳家寺?四川总督骆秉章,闻其名,以礼延请余焕文到督军府,帮助训练军队?余焕文在省治军有方,骆秉章赞叹他的才能,准备呈奏朝廷,委以重任,而余焕文坚决不同意?在骆的数次固请之下,方才同意协助操办川北团练?骆秉章对人讲:“川北付之余君,吾无忧矣!”足见余焕文的治军才能?

      三、赴陕治军,再显身手
      余焕文虽为文人,却善于处理财务?疏理财政?训练军队?当时四川布政使刘蓉,以善于理财驰名当世,但他唯独敬重余焕文理财的能力,邀请去帮助他理财;后来刘蓉晋升为巡抚,又委任他办理军务?余焕文办理团练,井井有条,威望尤著?刘蓉因为余焕文的协助,治军有政绩,在考核时为上等,遂提升任陕西总督?刘蓉推荐余焕文任礼部员外郎,随刘蓉到陕治军?余焕文淡于功名利禄,当初刘蓉延聘之时,有君子之约:“不叙功,不署职,待事平,当即归?”那时陕西比较混乱,刘蓉在余焕文的参谋与帮助下,平定汉中?陕北之乱后,又帮助赈灾和安抚善后等事,刘蓉的一切文书?奏章都凭借余焕文之手?刘蓉知余焕文可大用,欲以西安府事委任?而余焕文重申前约,再三推辞,归故里,遂不复出?

      四、回归乡里,立言立德

      余焕文回归故里,选择金斗山,筑室山中,过着隐居生活?余在书房中曾绘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人的像贴挂在墙上,并在门上写着“默养吾诚”四字,告诫自己严守品德?余焕文还常告诫诸子和学人说:“学为人,当自五子书入;学为文,当自注疏入?”就是说,学做人,须从五子书中入手;学做文,当从自己著书撰文开始?余焕文不仅自督家学,曾扩张岳家寺义学,又捐千金置办田产,用学田收的租和盈的利来开支教育和考试的费用;又自办经史馆以教授巴州士子,到馆就学的人盈门,余焕文兴办学校的名声传遍巴州?后受巴中?绥定贡生多次聘请,多次担任巴州的宕梁?云屏两书院院长兼绥定汉章?龙山书院院长,并执教于金斗山高等小学?
      同时,余焕文学者之名远播,吏?民亦皆服?他在巴州授学期间,还为州牧代写了许多文稿,如为州牧陈鸿绪代写的《筑后河堤序》等?一次巴州举行州试,学子与吏役矛盾,考场大哗,余焕文一到,双方各自含愧而退?又一次,山民械斗,余焕文获悉,不辞年老疾驰百余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双方内疚,矛盾立即化解?

      余焕文品德高尚,人人敬佩,就连盗匪也受感动?一次他派家丁给在京读书的儿子送学费,路过新宁(今开江县),贼人将银两抢去?在盘问之时,得知是余焕文给儿子的学费,就对手下人说:“余公盛德,何可劫也?”不但将银两归还,而且还派两人护卫?余焕文还乐善好施,同治二年(1863年)大旱,余在巴州城施粥以赈饥民,同时带头筹措赈灾金?光绪三年(1877年)大旱,是岁冬及次年春大饥,米价涨到斗粟四千,他捐粮赈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物]进士余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