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都市网 发表于 2019-3-14 09:03:18

[人物]晏阳初的一生

      来源于巴中在线,有删节。

      晏阳初1890年生于四川巴中县。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四五岁时,便开始到塾馆上学。每日所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这些传统古书,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一生的事业。求学篇、下乡篇——博士实践、定县试验篇、世界篇讲述其一生。

      一、求学篇

      晏阳初少时熟读儒家经典,13时便入内地会传教士办的西学堂读书。两位牧师成为他智识开启的重要先生。

      “英国人姚牧师是西学堂的校长,兼主要教师。他原是测量员,却不惜万里跋涉,想以爱的教育,从根本上感召中国少年……”中国少年晏阳初,自青春期便耳濡目染着西学的熏陶以及姚牧师的为人师表。日后,在他发起的一系列平民教育运动中,都能找到这时埋下的“微妙火种”。

      另一位在成都的英国传教士史梯瓦特(JemesStewart),则直接影响了20岁的晏阳初,决心以传教士布道的精神献身国家的决心。并因此获得史梯瓦特的帮助,首次迈出家园,赴香港读大学,后转美国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

      二、下乡篇——博士实践

      1929年,一个耶鲁的中国毕业生,团结了一批留洋归来的博士,他们放弃唾手可得的名利、地位和城市生活,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充满着“贫,病,私,盲”的农业文明最后一块阵地——农村。

      这个当年39岁的耶鲁博士,便是晏阳初。与他当时一起踏进农村的“战友”,有个粗略的名单:瞿菊农(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陈筑山(国立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校长)、熊佛西(哈佛大学戏剧博士)、冯锐(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陈志潜(哈佛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硕士)……“博士下乡”在后来成为熟知的口号,确是晏阳初一众知识分子八十年前亲身上演的。

      1918年,晏阳初从耶鲁毕业的第二天,就应募远涉重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法国战场,当起了那里的“苦力”华工的“翻译”。亲近接触,晏阳初第一次意识到这些“苦力”并非天生愚笨,是因为从未有过受教识丁的机会。晏阳初决心教华工识字,他用白话文形式编写《华工周报》,每天授课。期间,他曾收到一封华工来信,信中称他为——“晏先生大人”:你自办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报太便宜,恐怕以后不久会关门,我愿把战争中存下的365个法郎捐给你办报。

      这封信几乎改变了晏阳初的一生。“一切都因为我当年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一封1918年的信让晏阳初立下信条:我立志回国以后,不做官,不发财,不为文人学士效力,要把终生献给劳苦大众,做好名副其实的“平民先生大人”。

      1920年,晏阳初从法国战场回到中国。面对当时国内混乱状况,经历了科学民主洗礼与基督教文化进一步熏陶的晏阳初,想起一句古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本不固,则邦不宁。他开始了系统的平民教育社会调查,游历了19个省后,决定一切须从“除文盲,作新民”开始。他大幅度开发“矿藏”,长沙、烟台、嘉兴……以识字运动打响的平民教育计划,愈演愈烈。

      1923年,在晏阳初的倡导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在北京成立。晏阳初任总干事,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包括后来熊希龄、梁启超、胡适、蒋梦麟,都陆续加入,各司其职。

      三、定县试验篇

      “到民间去”是民国初期知识分子间的一个流行话语,晏阳初当年把它发挥到极致。晏阳初认识到,平教重点应该转向农村。河北定县——当时离北京一天路程的偏僻贫困县成为他选择的第一个平民教育实验基地。

      “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换句话说,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可是农民化不容易,必须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

      晏阳初的儿子晏振东曾回忆,父亲那时看上去跟乡里人差不太多,整日身穿土褂头扣毡帽,走街串巷。田间地头,不抽烟的父亲,会拿过农民呛人的旱烟管猛吸,还夸赞“味道不错”。家里往来的都是些大教育家,包括张伯苓在内,那时看上去都有了乡里人的“潜在力”。

      晏阳初在定县推行的乡村教育,基本含及四大类: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最主要的是文艺教育和公民教育。留洋博士们把乡村当作社会实验室,开办农民学校,教村民们识字遣词,学科学,农业技术改良,创办农民报,建立广播电台,开展农民戏剧,上演诗歌民谣演唱等——难以想象,80年前的一个闭塞乡村已经有如此丰富的文化生态。在当时拍摄下来的影像资料中,看到大多数乡村竟真的搭建有露天舞台,而北平上海的戏剧家们,也前所未有地站在那个舞台上,表演起为定县量身定制的科学短剧。据说那时,定县的村民也有史以来第一次自称为“有教育的人”、“读书识字的人”。通过“定县实验”,晏阳初更加确信,中国农民自古以来患有四大病症,愚、贫、弱、私。平民教育就是培养起人们知识力、健康力、生产力、组织力,来战胜四大顽疾。

      当时,对晏阳初发起的“博士下乡”、“博士骑驴搞平教”运动,有专家称:它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学而优则仕”与“坐而论道”等传统观念的超越。彼时,在定县以外的很多地方,也兴起了形式多样的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始了乡村建设运动,陶行知在江苏南京开展教育实验,卢作孚在重庆亦开展平教活动……

      1934年,曾有一本英文版的《定县实验》在海外广为流传,晏阳初的思想和实验在那时便广泛走出了国门传播到世界。

      四、世界篇

      在美国纽约,晏阳初曾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访谈,面对乡村建设的疑问,他说:“我要向全世界提出这一个问题,请求解答。为什么不能团结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人民以共同打击我们的敌人——愚昧、贫困、疾病和腐败政府呢?”

      这一发问正是晏阳初70年实践经验中一直坚守的天问。当年,他和平教会同仁们在河北定县农村一待10年;随即又前往湖南、四川农村,又是十几年;此后抵达台湾,再到国外,从美国走到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晏阳初以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从未停止推广其在国内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念。

      1949年到台湾时,晏阳初虽然“只待了短短一个礼拜”,当年在定县和四川的乡村建设经验却长久地留了下来。台湾的土地改革,直接借鉴了平教会的土改试验,日后台湾土改被认为是世界学习的典范。

      从台湾到了纽约,他巧妙地直接把中国乡村改造计划上书至杜鲁门办公室。意外得到难以置信的答复:“这是一项悬在国会的议案,叫做‘1948年援助中国经济’,其总额为2.75亿美元。我准备建议所有这些钱都用于你的这个计划。”后来,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叫“晏阳初条款”的议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外籍人士促使国会通过一个拨款条款。

      1950年之后,晏阳初开始把实验视线投向更多需要关注的第三世界国家。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的他,以菲律宾为基地,为泰国、日本、印度、印尼,非洲的加纳,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等国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因此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由于在印度进行的乡村工作成绩,晏阳初被称为“中国的圣雄甘地”。面对各种荣誉和称号,晏阳初说:“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这些访谈后来被赛珍珠写成一本书,叫《告语人民》,传播于海外。

      面对乡村,晏阳初一埋头便用尽70年,再抬头时已人近黄昏。

      1990年,晏阳初在美国离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物]晏阳初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