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伯坚
刘伯坚(1895年一1935年),谱名永福,号铁侠、铸;在国外曾用大野(冶)、毅伯笔名,平昌县龙岗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1920年远涉重洋,赴比利时、法国勤工俭学,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少年共产党,继周恩来、赵世炎之后,任旅欧总支书记。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部长。1928年在莫斯科出席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1930年从苏联回国,先后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刘伯坚留守赣南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3月,在江西大余县金莲山下英勇就义,年仅40岁。他在狱中写的《带镣行》气势磅礴,语词铿锵,成为千古名作。毛泽东高度评价:“刘伯坚是我党政治工作第一人,他在政治上很内行,他熟谙军事,是文武兼济的红军高级将领。”
刘伯坚幼年聪颖,7岁入私塾,勤奋好学,尤爱习字,8岁左右即能书写对联,作状词。12岁入大舅苟俊生执教的“专修馆”攻读经史,又经二舅苟秉衡(武生)教习拳术、骑马、射箭。1912年春,去金斗寨高小学堂就读。一次学校以“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命题作文,刘伯坚冲破“八股”框框,针对时事广征博引,指出古今一些文人“文不符质,虚饰华美,六朝陋习,殷鉴不远··”校长批为“笔底波斓,历数文人无行之害,矢志上进,大器固不待晚成矣”。1913年春,刘伯坚考取巴中中学研究“新学”,攻读英语、数学,后转入绥定联中。日寸值国势混乱,他深感辛亥革命并未给社会带来安宁。1915年秋离开联中,就读省立万县师范。在万县他日睹外国船只在长江流域横冲直撞,践踏祖国肌体而痛心。他奋笔疾书:“堂堂炎黄子孙,岂容洋奴欺侮,凡有血气之伦,莫不枕戈饮血。”面对复辟倒退势力,他呐喊:“再穿上黄马褂是对民族的侮辱,时代的背叛。”他决心从书本中走出去,“寻求救国之道,探索治国之术。”1918年春经友人介绍到嘉陵道驻保宁府(阆中)道尹陈炳坤处供职。半年后刘伯坚被举荐任苍溪县长,但他志不在此,婉言谢绝说:“不谋高官厚禄,志在求知报国。”是年冬,家乡佛楼、龙岗一带之数千农民武装抗捐遭到镇压,他通过官方搞合法斗争,迫使官府让步。不久,他毅然辞职并呈书父母;“父辈家非殷实,儿欲奋发深造,报国救民,不得不恒游远方求学。”在亲友的资助下,于1919年农历正月十六赴成都,考入师范学堂补习外语,作旅欧勤工俭学准备。
五四运动在成都掀起波澜,刘伯坚在成都置身运动前列,同刘砚僧、李劫人、袁诗尧等成立学生联合会,创办《星期日》周刊,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19年8月,刘伯坚离蓉赴渝,9月抵北平,进吴玉章办的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1920年6月初离平赴沪。6月下旬赴法国,7月初抵马赛,赴巴黎后,被分配到比利时霞洛瓦劳动大学半工半读。1921年初,由比利时到法国巴黎,研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和苏俄革命经验,加人赵一世炎、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
1922年初,各地代表在巴黎共商建党事宜,刘伯坚回比利时建立和发展少年共产党基础组织,同赵世炎、周恩来等保持密切联系,进行政治活动。1922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原“少共”成员全部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刘伯坚担任中共旅比支部书记。1923年秋,继周恩来、赵世炎之后被选为中共旅欧总支第三届书记。
1923年月月,党派刘伯坚、李会林等十余人第二批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刘伯坚被推选为旅莫斯科支部书记,负责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20多名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担负旅莫斯科华侨事务。1925年5月,国内爆发“五卅惨案”,全国形成罢工高潮。旅莫斯科支部根据党中央决定,中国留学生分期分批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此时,旅欧的邓小平、李大章等30多人,因在法国抗议帝国主义残杀中国人民,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转到苏联学习,党决定由刘伯坚接待安置。
刘伯坚赴苏联学习,时值冯王祥军事失败,通电下野,于1926年春携带家眷赴苏考察,并要求援助。共产国际为争取冯玉祥,派刘伯坚参加这一工作。5月9日晨,冯玉祥抵莫斯科后,刘伯坚同曾涌泉、武胡景以《挺进报》记者身份与冯接触。冯玉祥在苏联考察三个月,表示接受共产国际建议,并欢迎刘伯坚等一批共产党人到西北军去协助工作。是年9月,冯玉样、刘伯坚等回国后,收集旧部,重振军旅,由刘伯坚草拟《五原誓师词》。冯玉祥被推举为国民革命军联军总司令,刘伯坚为政治部部长。部队很快发展到20余万,以后在转战廿、宁,挺进陕西中,取得节节胜利。12月后,部队顺利东出撞关,西进陕西,所向披靡,有力地鼓舞了革命士气。此时,刘伯坚结识了女友王淑振(国民革命军宣传员),于1927年3月结婚。“四一二”大屠杀后,冯土祥追随蒋介石,在军中进行大规模的“清共”活动,扣押审讯共产党员。在形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刘伯坚将公开了身份的共产党员护送出境。此时邓小平名邓希贤,在冯玉祥部任中山军校政治部主任,因不满蒋介石的卑劣行径,在一次大会上喊出“打倒新军阀蒋介石”的口号而被扣押,刘伯坚据理抗争,保护了邓小平。
1927年7月,刘伯坚转移到武汉与周恩来会晤后,遵照党的指示,偕王淑振去上海从事党的秘密活动。1928年春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1930年秋回到上海,与王淑振秘密前往中央苏区。
1931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刘伯坚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工农红军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不久,参加并领导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原国民党26路军奉命调到江西围剿中央红军,言兵不满蒋介石打内战,思想倾向革命,党中央指派有政治工作经验的刘伯坚去做工作。他深入虎穴,涉险前往,在他的艰苦细致工作下,全军1.7万余人,全部倒戈,举行了起义,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刘伯坚任该军团政治部主任。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根据革命形势,红军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刘伯坚留任赣南。由于当时苏区主要领导人不接受陈毅等人的建议,队伍遭受严重损失,苏区阵地越来越小,斗争越来越艰巨,招致1935年2月,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省级机关、部队,在仁凤地区陷人敌军重围中,不得不分五路突围。3月4日上午,为了掩护战友冲出重围,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负伤而落入敌手。敌团长劝他“顺应潮流”,只要办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刘伯坚断然拒绝了诱降。3月9日,刘伯坚由信丰押解粤军第一军军部(大余县)囚禁,3月11日,移绥靖公署审讯室。在移狱途中,敌人故意押着刘伯坚从一条繁华大街(青菜街)走过,借此显示反共“战功”,恫吓人民,并从精神上瓦解其斗志。刘伯坚镇定自若,拖着沉重的脚镣,昂首走过大街。高声吟咏着他在狱中写的铁骨咏《带镣行》和《狱中月夜》等诗篇。在《带镣行》中咏道: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作。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刘伯坚誓为工农解放而献身,在狱中给妻子王淑振的信中写道:“我准备牺牲,望你无论如何不要脱离革命战线,要抚养好孩子,让他们继承光荣的革命事业……”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被敌人杀害。
1950年,胡耀邦在川北行署接见烈军属代表时指出:“川北人民应为刘伯坚烈士树碑立传。”
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中国革命博物馆,来到刘伯坚遗像前时说:“他就是我的战友刘伯坚同志。牺牲前写了《带镣行》等壮硕诗篇,还有较为完整的遗书手迹,为我党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1983年,平昌县在江阳公园建立了“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由邓小平题写碑名,黄镇撰泐碑文,杨尚昆、黄镇参加落成典礼仪式。随之建立了纪念馆,使刘伯坚的形象永在大巴山辉耀,他的事迹永远流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