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11:11:46

[人物]南江陈凯烈士传


      陈凯字膺棋号燮阳,有的文献记载为陈恺,生于1888年。先祖陈子英父子系前清廪、贡生,不愿为官,隐居林泉,受到族表,后由通江茶坪迂入南江县八庙垭五台寨下定居。六代孙陈炳一,憨厚朴实,妻王氏娴淑勤谨,生三女八子。其八子按陈氏“国’字派命名熙国,乡邻多称之为陈八娃或陈老八。八娃自小过继三房,继父母不幸早丧,依旧回到亲生父母身边。长兄陈绍虞,派名万网,科举未第,设馆教学,八娃曾随兄读书。陈童年时代,家境贫寒,父兄以务农为主,兼营小商和手工业。母王氏,教子严正,持家勤俭,后家道小康。陈六、七岁时放牛割草,拾粪浇园。时有秀才黄金廷设馆于青宝观,陈母送其入馆就读。
      陈自幼聪明机智,有胆识好武。为牧童时,爱击拳舞棍,摔跤角力,常斩木为兵,砌石为垒,与村童打仗游戏,陈多自任指挥,陈有时上山割草,将背览倒置,立其上施令,群童驯服,他小小年纪却洋洋自得。陈入私垫,初读四书,喜观武经。十三岁入南江高等小学堂读书,文思颇有长进,但意在从戎,功课日渐疏忽。其母知情,先以劝说,陈与辩之,母怒,常喝斥责罚。陈生性刚烈,毅然归家,出卖自己承继的全部房屋田产。年刚十五,就离家出走,投入清军,在赵尔丰部吃粮(当兵)。
      陈入伍之后,日夜勤习武艺,不分刀枪戈矛,件件精熟,还练就轻身飞檐之能。时逢四川为准备筹建新军,在川东、川北招募并成立四个步兵和一个骑、炮兵弁目队,为将来新军头目。陈身材高大,面庞黝黑,声如洪钟,目似星月,性情豪爽,精于“汉操”。陈所在部队见他年少有为,1905年保举他到弁目队学习。陈进校后学习用功,成绩优良,表现突出。是时,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潮漫卷全国,波及该校,学校出现了同盟会组织,陈接受新思潮影响。倾向革命,经一段考验后,由黄晓辉介绍,正式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学校卒业,推为川北各路运动员,己酉年(1909年)初春,调任重庆巡防助教,常以革命鼓动军士,为营长某所嫉,乃只身走广安。广安为川东北要塞,盐务巡防。时州署卫队及附近之顺庆存枪两千来只,兵力异常薄弱,党人欲图广安得其枪械,扩充革命军武力,但因准备不足,武器装备差,广安发难失败,党人多失亡。陈毫不气馁,立志图报,乃日夜纠合党人,为卷土前来之计。

      庚戍年(1910年)9月,陈与王巨伯、黄晓辉、张观风等同黔江温朝宗互为犄角,决定在渠县、大竹起义。不久,会路事决裂,陈率众由大竹反正。辛亥4月,清廷发布“铁路干线国有”的命令,并派端方为督办大臣,激起川民大愤。6月17日,川汉铁路股东代表临时会在成都开会,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会”,意在收复路权,归川人自办。全川展开了袭轰烈烈的保路斗争,不到半月,发展会员十万,陈此时革命激情更加高涨。旧历八月,带兵去垫江支援曾省斋起义军,陈部入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民众燃放爆竹,夹道欢呼相迎。11月11日(旧历9月21日),起义军宣誓攻克广安,所向无阻,连复广安、渠县、邻水、岳池,并传檄蓬溪。射洪,营山等州县,均次第反正,11月22日(旧历10月初2),曾省斋在广安召开民众代表大会,成立蜀北军政府,举省斋为都督,张观风为副都督,下次五部,分职任事。并派何庆云带兵八百余攻顺庆;陈英奇(膺祺)带五百人进巴州,周铭盘带五百攻营山。

      陈归属革命军川东北都督李绍伊(大竹起义)部,李部率统领4人(李克豫、蔡受之、杜昆山、陈凯),向川北进击,“四方警耗,一日数传”。

      陈率军千余,由罗朝举、罗朝佐、李克言(均系同盟会会员)辅佐,经渠县,11月26日(旧历10月初6)攻占营山,初8进入仪陇县城。知事陈嘉藻,总爷李XX,闻风逃遁,陈凯军在仪陇城开监放囚,没收库银,张贴文告,标语,秋毫无犯,城乡人民往从者有周至息等数十人。”部队士气旺盛,浩浩荡荡挺进巴中。

      12月16日(旧历10月25日),李绍伊派出的东路军千余人,由李克豫、蔡受之、杜昆山统领,出大竹,经绥定(今达县),抵巴州所属江口(今平昌);随即沿巴河,直通巴中。

      巴州州牧张佑轼为首的反动势力,仍图维护皇权。反对革命,一面召集巴中的“三老”李含清(进士,原任平武府官,回乡)、李本善、刘汝安,“三小”李挽澜(城防队官)、李敬临(称红胡子)、李双壁(咨议官,李本善之子)密谋策划;紧闭‘五门”防守;筹民团两百,招城防兵一百,并将城厢巡警西区乡镇巡警归并团防,速加训练”。暗集四乡民团偷据城周“九寨’,形成里外夹攻之势,张又与“三老”密谋,炮制了诈降之策。
      是夜,张佑轼晓喻恩阳等地乡绅准备对义军“盛情接待”,并从州署派员从东西两路专程“迎接”。
      12月16日(l日历10月26日)陈凯率领的西路军从仪陇进抵距巴州城仅50里之恩阳时,即受到早已等候多时的士绅名流的夹道“恭迎”。翌日,陈凯部又被张派人迎至巴州城南劝学所扎营。头一天,李克豫部已率众千余住城西外王爷庙。张又拭表面上热清款待,暗地却紧闭城门,防卫森严,州署虽也传话愿降,但接待义军者皆为社会人士,难见州署官员。义军统领心疑,一面部署攻城,一面通过守城兵丁递书给张佑轼,令立即开城交印,否则即破城问罪。骤然,内外相峙,剑拔弩张,张急议事,决定以议降为诱饵,引诸统领入城议事,乃一网打尽。他速放出监狱精壮囚犯(包括死囚)百余人,充当其屠刀手。议停,张佑轼亲笔传书,邀义军四统领入城议降。信中称:为避免冲突,不开城门,不带兵丁,缒(zhui)城而入。四统领对此虽有争议,但自持沿途无阻,所向披靡,已有骄胜之心,且有数千围城义军做后盾,并未将张放在眼里。尤其陈凯,执意接受印信,急于求成;余众均被张所设假象所惑。
      12月18日(旧历10月28日),四统领对所部作了安排,到西城门下,由守城士兵接应,进入城内,迎至万寿宫,张佑轼又摆酒宴相迎,并率州署官员及社会名流轮番敬酒.致词,力表归顺。四人渐有醉意,宴会还无结束之势。陈凯终按捺不住向张佑轼间道:“你打算何时交印?’“交印?”张脸色突变,厉声道:‘你们奸淫抢掠,行如上匪,岂能交印与尔等”。随声猛击桌一掌,伏兵即从四周一涌而上。四统领毫无戒备,加之饮酒过量,还未拔出佩刀,就被全部生擒。此时,如梦初醒,迫悔莫及,但毫无怯意,皆疾言斥之。张恼羞成怒,遂用酷刑处死蔡、杜二统领。却留下陈凯、李克豫,以令其诱降义军。陈、李仍大义凛然,誓死不从,当晚在义军攻城之时,亦被惨杀于万寿宫内。

      至夜,未见统领出城,军士疑噪,举云梯欲登城,乡团鼓角竟鸣,义军见状,恍然大悟,近200人撤向广安。

      次日凌晨,张发起猛烈攻击,四乡民团也合围于城周,先攻东门外的杜、蔡、李部,随将陈统领的首级挂于城边,州牧大书“弃械投诚免死”大旗,以诱降之办法瓦解军心。两支革命军三千余人,由于群龙无首,特别是无险可凭,又背水为阵。激战中,革命军英勇抵抗,击毙团勇李怀,警兵王成玉”数人,终因缺乏指挥,战地一片壮烈景象;肉搏丧命者,赴水溺死者,被清军罐子炮轰击者,俘虏后被立

      即处死者,幸逃藏于僻街小巷被挨户“梳蓖”搜查而受害者无计其数,最后全军三千壮士英勇就义。是时,巴城血河潺潺,积尸累累,惨不忍睹,是近代史_L四川反动势力扑杀革命力量,令人痛心的一次大血案。

      陈凯烈士牺牲时,年仅23岁。

      烈士牺牲后,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陆军部长通电纪念殉难烈士名单中,有“陈燮阳,南江人,辛亥十一月死难于巴中”;国民党中央政府1924年悼念辛亥革命阵亡将士,曾寄悼文、挽联及家属慰问信于其家;川北道保宁府还送“忠恕堂”金字匾挂陈姓之中堂(WENGE动乱,文匾皆毁);《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一书,刊有烈士简介;南江县人民政府亦将烈士英名载入《南江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作者:刘昌慧)
      参考:

      ①据《南江县民政志》陈凯传称为廪生,陈泽文的文章中记载为拔贡。

      ②《四川文史资料》第五辑第6页;

      ③《四川辛亥革命史料》。
      ④南江县民政志。

      ⑤烈士之父陈炳一碑文记;
      ⑥仪陇县志通讯;
      ⑦《四川辛亥革命史料》。

      ⑧巴中民国十三年县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物]南江陈凯烈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