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巴州知府李天培
李天培,贵阳(今贵州省贵阳市)人;举人;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任巴州知州。
在巴州,有清一代,李天培是在任时间最短的知州之一,仅九个月时间。就是在这九个月时间里,他率州民重建州署、复修城垣,迅速恢复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实干家,成为巴州历史上不多的“拓荒者”式的人物。
这里有必要先大致介绍一下自唐以来巴州官员办公的地方。
有史料明确记载的州署,位于城东北隅(原址在今巴州公安分局办公处),系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州守裴祎建。落成时,裴作《修廨宇记》,并刻石立碑。《修廨宇记》一文今佚。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舆地碑记目》引《修廨宇记》云:“巴南新置屋宇、什物、石记,俱会昌四年甲子岁立。”明洪武(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年间,知州董焕英重建。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原阆中知县权州(巴州)事章应奎续修。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初一,张献忠部由昭化(今广元市昭化区)渡嘉陵江至巴州,以骑兵诈称明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部(时杨奉命督剿张),差兵赚开巴州城门,张部乘隙破城,州署一同被毁。满清立国,疆域初定。巴州城郭未完,民户寥落。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无州署办公,新任知州许广大权治石城堡(今恩阳区石城乡),后两任知州杨九圉、盛图杲萧规曹随,侨置州治石城堡计十二载。直至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陆鉴任巴州知州时,始移至原治。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时任知州魏步南修复官廨,奠定民居,时土著逐渐聚居生息,外来流民也编入本地户籍,安居乐业,遂成保聚。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九月,白莲教“掌柜”(设“掌柜”、“元帅”、“先锋”等职)樊人杰、“青号”(以“青”、“黄”、“蓝”、“白”为记)首领徐天德率教徒攻陷巴州城,时任知州常发祥率残余仓皇逃往州城西的平梁城,结寨堵御。白莲教教徒在城内烧杀抢劫,据城十日方撤离。到十月,白莲教通江“蓝号”首领冉文俦率教徒复入州城。居民皆避去,空城一座。冉部无所获,于是焚烧州署、民房解恨而去。自常发祥迁民、迁署平梁城后,继任知州田文煦、葛若炜亦侨置州署于平梁城严公台,三任知州先后在平梁城办公达十年之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新任知州刘传经又将州治迁回原地,重修衙署头门、仪门及常平仓等,勉强维持社会管理秩序。
经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九月、十月两次劫难,巴州城遭到毁灭性破坏:城墙倾圮,街道阻断,衙署火烧,民舍损坏,宕梁书院、崇圣祠、武庙、申明亭等公共场所被毁,城市基础设施荡然无存。虽经上任知州刘传经的惨淡经营,州城处处仍掩饰不了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简直就是一座破城、荒城。
上任伊始,李天培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署修城。
面对城市建设的诸多棘手问题,李天培迎难而上,没有退缩,没有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坐而莅事,他要干些事,干些大事。他决定,公署、城垣同时建,两全其美。反正“城建”的摊子铺起了。
对州署主要是增修。李天培在原署旧有的基础上,命工匠拓展面积,创新规制。署外是照墙,翼以“八”字长垣,三面都是民房。州署首进为三间头门,左边为常平仓,右边是监狱。再进是三间义门,中间列甬道,树圣谕坊一座,东边是吏、户、礼、仓、盐科房五个办公室,三间差厅、库一间,西边为兵、刑、工、承发科房四个办公室,东西共九个科房;上为三间大堂,左右各房屋一间。又进是宅门,左右房屋各一间,中间建一亭,连接二堂,左右厢房各三间;二堂有三间房屋,十三年后,也就是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时任知州陆光宗在左右房题写“民鉴堂”,这是后话。又进为内宅门,左右厢房各三间,三堂五间,其左翼建榭屋三间,内室俱庳狭,不及前面房屋闳敞;三堂后,有亭一座,外为空地,围绕两层围墙,杂植花木果蔬;二堂之左,是东花厅五间(十三年后,额题“话雨轩”,仍为陆光宗书)、左厢房三间,后面是三间厨房(厨房后,道光八年,也就是公元1828年,时任知州陆成本掘井一口,取名“醒心泉”),右边是西花亭三间、右厢房两间,后为三间书房。
新州署深宅大院,连檐接栋,规模宏大,气派庄严。今日看来,一点也不逊色于政府的豪华办公楼。
接下来再简要说说巴州城池。
巴州,旧有土城。后蜀广政四年(公元941年)筑城及建牙楼(城墙要隘处作防护的小楼)。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复修。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州判唐平、知县王成扩建,包砌以石,城高一丈二尺,周围四里,计七百二十丈,城池深广一张二尺,门有四楼;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0年),参议胡凤增修;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后,屡次营缮;崇祯末圮,清康熙初年复修。至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李汝琬领州民重修城楼,分别额题:仁春、永丰、承熏、安澜,四个城楼名皆含祥瑞之意。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九月、十月间,白莲教教徒先后两次毁州城,州署迁平梁城达十年之久,直到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州治才迁回原地。当时,就有修复州城的动议并付诸行动。鉴于地方财力有限,修复城池需中央政府援手——国库拨银子数万两。逐级向工部报告后,工部派员来巴州调查核实后,由户部批准方能执行——那时,要想向上争取款项就要走严格的程序了,与今日要项目如出一辙。巴州修复州城之事到了户部,被阻止——户部不予拨款,并列入缓建。
李天培莅位,选好基址,将原州署西南一带缩进十分之二,东北仍依原州署旧址划定建设面积。清代城市重建规制一律按明代旧式。康熙元年之后,《大清会典》明文规定:“捐修城垣,务照旧式坚筑取结。报部如不合旧式,并三年内塌坏者,管工官役该督抚指名参处”。(《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二十七《工部?营缮清吏司?城垣》)国库不拨款,李天培便用买进有余的军粮作为修城费用,雇募工匠,开采山石,伐木垦土。附近乡民义务劳动,每户运石四块。完成任务,就回家从事生产。数月之间,石料俱集。施工期间,不论天晴下雨,李天培亲自到施工一线监督。他千方百计筹措筑城所需工钱,不挪用一钱公款,也没有给州民摊派款项,增加负担。新城完工后,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周二里五分,分建五门,五个城楼改额为:东城楼名“新泰”、西城楼名“庆成”、南城楼名“文焕”、北城楼名“奠瓯”、小东门城楼名“毓秀”,固如金汤,为一方保障之资。
修署筑城时,李天培也开始重修或维修损毁的公共设施,复修文庙、儒学署、崇圣寺等。
文庙在州城内东北文星街。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举人、巴州人谢一鸣撰《巴州志稿》云:“旧在州治河北,元时改迁入城。”(原址在巴中县江北乡江北台江北村小学,后移入今巴州区武装部驻地)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知县成斌重建(成斌是巴州由州降为县后的知县。洪武九年,也就是公元1376年,巴州降为巴县;正德九年,也就是公元1514年,复升州)。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知州章应奎重修文庙,崇祀严颜。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知州周元勋又移至河北江北台旧址,建成大成殿、启圣宫;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知州沈五杲建东西庑戟门;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建棂星门,后又迁回州城内。到李天培时,再修缮。
州旧无学署,李天培修儒学署。在学宫(文庙,原址在今巴州区人武部驻地)围墙东边,建学正、训导署(原址在今巴州公安分局驻地),左右相连,前后各三间。
崇圣祠在巴州城外。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州民移城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被白莲教教徒烧毁后,李天培重修正殿,两座庑戟门,棂星门,圣域、贤关门及宫墙照壁。
在任九个月,李天培增修廨宇,悉力经营,劳苦功高。《巴州志稿》称其宽猛相济,百废俱修,洵不诬也!
嘉庆十三年底,李天培接到调令:委署酉阳州(今重庆市酉阳县)。
志书说,他离任后,以继母年迈,请养归里。
与巴州比,酉阳州距他家乡贵阳的路程更近了。(本文来自新浪博客,作者不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