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1:13:58

[人物]巴州知府李汝琬


      来自新浪博客,作者不详

      李汝琬,陕西咸宁(今西安市长安区)人;附生①;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任巴州知州。

      在巴州知州任上,李汝琬做了两件大事:扩建书院,兴巴州文教;重修城楼,强巴州防务。

      作为民间教育机构的书院,始于唐朝。正式的书院教育制度则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于山林僻静处建学舍,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渐演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元代,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朝,书院转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权者忌恨,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各地书院,书院大没落。满清入主中原,继续抑制书院发展。至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才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书院渐兴;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庚子(公元1900年)后新政,所有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不复存。
      丹梯书院是巴州最早的书院,位于南龛金榜山麓,因山势重叠耸秀,若丹梯然,故名;建于唐,相传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进士张曙曾读书于此;后经兵燹,宋光宗绍熙(公元1190年——公元1194年)初,州守赵彦绒重修;明改建为云霞书院。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冬,新建书院,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落成。旧址在今小东门书院街,由时任知州王廷松改义馆(私人捐资所办学校)而成。王廷松乾隆十五年农历九月初十履巴州任后,感于巴州“风土人情,良莠杂半”,认为“教为急务”。建书院得有地方,适“署之东旧有义馆,瓦屋三间,倾圮已久,空地一区,荒僻已甚。入冬之初,捐俸补葺”。书院告竣,并于乾隆十六年作《书院义田记》,勒于石,详述创建书院、设置学田缘由及自己的良苦用心。

      九年后,李汝琬任巴州知州,理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设书院。“官廨之东有屋数间,湫隘卑陋,日就朽蔽。而所教才童登数人”(李汝琬《宕梁书院碑记》)。见书院范围狭小,建筑简陋,生源匮乏,遂生改扩建之心。当时,恰好中央也有政策和相关项目资金——“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恭蒙宪庙赐天下省会帑金百镒,俾悉建书院”(《宕梁书院碑记》),便抓住机会,又在旧书院的基础上“拓而修之”,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完工,因州旧名,题其坊曰:宕梁书院。

      宕梁书院东北抵墙(今书院街北口至大桥北端)、西抵吏目署(原址在巴中县招待所大礼堂处,今巴州区文化馆、图书馆处为拓建之书院)、南抵张姓居民聚居处,进出书院的大道名“学巷街”(今书院街)。

      改扩建的宕梁书院,因占地面积大,建设得十分气派,功能齐全。有讲堂,有师生宿舍,有厨房,有办公室,堂舍东西边全是图书室。书院宽敞亮堂,环境优美:“重其门,复周以垣。垣之外,山川之胜环焉”(《宕梁书院碑记》)。书院所需,一切按需供应;重新配置师资,遴选秀才和有学行的人为师,求学者趋之若骛,形成“尔多士藏修于斯,游息于此,潜心经籍,冀为通才。”(《宕梁书院碑记》)书院外,也别有洞天:“况出户而望,连山翠其入云,芳树蓊其行列,是崇德辨惑之所兴思也。诸生其有意乎?至其俯瞰‘字流’②,足以涤胸中之尘秽。庶几为文也,洁净精微有当清真雅正之旨乎!”(《宕梁书院碑记》)
      李汝琬认为巴州僻在山中,士寡闻见,“其于国家广学之盛、教育之隆”是地方官的使命、责任,不敢懈怠教育,故兴尊师重教之风,勉励自己不负当今皇帝和州民,并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书院落成时作《宕梁书院碑记》,刻于石,流布后世。

      宕梁书院建成,三十四年后,也就是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九月,白莲教“掌柜”(设“掌柜”、“元帅”、“先锋”等职)樊人杰、“青号”(以“青”、“黄”、“蓝”、“白”为记)首领徐天德率教徒攻陷巴州城,烧杀抢劫,书院被焚毁,仅存基址。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时任知州顾尧峰再次修书院,重建头门一座、二门三间、厢房两间、讲堂三间、书堂五间、左右书房十四间、厨房四间,于书院左侧建魁星阁一座,石台高一丈二尺,阁三层,高六丈八尺,祀魁星像于其上。新书院规制巍焕,庭宇爽垲,延师训课,弦诵相闻。每月师课外,官课一次,拔其尤者,给以膏火(灯油钱)奖赏。受教者,鼓舞奋兴,切磋学问,人文彬彬日盛,昔年光景再现。
      嘉庆年间,州人谢一鸣等撰写的《巴州志稿》称李汝琬“设学造士,惠爱群黎;增修书院,士民爱戴,固当不虚”。

      巴州,旧有土城。后蜀广政四年(公元941年)筑城及建牙楼(城墙要隘处作防护的小楼)。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复修。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州判唐平、知县王成扩建,包砌以石,城高一丈二尺,周围四里,计七百二十丈,城池深广一张二尺,门有四楼;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0年),参议胡凤增修;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后,屡次营缮;崇祯末(公元1644年)圮,清康熙初年复修。至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李汝琬领州民重修城楼,分别额题:仁春、永丰、承熏、安澜,四个城楼名皆含祥瑞之意,表达自己及州民美好的愿望。

      州城东二里有新溪河。州城东向交通要道必逾此河。每逢山洪暴发,往来行人极为不便。李汝琬在溪上建桥一座(在原巴州镇红岩河村),方便通行。

      在州西六十里的鹿溪建回澜桥(又名古溪桥、鹿溪桥,在原巴中县麻石乡古溪村,今属恩阳区辖地),高三丈、长八尺,石材建造。此地是巴州通往保宁府的要路,有了桥,极大地提高了要道通行能力。

      在州城西三里走马岭新建义冢(位置在原巴中县城守乡后坝村。义冢,旧时城镇附近设置的公墓,墓地由地方官府或私人捐款购置,俗称“乱葬坟”),与旧义冢连为一体,解决州民安葬问题。

      从赴任巴州办书院、修城楼、造石桥、建义冢,时间跨度达五年之久。考察志乘,李汝琬在巴州知州任上算是时间比较长的一位官员。有清一代,在一个荒僻边远的穷州一呆就是五六年时间,实属不易,也极少见。个中原因,是朝廷的缘故,还是他自己流连巴州,笔者不敢臆测。

      李汝琬至迟在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离开了巴州。

      李汝琬到哪儿去了呢?出于好奇,笔者上网查阅《清实录》。在《乾隆实录》中,终于找到了他的行踪——他到霸州(今河北省霸州市)当知州了。清代,巴州不领县,属“州视县”,隶保宁府(今阆中市),视为县级,知州官秩从五品,略低于直隶州州官官秩。霸州属直隶管,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李汝琬稍稍升迁了,官秩五品。

      同样是在《乾隆实录》中,我看到了他官场生涯的结束——《乾隆实录》卷八百四十四:

      谕:据杨廷璋查奏,肃宁县武生孔圣宗控告承种郭炌入官地亩、减租夺佃一案。该旗委员和尔景阿,先赴原佃陈文彩家居住,得受馈送,串通减租,捏名认种,复经告病知县王汝木家人受贿,代投认状各情由。并查出霸州、河间、任邱三处。郭炌入官地亩,均有短少租额情弊。亦系委员和尔景阿自往勘定,领催跟役,俱得受钱文。该地方官并不会同查办,率行造册,并任书役人等婪赃舞弊,恐其中尚有别情。请将委员和尔景阿解任,同领催人等,发直质讯。其霸州知州李汝琬、任邱县知县商衡、前任丁忧河间县知县盛鑏,均请革职审拟等语。和尔景阿查地定租时,既有受贿营私情弊,即著革职,并领催跟役人等,交与军机大臣严审,确情具奏。肃宁县告病知县王汝木,业经降旨革职,令山东巡抚解直质审。其李汝琬、商衡、盛鑏,俱著革职……

      李汝琬因一件徇私舞弊的案子受牵连,被乾隆革职。

      他曾经工作过的两个地方:巴州、霸州,读音相同,一南一北,细想,颇有意思。   

注释:

      ① 附生:明、清“附学生”的简称。明代在廪膳、增广生定额之外所取的府、州、县学生员,因附于廪膳、增广生之后,故称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清代沿袭。

       字流:亦称“字水”、“字江”。巴河巴州城段曲折如“巴”字,故名。此处指环流书院的巴河水。宋人杨庭杰诗句“与他巴水字相连”(《和<子厚使君登南龛古楠寺>》)、范文□诗句“晓看三叠巴流字”(《和<游南山赋五十六言呈书记郎中教授大著>韵》),元人李越实诗句“字江如练复如带”(《北山访王真人仙迹题白云亭》),清人吴琦诗句“巴字江环金榜北”(《乾隆戊子游南龛》),民国甘梯云诗句“字水巴江堪如画”(《游南龛赋》之二)、无名氏诗句“巴山苍苍,字水洋洋”(《赞诗》),即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物]巴州知府李汝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