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巴州知州陆成本
陆成本,字画村,浙江萧山(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清代仕蜀十藏,议叙①;清道光七年(公元1872年)任巴州知州。任内重文风,有建树,善书法.
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②,“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秩从五品,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陆成本于道光七年夏到巴州赴任。下车伊始,第一件事就是谒位于南龛下章怀太子衣冠冢侧的明末巴州知州卢尔惇墓,读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巴州知州王廷奏写的《明刺史卢公墓记》,了解巴州政风等情况。
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初一,张献忠部由昭化(今广元市昭化区)渡嘉陵江至巴州,以骑兵诈称明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部(时杨奉命督剿张),差兵赚开巴州城门,张部乘隙破城,守城者若鸟兽散,知州卢尔惇独力难支,与僚吏一同遇难。卢尔惇殉节后,其英勇就义的壮举报杨嗣昌上疏朝廷,旌表卢尔惇殉国大节,一直没有下落。清初,卢尔惇的子孙先后从老家黄州府黄安县(今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来巴州寻找先人殡所,均未所获。时为巴州知州的王廷奏感其事迹,为其招魂,并根据州民意愿,在南龛南侧南坝唐章怀太子衣冠冢旁置衣冠冢,岁时祭祀。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农历四月作《明刺史卢公墓记》,详述卢尔惇死难经过,宣扬忠烈,以资纪念。
陆成本钦佩卢尔惇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把他的气节与唐朝的张巡、颜真卿同等视之。有感于卢尔惇的事迹百余年来未获得国家认可,英雄壮举也未宣传,于是向上级相关官员汇报,奏明皇上。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皇帝批准卢尔惇入祀忠义祠(忠义祠又名昭忠祠,遗址在今巴中中学教研室办公处)。原忠义祠正房四间,陆成本命州人于右侧重新又修一间,专祀卢尔惇。同时,厘清王廷奏时代卢墓范围,加以扩充、修葺,并交移巴州湖广会馆(即禹王宫,原址在巴中县粮食局宿舍)会首管护,每年清明节、中元节,携州衙文武僚吏到墓地举行仪式祭祀,以伸诚敬。道光九年长至日(冬至),陆成本作《明巴州刺史卢公入祀忠义祠及茔墓界址碑记》一文,记述上报卢尔惇“先进”材料,期盼皇帝恩准卢尔惇入祀忠义祠的经过和卢墓地重新勘界、保护、管理事宜,表扬节义,安抚忠烈。陆在文中写道:“自兹以往,界址昭然,樵苏有禁,佔葬有刑,凡百居民其慎旃哉!”对卢墓的保护已成为当地政府的律令之一。
清代,巴州不领县,属“州视县”,隶保宁府(今阆中市),视为县级,知州官秩从五品,略低于直隶州州官官秩,无州同知③。岁支奉银八十两,“养廉银”六百两;额设衙役三十余名,是一个精简的一级政府机构。陆成本是一个被清廷“议叙”的地方官,考绩优异,被组织部门记录在册,属于重点培养的干部,大有前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巴州,陆成本勤于政务,大有作为,州民有口皆碑。细察陆在巴州的政绩,除了劝农桑、强防务之外,其着力点在于兴土木、重教化,亲力亲为,知行合一。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十二月,知保宁府事的长白人恒昌作《巴州凌云塔记》。文章开篇写道:“道光七年夏,萧山陆画村(陆成本,字画村)来刺巴州。越三年,政修人和,百废俱举。士民请募建塔于州东南山顶,复捐廉为之劝。塔高一十三丈,广围九十六步。培地脉即以茂文风盛科名也。落成名曰‘凌云’。州士谢一鸣等乞余文以记。”
凌云塔,又名白塔。凌云,直上云霄,谓之高。位于巴城东二点五公里的石长臂山上,占地二百七十五平方米,塔围二十九点四四米,八方形,砖石合砌,一十三层,高四十二米。内有螺旋石梯一百二十级,塔壁四周有瞭望孔四十个。《巴州志》卷一《地理志?山川》:“堪舆家谓宜于此建塔,以培文风,久而未就,故山得名焉。道光十年,知州陆成本率州人始建凌云塔于其上,高百三十尺,并修塔院以护之。川北兵备道前四川学使会稽吴杰题曰:‘共登青云梯’,以为人文振兴之兆。字大径一尺余,书法遒劲,有平原风力,刻石嵌院壁中,甚为瑰伟。春秋佳日,州人士往来游言宴,遂成胜地矣。”
塔建成,陆成本书一联曰:大书巴宇天留笔,突起文峰地作窗。
志书所载“塔院”,已毁于“文革”,今存二十四张建塔石碑;2008年初夏,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此塔成为危险建筑,巴州区斥资修葺后焕然一新。
陆成本主持修建的凌云塔历时一百八十多年,至今魏然屹立在巴州城东郊。人去物在,历史不会忘记他。修缮保护凌云塔,是巴州人对他永久的怀念。
南泉寺(旧址在今巴中城南泉寺街,街因寺名)明清时在巴州西门外,倚城向南,文昌宫左。旧为州城大丛林(僧众聚居处),殿宇幽邃,竹树阴森,好一个净土奥区。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九月,因白莲教教徒攻打巴州城,城垣毁损殆半。无城垣,一州城自然就谈不上防守。时任知州常发祥迁民于平梁城,达十年之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继任知州李天培率州民缩巴州城旧址,包砌石城,维修南泉寺,发现南泉寺碑碣由于年代久远和受战争的破坏,部分碑碣文字残灭,创始无考,加之战乱后财力、民力捉襟见肘,工程停歇下来,成为“烂尾楼”。至道光年间,南泉寺东厢基址俱凿为城壕,惟正殿尚存。鉴于此,陆成本率州民投工投劳,完成南泉寺未告竣的工程,千年古刹重新焕发出昔日金碧辉煌、富丽壮观的风采。寺内,人潮涌动。州民或烧香许愿,或休闲游息,一派太平繁华景象。寺庙里多余的空地,则辟为菜地,瓜瓠果蓏,僧众自用,取之不尽。
多方募化资财,主持修缮药王庙,方便州民祭祀,除邪祛病,身体健康。
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舆地碑记目》引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韦曾《严将军庙记》,言严颜庙在巴州城西门;宋人宗泽《重修英惠侯义济庙记》、明人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载巴州城内有忠义庙,祭祀严颜和张飞,以上文献均未言严颜有墓在州城。州城西门外严颜墓及碑乃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州牧业可绪建立。至陆成本任巴州知州时,已破败不堪。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陆在墓前建殿,刻大石像祀之,撰碑记,题匾、联(道光十一年十一月,也就是公元1831年11月,代理知州朱锡谷又补刻墓碑,立于严公祠前殿右侧)。
同年,在州城北门外、东岳庙左侧(原址在巴中县酒厂)一土丘上建厉坛,祭奠无主鬼神——该地有万人冢,收白莲教之乱而死亡的人的尸骨葬于此。
按今天的价值评判,认为维修个古庙有啥了不起,你会不屑一顾。实则,这就错了。在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之前,是中国古代。陆成本生活、为政在那个时代,自然就是古人,是标准、典型的士大夫。他不仅仅是维修一座庙,是在建修、完善人们的心灵寓所——人们对宗教的狂热、虔诚,远远胜过崇拜当时的皇帝。信仰能解决人的精神困难,宗教是他们的良药。一切现实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只有宗教出面了。换言之,人们信佛信神信鬼,内心有了一条出路,一条寄托美好愿景的向远方延伸的虚无缥缈的通道。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兴寺观是维护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为政手段之一,它较好地安排、解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放在今天,类似于地方官在任期间发展经济的同时,建体育场、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这种公共文化场所,功莫大焉!
鉴于州署(在城东北隅,原址在今巴州公安分局办公处)僚吏与附近居民生活用水不便,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陆成本命人在州署二堂左厢房后的厨房后,开凿一井,以资用汲。井水清而甘,取名“醒心泉”。“醒心泉”三字,在于提醒自己及僚吏时时处处为民做主、为民谋利,不能干昧良心的事;也寓意做人做官,清正廉洁,像井水一样干净、明澈。
雷栋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任巴州知州。曾在州衙仪门题写一联云:“得一文枉法钱,幽有鬼神明有律;行半点亏心事,远报儿孙近报身。”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白莲教掌门之一的樊人杰、“青号”首领徐天德率部攻陷巴州城,城内公共设施遭受严重破坏,仪门上的楹贴亦不能幸免。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陆成本重书此联,悬于仪门,可见他对同道执政理念的认同,行为处事,心存敬畏,有原则、有底线。
今平昌县岩口乡东南约三公里一山顶平旷、四面绝壁处,当地人名“方山坪”、“方山寨”。明崇祯末年,姚、黄等十三姓农民起义军(地方史称“姚黄之乱”)盘踞此地,明将左良玉部讨平。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十二月,白莲教巴州“白号”首领罗其清等,率部复据,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被清军剿灭。道光年间,该地遂改名“永安坪”——永远安定,并錾“永安坪”三个大字于危崖上,三个大字即陆成本所书。“永安”寄托了他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在州城之北的王望山观音岩,陆成本撰联曰:水月现金身,善解脱力;天花散妙缔,大显神通。
今南龛老君洞右侧险僻绝壁上,刻有唐人杜甫诗句“清江一曲抱村流”(《江村》),亦是陆成本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书。笔力稳健,书法佳妙,可窥见他公余闲情雅致之一斑,这也是为官者风雅可爱的一面。
道光十年,陆成本离任巴州。他的去向,志乘不可考。毕竟他只是个从五品的地方官、清政府一个基层干部。(来自新浪博客,作者不详)
注释:
①议叙:对考绩优异的官员,交部核议,奏请给予加级、记录等奖励。
②厢军:宋初选诸州募兵之壮勇者,送京师充禁军。其余留驻各州,不加训练,只充劳役,也叫“厢兵”。
③同知:知州的副职,从六品,无定员,分掌州内诸事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