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文献中的周鼎新(民国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书记)
周鼎新(1908——1951),名永乾,字鼎新,号仁杰,民国初省议员周炳文长子。民国中期于成都某军校毕业后,先后任通江县麻石场(乡)联保主任、民警队队长,通江县禁烟大队长、通江中学体育教官、通江县民众教育馆①馆长、通江县执行委员会(即国民党通江县党部)委员、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书记长、通江县解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被枪毙。一、《通江县志》②中的周鼎新
《通江县志》第549页、第552页:“1949年12月27日,通江县城解放,即日成立县解放委员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5人,负责解放初期县政务事宜。”
附通江县解放委员会正副职人员名单
主任:刘黎平(四川成都人,1949年12月27日——1950年1月23日任此职)
副主任:向先炳(通江广纳人,1949年12月27日——1950年1月23日任此职)
周鼎新(通江麻石人,1949年12月27日——1950年1月23日任此职)
张谦六(通江龙凤人,1949年12月27日——1950年1月23日任此职)
向衡平(通江三合人,1949年12月27日——1950年1月23日任此职)
《通江县志·大事记》第31页:“1951年2月17日,于县城举行农民自卫武装大检阅,公审枪决民国通江县长鲜炽贤、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书记周鼎新、旧国大代表兼参议长王翼民。”
《通江县志》第579页:“……民国38年,由周鼎新任县党部书记长,全县有区分部46个,党员3000余名。县长鲜炽贤在‘民众自卫总队’的基础上组建‘反共救国十五纵队第八师’,周鼎新组建‘红罗党’。”又“民国35年5月,黄琨卸职后,由周鼎新充任组长(即党员通讯组组长——引者),代号‘县字135号’,向省党部75号信箱余建明通信;先后在县党部、县政府、简师校(县简易师范学校——引者)和泥溪、涪阳乡设党员通讯小组。……民国38年,周鼎新接任站长(即党员通讯站站长——引者),全县有党员通讯分站3个,通讯组10个,通讯员192名。周又在诺江镇、毛浴等地发展组织,组建‘红罗党’,自任总指挥,搜罗枪支弹药,妄图抗拒解放。”
《通江县志》第877页:“民国36年(1947年)初成立‘通江县佛教正信会’,内设总务、研究、讲演、慈善等股,并设会长、副会长、股长、主任、文书等职。名誉会长周鼎新、龚勋、张荣洋、谭晓风,会长张耀庚,副会长王奠新、肖作霖,研究股主任刘孟陶,慈善股主任李凡图,讲演股主任郭尧阶,文书股主任王能法,总务股主任邹和霖,佛经流通处主任刘福浩。同年初,县佛教协会理事长常照法师圆寂,其职先后由体恒(俗名邓海泽)法师、伦征(俗名戴洪才)法师继任至1949年底。”
《通江县志》第886页:“民国36年3月,求济道又改名慈善会。次年6月,云道与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书记长、中统通江站站长周鼎新勾结,将慈善会改名佛教会。至民国38年9月,又改名红罗党,亦称红罗革命军。”又“民国38年(1949年)9月,在周鼎新授意下,云道勾结朱调元、司明璋等组成‘红罗党’,在城内网罗人员枪支,暗造马刀50余把,继在涪阳、大公等地串通乡长李万民、吕学问,又勾结巴中匪首李柏林、张放、童远明等人,四处招兵买马,封官许愿,扩充实力。”
二、《通江历史编年记》③中的周鼎新
《通江历史编年记》(公元前316年——1952年)第87页:“25日(民国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4月25日——引者),县政府发出禁烟查缉计划,制订甲乙丙丁四项十二条,任命周鼎新为内部视察员。”
《通江历史编年记》(公元前316年——1952年)第122页:“7月15日(民国三十八年,即公元1949年7月15日——引者),中国国民党四川省执行委员会训令:‘该会书记长司瑞呈请辞职应予照准。遗缺派委员周鼎新兼任,又该会副书记长梁勋离县已久应予免职,遗缺派委员曾干材兼任。’周鼎新遵于本日到职。”
周按: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亦称“县执行委员会”。周鼎新在任县党部书记长之前,为县执行委员会委员。
《通江历史编年记》(公元前316年——1952年)第127页:“27日(民国三十八年,即公元1949年12月27日——引者),解放军解放巴中、平昌后,中共巴中中心县委书记艾文率刘黎平及地方武装10人经杀牛坪赶赴通江,随即召集国民党县政府旧职人员开会,讲明政策,要求他们立功赎罪,与党合作。成立了通江县解放委员会。”
附通江县解放委员会成员名单
主任委员:刘黎平(中共巴中中心县委所属通江县委书记)
副主任委员:向先炳(原一区区长)
周鼎新(原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
委 员:张谦六(原县参议员、县训大队大队长)
向衡平(原县府财政科长、县民众自卫总队副总队长)
司瑞(原省议员、县党部书记长)
王翼民(原国大代表、县参议长)
王载熙(教师)
《通江历史编年记》(公元前316年——1952年)第148页:“17日(1951年2月17日——引者),上午10钟至下午3钟,农民自卫武装检阅。……检阅完毕即组织人民法庭公审旧通江县长鲜炽贤、旧国大代表兼县参议长王翼民、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书记周鼎新及非法地主王文熙,除王文熙判刑五年外,余鲜、王、周三犯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检阅及公审进行中,城厢内外,空巷夹道,为三十年代苏维埃政府之后所少有。”
三、《通江文史资料》④中的周鼎新
赵潘《张澜到通江考察农民的生活》(见《通江文史资料》第1辑,第70页):“……张澜对这种口是心非,说假话的人,十分厌恶。当时麻石一个姓周的联保主任,又是民警队长,不循私情,敢于说实话,反映农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他在离开通江时,曾写诗赞扬。”
周按:曾经作过嘉陵道尹、民国四川省长、中国民主同盟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的张澜,民国28年(公元1939年)冬,以国民参政委员的身份,率三十余人到大巴山区考察农民生活。他从宣汉到通江,虽乘坐肩舆(滑竿),但很多时候是步行。张澜从宣汉县城出发,经马渡关(今平昌县与宣汉县接壤处的一个集镇)至岩口(今平昌县岩口)至土地堡(今平昌县笔山镇)至下土门(今通江县文峰乡)至刘坪(今通江县铁佛镇)至麻石场(今通江县麻石镇)再到春载乡,最后到达通江县城。按旧里程计算,张的行程达150多华里。他沿途给所在场镇学校的学生宣讲“读书救国”的道理。他亲眼目睹沿途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没有人生产,不见一头耕牛,心里十分难过。每到一处,他都要详细了解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明明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当地官员在汇报时却说老百姓吃穿不成问题;明明老百姓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伸,当地官员偏偏却说各级官吏廉洁奉公。到麻石场时,一个姓周的联保主任、民警队长却给他如实地反映了当地老百姓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的悲惨境况。张对口是心非、爱说假话的人十分反感。姓周的联保主任、民警队长不循私情,敢于说实话,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农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张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张澜离开通江时,写下《由宣汉赴通江》一诗。诗中既有张沿途的见闻和感受,也赞扬了实事求是的“周队长”。张澜诗中写到的“周队长”即周鼎新。周鼎新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任麻石联保主任兼民警队长。
《由宣汉赴通江》全诗如下:
北来千里节重持,跋涉崎岖未觉疲。
隐树山禽呼老怪,撑空岭石骇孤危。
近边草木皆迟到,久困人民苦不知。
独喜通江周队长,愿将巴山葬男儿。
此诗的大意是:肩负考察民情的任务,跋山涉水来到川北边远山区。为了调查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在崎岖的山道上奔走,再累也不感到疲倦。川北山区的风景真美啊!隐藏在树林里的鸟儿好像在呼唤“老怪”(象声词),那像刀剑一样耸立的山岩吓得人发抖。接近边远山区的草木迟迟不肯生长,是因为春风吹不到的原因。老百姓的疾苦长久不能解除,是上面的官僚们不了解下情。我很喜欢通江一个姓周的队长,敢于冲破层层禁锢,反映老百姓生存的真实情况。他不怕杀头、丢官的正义感实在令人敬佩。
在笔者手头的几种文献中,这是最早有关周鼎新事迹的记载。
李瑞明《香炉山土匪云道》(见《通江文史资料》第1辑,第201页):“1949年2月,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书记、中统特务周鼎新想利用云道的二万多道徒,作为从事反革命活动的基础,提出佛教会与‘慈善会’合伙。……他们合伙后,大肆吹嘘‘万教归宗’、‘一致反共’。1949年9月,在周鼎新的授意下,勾结税收处长朱调元,恶霸司明璋、司执中等正式组织‘红罗党’,组建‘红罗革命军’,在城内搜罗人枪,并暗地打造马刀。继在涪阳、平溪等地串通伪乡长李万民、吕学问,乡队副阮可庄,勾结巴中匪首李柏林、张浓、童远明等,四处招兵买马,封官许愿,以扩充实力。”
周按:根据《通江历史编年记》(公元前316年——1952年)第122页“7月15日(民国三十八年,即公元1949年7月15日——引者),中国国民党四川省执行委员会训令:‘该会书记长司瑞呈请辞职应予照准。遗缺派委员周鼎新兼任,又该会副书记长梁勋离县已久应予免职,遗缺派委员曾干材兼任。’周鼎新遵于本日到职”的记载,1949年2月,周鼎新还未任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书记(长)。
四、其它文献中的周鼎新
李瑞明《热心教育事业的刘拱辰》(见《通江历史人物选》⑤,第139页):“童军教官周鼎新,在校实行奴隶教育,动不动体罚学生,轻则打手心,重则打屁股,为了一些小事,有时将全班学生弄来罚跪。有年冬,学生在教室生火取暖。一次刘上课,铁佛一位坐后排比较调皮的学生,在火堆里放了一包海椒面,开头后排的学生喷嚏连天,谁也不声张。过了一阵,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也喷嚏连天了。再过一阵,刘也打起喷嚏来了,整个教室秩序顿时大乱,有的打喷嚏,有的骂娘,有的往教室外面跑。校长王子厚跑到教室门口大发雷霆,说这是有意破坏教学秩序,要严惩坏人。接着,教育主任殷载铭、童军教官周鼎新也来了。”
周按:此段文字是写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通江初级中学复办后的事(《通江县志·文化志·教育》言民国二十八年即1939年秋复办通江县初级中学),周鼎新任该校体育教官。
刘辉光《通江中学学生运动》(见《诺水苍茫》⑥,第198页):“一小时后,县参议长王翼民、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兼学校训育主任周鼎新来校,找三方代表在校长办公室谈判,警方抓走潘广玉等三名学生,全校师生连夜活动,决定罢课三天,齐集县政府要求释放学生,学生家长及进步人士也给警方施加压力。校长黄烈成两面周旋,周鼎新害怕事情闹大也出面调停,答应立即放回学生,但不准放鞭炮,不准迎接。”
周按:刘辉光在《通江中学学生运动》一文中说该校第一次学生运动的时间是1943年。该年周鼎新还未任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书记(长)。周鼎新任国民党通江县党部书记(长)的时间是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7月15日[见《通江历史编年记》(公元前316年——1952年)第122页记载]。王翼民当时亦不是参议长。王任参议长的时间为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见《通江历史编年记》(公元前316年——1952年)第108页记载]。刘辉光《通江中学学生运动》一文中对王翼民、周鼎新二人任相关职务的时间记录有误。
注释:
①民国时期,民众教育属于社会教育范畴,凡补习学校、函授学校、民众读物编写、学术讲座、农业技术推广、合作指导、民众法律顾问、地方自治指导、电影播音科学技术传习、防空防害知识传授、救护训练、公共卫生指导、各种展览会等,均由民众教育馆(今通江县文化馆驻地)专管。见《通江县志》(通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717页。民众教育馆的兴衰可参阅周慧梅《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变迁的制度分析》(《教育学报》2008年第2期,第10页)。
②《通江县志》,通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③《通江历史编年记》(公元前316年——1952年),中共通江县委党史委员会1985年9月编印。
④《通江文史资料》(第1辑),政协通江县文史委员会1985年12月编印。
⑤《通江历史人物选》,政协通江县委员会1984年8月编印。
⑥《诺水苍茫》,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作者:周书浩
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d237b01009wnv.html
页:
[1]